探析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新思路——北侗民歌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蒋振玉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蒋振玉,. 探析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新思路——北侗民歌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 当代中文学刊,2022.3. DOI:10.12721/ccn.2022.157020.
摘要: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格外关注学生的文化背景,依托学生的个性化特点,从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念出发,进行教学引导。其中乡土文化对于学生文化思维创新的支持十分必要,是实现个性化古诗词阅读培养的关键,值得教师关注。
关键词: 初中语文古诗词阅读鉴赏北侗民歌
DOI:10.12721/ccn.2022.157020
基金资助:北侗民歌在中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运用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1B070

古诗词在语文学科当中具有年代久远但文学意味十分浓郁的特点,初中阶段学生存在一定的学习困难,但真正深入到古诗词文化当中,又能够提高自身对于古诗词的文化感悟,感受到古诗词的文化魅力。初中语文教学在推进古诗词教学中,需要格外关注学生的文化背景,依托学生的个性化特点,从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念出发,进行教学引导。其中乡土文化对于学生文化思维创新的支持十分必要,是实现个性化古诗词阅读培养的关键,值得教师关注。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的内容特点

(一)古诗词数量较多,占比较大

根据部编版语文教材的统计来看,七年级到九年级六册语文教材收录的古诗词篇目数量达到84首,其中课内阅读古诗词数量为36首,课外诵读古诗词数量为48首。初中教材当中,古诗词的数量较多,占比较大,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重点。对于初中阶段学生来说,他们学习古诗词作品,除了需要理解内容完成背诵,还需要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能够实现对于古诗词文本核心价值的理解。因此无论是教学工作还是学习工作,教师和学生都面临较大的压力。

(二)古诗词主题丰富、情感复杂

部编版褚总语文教材古诗词作品数量增多,相应的所表达的主题内容也多种多样,根据古诗词的类型,可以将初中阶段古诗词分为咏物主题、隐逸主题、送别主题、娱乐主题、求仕主题、怀古主题、忧患主题、情爱主题、从军主题、思念主题等,这些主题内容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诗人创作思考和文学价值,学生在学习中需要能够深入到古诗词文化背景当中,结合诗人的创作轨迹、心路历程等来完成文化感受,形成更深层次的古诗词理解。在初中教学阶段,学生年龄相对较小,他们的人生阅读有所不足。对于有着千年历史的古诗词作品当中的情感,往往难以理解。例如在从军主题的古诗词作品阅读理解当中,由于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从军打仗的精力,对于边塞、军旅等了解不足,往往难以真正感受到家国天下的军人情怀。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尝试不同的教学场景搭建,来尽可能地还原诗人的真实感受,帮助学生完成情感上的共鸣。

二、初中古诗词教学的新思路——将北侗民歌融入到教学当中

目前关于北侗民歌等乡土文化的研究较为丰富,相关研究学者认为,北侗民歌作为贵州地区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的侗族先民可能受到毗邻的楚文化影响,开始进行文化积累,并不断进行文化创造,出现了早期的民歌等文化作品。随着发展,地区性的民歌艺术逐渐成熟,并开始积极与汉族文化进行交流,其中中原地区的诗词歌赋等文化类型也开始对侗族群众产生影响,侗族群众则不断进行民歌创新,逐渐形成了更加成熟、更具艺术气息的民歌形式。北侗民歌的旋律十分优美,所记载的内容形式也十分多样。流传至今的北侗民歌包括山歌、酒歌、情歌、喊号歌等不同形式,有着不同的文化象征和艺术魅力。同时作为十分典型的地域文化,在贵州省当地,北侗民歌也有着十分广泛的社会影响,一些贵州游子在聆听北侗民歌时,产生十分浓郁的思乡之情,内心当中生成浓郁的亲切之感。可以看到,乡土文化的艺术形式,也具有极深的地区凝聚力。对于语文教学工作来说,北侗民歌是一种十分鲜明、十分亲切的文化环境的载体,其通过听觉来实现对于文化场景的传递。对于本地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于被动民歌较为熟悉,能够很自然、很亲切地快速投入到被动民歌的文化场景当中形成文化理解。教师在开展古诗词教学时,可以尝试对北侗民歌进行优化调整,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民歌作品,作为情感文化场景建设资源,来进行环境搭建,以此来帮助学生提高文化代入感,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当中跨越千年的不朽文化精神。

三、应用北侗民歌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经验

北侗民歌作为侗族民族文化,展现了十分丰富生动的社会生活,通过聆听悠扬的民歌作品,人们能够快速完成场景的带入。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前期的备课准备工作,尝试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当中古诗词作品,将古诗词精神与北侗民歌进行联系,形成对应关系。教师教学时,便可以在讲解某一首古诗词作品时,通过展示与其相对应的北侗民歌作品,来搭建一个更加逼真、更具参与感的文化场景。例如在进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着重讲述诗词当中“明月”意象表达的词人对于弟弟的怀念之情,带领学生认识到“千里共婵娟”的激昂态度。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选择北侗民歌当中的酒歌,以欢饮达旦的生活场景,为学生提供亲情友情的浸染,使学生能够快速产生离别的伤感和对于所思念之人各自安好的美好寄望的情感,更深入地理解这首诗词作品。

(二)开展诗歌续写或者诗歌创作来提高学生的诗词想象力

初中学生的语文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在进行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组织开展诗词续写、诗歌创作等方式,来锻炼学生对于诗词这种文学体裁的理解和认知能力。例如在《天净沙·秋思》的教学中,教师会着重讲解作者马致远通过简单的意象来表现出一幅绝美黄昏图景的艺术特色。随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尝试进行模仿创作,引导学生展现自己心中的美景。为了能够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教师可以采用北侗民歌进行引领,带领学生快速进入到生活场景当中,尝试回忆自己在民族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培养学生的诗词写作能力,以此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