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经典传承文化——浅析小学语文古诗词诵读教学策略
韩文平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韩文平,. 诵读经典传承文化——浅析小学语文古诗词诵读教学策略[J]. 当代中文学刊,2022.6. DOI:10.12721/ccn.2022.157054.
摘要:
诵读是学习古诗词的重要途径。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古诗词的声律、音韵来感受古诗词的内涵,对诗词所描绘之景产生联想,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因此,古诗词诵读对于语文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就目前而言,很多小学语文教师都忽略了古诗词诵读的重要性,导致学生无法深刻理解古诗词,难以发挥诵读的深远作用。
关键词: 小学语文;古诗词诵读;常见问题;对策
DOI:10.12721/ccn.2022.157054
基金资助:

新时期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和传承是非常有必要的,而进行古诗词诵读就是落实这一要求的有效措施。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深入挖掘古诗词的文化魅力和价值,选择与小学生理解能力相匹配的经典素材,将古诗词诵读有效地穿插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从而起到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爱上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的作用。

一、小学语文开展经典古诗词诵读应遵循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在小学阶段,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在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时,教师要坚持学生为本的思想和理念。由此,教师在选读古典诗文和运用教学方法时,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兼顾学生的现实需要和语文素养教育的现实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选择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从而落实主体性原则要求。

(二)渐进性原则

小学生的成长遵循特定的客观规律。在朗诵古典诗文时,教师要掌握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规律,按照逐步发展的原则,由短到长、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诗歌和散文。在贴合学生的成长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持续地引导,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传统的诗文诵读,让他们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训练中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进而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小学古诗词诵读教学的策略

(一)明确诵读目标,精心设计教学

小学语文教师要提高自身对古诗词诵读的重视程度,了解新课标对于古诗词诵读的基本要求,并以此为依据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在课前,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细的备课,明确教学的主要目标。在课中,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通过对诗歌情景的描绘和类比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以此促进学生对整首诗的理解,更好地开展诵读教学。

比如,在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时,笔者将教学的目标设为:了解此首诗的大意,并想象王维登山插茱萸之景,体验思亲之情,进而引导学生学会珍惜身边的朋友和亲人。上课前,笔者先问学生:“大家最亲的人是谁呢?”学生们纷纷踊跃发言,有的说是爸爸妈妈,有的说是爷爷奶奶。随后,笔者给学生介绍了即将学习的诗词—《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让学生了解到这首诗主要表达了在外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介绍之后,笔者先让学生们对《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进行了集体的诵读,很多学生由于对这首诗了解不足,在诵读的过程中缺乏感情色彩,诵读效果不够理想。笔者在指出学生诵读的不足后,给学生播放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动画视频,增强学生对诗句大意的了解。然后再问学生:“大家逢年过节的时候,会不会聚集在一起吃团圆饭呢?”大部分学生都说:“会。”笔者又接着问:“那你们和亲人会过哪些节日呢?又是怎么度过的呢?”很多学生都举手发言,有的说清明节会一起下乡扫墓,有的说过年会一起包饺子等。笔者最后问道:“那假如,大家都在过年的时候,老师把你们留在教室学习,而家人在吃团圆饭,这时你们会不会很想回家呢?”学生们纷纷点头。此时,笔者就可以为学生讲述作者王维的经历:王维在写下这首诗之时,独自漂泊异乡。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他忍不住怀念家乡的亲人、兄弟,异乡的孤独与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让他写下了这篇佳作。经过笔者的讲解,学生开始能够理解王维诗中的思亲之情,然后笔者让学生再次集体诵读此诗,这一次,学生们诵读的感情十分充足,而且整齐有力。

(二)创新教学形式,增添课堂趣味

除了使用个人诵读、小组诵读等方法之外,作为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师,也应该积极学习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在诵读教学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如情境创设式诵读、竞赛式诵读等。

例如,在学习《题西林壁》时,笔者为了让学生能够想像出庐山山峰重峦叠的情景,采用了情境创设的诵读方法。首先,笔者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假如你是苏轼,请问你在写下《题西林壁》时看到的场景是怎样的?”同时,笔者也给学生做出了示范:“啊!这庐山的峰峦起伏让我沉迷其中,不同之处能看到不同之景,似有千姿百态。”待学生都书写完毕之后,笔者开始进一步地讲解诗词,并且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诵读与背诵。最后,笔者点名了一位学生,要求其以情境创设的方式,假装自己就是苏轼,对诗词进行“创作”,具体的情境创设过程如下:笔者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庐山山峰的景色,然后学生从教室门外缓缓走进教室,看着“庐山”如画的风景,不禁发出了感叹:“啊!庐山的山峰是那样的高耸、奇特,从正、从侧、从高、从低都是完全不同的风景。在这奇特的山林之间,我似乎已经迷失了自己的方位,此时此刻,我想吟诗一首……。”一开始,其他学生都是抱着好玩的心态看着这位同学的表演,但是慢慢的,也被这位同学声情并茂的描述所打动,更加体会到了苏轼对庐山山峰的赞叹之情。

(三)加强课内外联动,形成诵读体系

教师要注重课内外联动教学,把学生的诵读视野扩展到课外,并且通过课内外诗词的联动教学,实现学生诵读能力的升华。

比如,在学习《示儿》时,学生们感受到了陆游临终之前对失地尚未收复的悲痛之情。学生在诵读《示儿》时,应主要以悲慨和期望的语气诵读,既要抱有对敌国的仇恨,也要有对收复失地的期待。学完《示儿》之后,教师可以以课外诗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为例,通过对这首诗词的讲解,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我国古代诗人深刻的爱国之情和对战争的痛恨。让学生学习课外古诗词也可以补充学生的诗词储备量,在日后的学习中,学生会更加理解这一类古诗词的情感,在诵读的过程中也会注入更多的感情与技巧,慢慢形成完整的诵读体系。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古诗文诵读教学有着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实现深层次的文化渗透、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等多方面的意义。教师在诵读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主体性、渐进性原则,通过各种途径,提升诵读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徐红艳.小学语文利用古诗词诵读传承文化的教学策略研究[J].中华少年,2019(25):59.

[2]吴海侠.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23):91.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