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策略探究
席甜甜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席甜甜,.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策略探究[J]. 中国文学,2024.4. DOI:10.12721/ccn.2024.157201.
摘要: 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它在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理想人格和审美情趣、增强文化自信方面价值日益凸显。小学语文课程是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师应从时代发展与学生自身发展的角度思考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重要意义,并不断探索实施策略,利用语文课程促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效开展。小学语文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课程,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帮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价值与魅力,使他们通过语文课堂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关键词: 小学;语文;古诗词;传统文化
DOI:10.12721/ccn.2024.157201
基金资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沉淀下来的精髓,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脉”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新的内在精神动力。基础教育中,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程,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应自觉承担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深入,小学语文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了优秀传统文化比例,并要求教师通过科学有效的手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以实现文化育人的教育目标。从以下几个方面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运用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

一、 传统文化渗透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积极意义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在当下需要将其创造性地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中,通过古诗文的经典诵读、课外传统文化的经典阅读、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等方法,充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相融合。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润物细无声的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心灵播种下美好的种子,让学生能够从历史中找到走向未来的智慧。尤其是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能够抵制外来文化的冲突与渗透,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小学生对身边的新鲜事物富有好奇心,但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事物,形成良好学习能力的关键时期。小学语文古诗词的学习难度比较大,一些理解能力差的学生往往在短时间内无法获得深入理解,需要较长的时间对这部分知识进行内化吸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古诗词教学与有趣的传统文化结合,能够有效加强古诗词教学的形象性,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具有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

在漫漫长河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形成了很多特有的民族文化,各种文化发展交错在一起构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语文学科是能够有效凸显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科目,尤其是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化鉴赏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表达的内涵情感,对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二、 加强课内教学,落实传统文化教育责任

课内教学是学生系统接触、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尤其是在当前小学语文教材普遍增加传统文化比重的形势下,做好课内教学指导,则成为落实语文课程责任,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然选择。例如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明珠,优美的语言、悠远的意境、朗朗上口的节奏为读者提供了绝佳的审美体验,同时也展现出了传统文化中的独特智慧。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占据重要比重,下面就以古诗词教学为例,对各个阶段如何有效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进行分析。在低段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强调“入门”学习,通过诵读培养学生语感,引导学生初步体会诗词的意境。低段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不足,但是模仿、记忆能力突出。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朗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诵读教材中的经典古诗词,引导学生在朗朗上口的节奏中强化对诗词的直观感受,在反复咀嚼中初步了解诗词含义。例如在诵读白居易的《池上》这首古诗的过程中,教师把握五言绝句的体裁,采用二三分的断句方式示范朗读,引导学生直观体验诗歌的节奏与韵律,并迅速抓住其中描绘的意象,即小娃、小艇、白莲、浮萍,并在脑海中逐渐串联起整个事件经过,在充满童趣的文字中主动诵读。这样的诵读指导契合了低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学生通过感性思考体验诗词,并在生动的节奏、简洁的语言中体会诗词情感意境。

三、构建古诗词教学情境,营造传统文化意境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凭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良好的教学表现获得了师生的一致认可。多媒体教学有效提高了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在语文古诗词中的应用能够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文化意境,帮助学生从生动立体的视频中感受古诗词内涵,再配上特定的音乐为背景,营造了传统文化的意境,在课堂中让学生感受到了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这种特定的学习情境有效带动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使他们能够深入文章内部进行有效解读,帮助他们全面地了解了作者书法的内涵情感。例如,在学习李白的古诗《望天门山》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文中描绘的画面,帮助学生有效感受到流水和小周的情境,在静态的课堂环境中感受到动态的意境之美,使学生能够深入诗人的情感思想中感受奔放与豪迈。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为学生带入浓厚的文化底蕴情境中,通过古诗词的学习,也有效实现了传统文化的渗透,让他们能够主动对古诗词进行探索和思考,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培养学生语言积累,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教师要明白一些优秀传统文学作品除了是语言学习,背后还有思维训练。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把握“语文核心素养”,多思考哪个方面关系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维度。这样语文教学的目标性会更突出,随意性也就减少了。尤其是在教授古诗词、古文等传统文化知识相关内容时,要明白背诵古诗文不是主要目的,提高人文知识储备,积累丰富的情感,培养语文核心素养才是关键。作为语文老师,要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理解和把握,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发现语文之美。

总结

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将会影响孩子的未来发展,无论在哪个学习阶段语文科目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尤其是新课改教学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认识传统文化,使中国传统文化得以良好的传承,这也更加说明了,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只有充分发挥出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才能帮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具备充足的学习热情,参与教学活动,更好地吸收并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价值,充分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李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打造儿童精品阅读期刊  《小学语文·国学》举行创刊发布会[J].课程·教材·教法,2012,32(01):1.

[2]王超叶.浅论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J].新课程学习(上),2011(08):28.

[3]马文潭.传统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评河海大学出版社《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化研究》[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2(11):52-53.

[4]陆新全.中国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改革[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版),2000,29(06):46-49.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