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与语文诗词跨学科教学方式初探
刘轲 许春瑶 戴源 曹岩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刘轲 许春瑶 戴源 曹岩,. 初中音乐与语文诗词跨学科教学方式初探[J]. 中国文学,2024.3. DOI:10.12721/ccn.2024.157198.
摘要:
古诗与音乐具有天生的合一性,它们都是与原始的劳动相伴而生,经过后世的不断发展交织融合。诗三百可入乐,之后有骚、赋,骚赋入乐便出现了古乐府,到了唐朝又生发出新乐府,宋有小词,元有曲。音律是诗词的载体,保存着古诗的活态。古人的心境、情态只有在吟唱时最为接近。现在的诗词只剩下文字,意义已较古代丢失太多,已非原貌。本文旨在利于音乐与语文诗词结合的途径,将音乐的不同节奏韵律融合诗词教学,使学生入情入境,进而进一步在体悟音乐美的同时理解中国古代诗词的内涵。
关键词: 初中音乐;语文诗词;跨学科教学方式
DOI:10.12721/ccn.2024.157198
基金资助:

(一)阐释诗歌的音乐属性,提供诗歌教学的思路

诗歌有别于其他文体,不仅在于其精炼的语言、独特的意象和深邃的意境,也在于其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回环往复的音乐美。有规律的音流糅合着包裹着情感的文字,幻化出艺术形象,折射出作者的精神光彩,带给读者强烈的审美感受。这种音乐之美来自于诗歌内在的声律,由节奏、押韵、平仄甚至形式上的排比、反复、对仗等构成。

1.节奏之乐:节奏停顿我们可以理解为构造诗歌音乐美的骨骼。通过声音的间断与接续连缀了诗歌的意象,休止、行气与停顿也给诗歌制造了变化空间。不明节奏容易造成对诗意的误读,也会破坏诗歌的韵律美感。透过节奏停顿我们能读出诗歌的的内在脉搏和生命之思。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将一景一顿来划分节奏,白描的手法就更好的体现出来,语言上景物的简单罗列,凸显了孤寂,景物彼此间的联系完全留白,全凭读者想象。诗歌为了形成朗朗上口、抑扬顿挫的音乐之美,很多诗歌的节奏呈现规律性:如四言诗的“2-2”式,《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五言诗的2-1-2或2-2-1如;七言诗的2-2-2-1如《回乡偶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教学中要着重引导学生标注出节奏停顿,划出重音,在朗读时结合语速和语音轻重来处理诗歌的感情。

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前”“后”单独停顿,“悠悠”拉长声音,读出时空的无限、岁月的漫长、生命的渺小与短暂,人生如寄诗人的寂寞寥落,知音难求。“怆然”用舒缓沉重的语调重读,读出报国宏愿沦为泡影的无可奈何的悲哀。

2.韵律之乐:诗歌的韵可以理解为诗歌的特定语音,它在一首诗中间隔反复出现,犹如歌曲的调,形成诗歌的主旋律。无论这首诗的形式文字如何变化,最终都落在这一个韵脚上,诗歌在起伏变化中求得统一。例如:《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行”、“声”、“明”、“生”、“兵”押着平声韵,平声韵特点悠远、绵长,透着哀而伤。指导学生诵读时,引导学生用低回、舒缓、悲叹的语气去吟诵,就能感受到诗歌良辰美景奈何悲凉的氛围,读出对亲人的牵挂、思念与担忧,对战乱无可奈何,自己形单影只的凄切。

3.平仄之乐:平仄是汉语的独特鲜明的特征,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字的音调,与今不同,古代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切、去声清而远、入声短而促。四声使诗歌的声调高低起伏、富于变化,产生音乐美感,也能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感情。具体在诗歌中,平大多是平声字,仄则包括上声、去声、入声。平声音平舒缓可适当延长,仄声调值多变、发音短促。有了平仄诗歌便有了有规律的强弱长短、轻重缓急的差异。一首诗中平声多于仄声则情感趋于哀婉低回、幽怨缠绵。例如李商隐的《无题》首联“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对应的声调为: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交织着相思的苦楚,盼望相见,欲罢不能;平仄均匀情感趋于舒缓缠绵,例如李商隐颔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对应平仄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表达出爱情的坚贞不渝;平声少于仄声,诗歌读起来便慷慨激昂、沉郁顿挫。指导学生诵读诗歌时,则可以渗透简单的平仄知识,帮助学生在对词语平仄的咂摸中入情入境把握诗歌的感情,获得音乐审美。

(二)整合课程资源,梳理适合入乐的诗歌篇目

对部编教材的诗词篇目进行梳理,梳理出适合融入音乐的诗歌篇目,并作出了分类:第一类现有已谱曲的诗词:如李商隐的《无题》、苏轼的《水调歌头》、李煜的《相见欢》、《虞美人》、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些篇目曲词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恰是经典诗词与音乐融合的很好证明。因此选取了《在水一方》作为配乐,展开了《蒹葭》一课的案例教学。“蒹葭苍苍,白露茫茫,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歌词与诗歌内容高度匹配,曲调千般婉转、万般柔情,与诗词主人公上下求索寻觅伊人的意境高度契合,学生在聆听和学唱中,诗歌的隽永意境内化于心;第二类选择符合诗词基调、契合诗词意境的音乐:如选择埙曲《水寒烟》《羌笛怨》等作为配乐,展开《天净沙.秋思》案例教学,埙曲语调低沉带着深深凄怨哀愁,学生语速舒缓、语调低沉地在埙曲中朗读,很自然地融入凄凉哀愁、望断天涯路的意境中了。用古筝曲《送别》作为配乐,展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案例教学,古筝曲细腻中重抒情,恰契合杨花落尽、友人远别的氛围;第三类,音乐融入教学的进一步拓展,为现代诗歌、散文配乐:为现代诗歌《乡愁》配乐《儿行千里母担忧》《神秘花园》,忧伤的音乐配以深情朗诵,学生能进入浓浓的母子情愫,哀婉的音乐使诗歌氛围变得更加神情凝重;为《土地的誓言》配以《松花江上》,再辅助配上东北色彩浓厚的“碧绿的白桦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的图片展示,让学生感受到这是一方美丽富饶的土地,顿生一种热爱自豪眷恋之感;为《黄河颂》配以钢琴协奏曲《黄河》、《黄河大合唱》、《保卫黄河》,曲调明快、高亢、豪放,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形成富于变化、此起彼伏的浩大声势,犹如黄河的滚滚洪流,势不可挡使学生更能感受到黄河奔流不息、一往无前的精神气;为《乡愁》配以《思乡曲》利用音乐的如泣如诉、荡气回肠的旋律来孕情,使学生入情入境,产生情感共鸣。最后对课题组教师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和讨论交流,分析教学课程的成败得失,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开展实验课程积累经验,使实验课开展的形式可以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充实。

参考文献:

[1]用“心”听音乐[J]. 苏雅军.  电影文学. 2007(15)

[2]音乐教育哲学的审美范式与实践范式[D]. 覃江梅.南京师范大学 2008

[3]中学音乐欣赏课之生成性教学研究[D]. 李冠莲.福建师范大学 2008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