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美国翻译理论家朱莉安·豪斯是当代较早系统地研究翻译质量评估的学者。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她在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翻译分类学”,即:根据原文和译文文本功能的异同,将翻译分为显性翻译和隐性翻译。顾名思义,显性翻译是明显的翻译,使文本读者显而易见(House,1997:66;2015:54)。译作中保留了源语言及其文化的特点,不是第二原文。它对应的文本为演讲、文学作品等,与源语特定的实践、地点和历史等联系密切。译文语言中渗透了很多外来因素,是嵌入目标语文化中的一种新言语行为(House,2015:55)。就显性翻译而言,译者的工作十分重要,主要目的是让目标语读者进入源语所处的文化世界。与之相对,隐性翻译是在目标文化中享受原文状态的翻译,就是让读者看不出这是翻译(House,1997:69;2015:56)。原文并非与源语文化或者读者直接相关,原文和译文都直接与它们各自的受众沟通(Mundy,2016:148)。译者通过使用目标语中特定的文化框架来描述源语,有助于读者理解作品。豪斯提出,采用隐性翻译的时候,译者会用到文化过滤对文化因素进行调整。文化过滤指的是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接受者根据自身文化沉淀和文化传统对外来文化进行有意识地选择、分析、借鉴和重组(House,2015:56-57)。“让受众感觉译文就是原文”(Mundy,2016:148)。它不与特定源语文化以及读者相联系,其功能是要使源语的语言文化框架和话语世界在译文文本中得到再现,而不是把目标语读者带入源语的所处的文化世界。“豪斯研究的语篇类型主要集中分布在科技语篇、商务语篇、新闻语篇、导游手册、宗教布道、政治演讲、道德轶事和喜剧对白这八种语篇类型”(Reiss,2000:24-38),但对诗歌、词和文言文等中国古典文化文本的翻译质量评估的实证分析尚不够充分,尤其是对中国哲学文本的分析不够充分。因此,本论文基于富有文学和哲学内涵的林语堂的英译本《庄子》,深入分析林语堂翻译过程中或显或隐策略的理据及其启示。从中发现:译者根据人生态度,恰当地运用了显性翻译与隐性翻译的方法来处理英汉两个民族在语言和文化间的差异,通过采用显性翻译的方法扬升了中国文化,采用隐性翻译方法消减了语言难点;显性翻译与隐性翻译的相得益彰更有利于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二、显性翻译
(一)文化保留和词汇
“显性翻译力求完整地保存源语文化和原文功能,并使译文看似译语文化的原作品一样,是一种比较直接的语言转换,一般不用做细微的文化调整”(张美芳,2005:96)。英汉两个民族在地名、宗教、人名、传统习俗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庄子》的原文中包含很多我国古代的地名、朝代、帝王称号、诸侯称号、人名、物名、宗教文化和传统习俗的词语。在翻译过程中,林语堂为了将这些词语的文化内涵原汁原味地体现出来,采取了显性翻译的策略:通过音译、造新词和组新词的方式。道教词语:六合Luhe,道Tao,阴yin,阳yang;音译地方名称:邯郸Hantan等。古代人名:子綦Tsech’i,子游Tseyu,孔子Confucius,庄子Chuangtse;寓言故事中人名、物名:北海若North-Sea Jo,鹏p’eng,鲲k’un等。历史时期:春秋 spring and Autumn,三王Three Kings;帝王称号:黄帝Yellow Emperor,尧Emperor Yao;诸候国名称:鲁国Lu State等。
(二)修辞和表达
“按照豪斯的模式,有些文本在源语文化中有着独立的地位,与源语语言和文化有某种内在的联系,直接以源语读者为服务对象。翻译这类文本,有必要采用显性译法,即译文不明显以译语读者为阅读对象”(方梦之,2003:96)。庄子的人生哲学历久弥新,从古至今,《庄子》在我国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庄子》原文的构句模式工整、语句简短、文采华丽,善用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手段,这些均为古代汉语所独有的特征。为使目的语读者能够在译文中真切地感知源语的表达特色,林语堂巧妙地对其进行显性处理,将源语语句表达上的风格与特点传达得惟妙惟肖。
如:①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
The fungus plant of a morning knows not the alternation of day and night. The cicada knows not the alternation of spring and autumn.
②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养生主)
Thus you will guard your body from harm, preserve your life, fulfill your duties by your parents, and live your allotted span of life.
③夔怜蚿,蚿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庄子》·秋水)
The walrus envies the centipede; the centipede envies the snake; the snake envies the wind; the wind envies the eye; and the eye envies the mind.
①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意思是早晨出生的菌类不到黑夜就死去,因而不知黑夜与黎明;寒蝉春生夏死或夏生秋死,因而不知春天与秋天。比喻见识短浅。原文中“朝菌”对“蟪蛄”,“晦朔”对“春秋”。译文中的The fungus plant of a morning对The cicada,the alternation of day and night 对the alternation of spring and autumn,完整保留了源文的修辞形式;②句意思是可以保全性命,可以保存天性,可以保养精神,可以尽享天年。这句构成排比句式,译文相应的用四个并列的动词短语将其译出;③句意思是独脚的夔羡慕多脚的蚿,多脚的蚿羡慕无脚的蛇,无脚的蛇羡慕无形的风,无形的风羡慕明察外物的眼睛,明察外物的眼睛羡慕内在的心灵。这句语句精短,表达连贯,明显使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段,译文也保留了这种文采。由上述例子可见,林语堂采取显性翻译的方法使古代汉语中独有的修辞格式得以保留,使译文读者仿佛进入了源语所处的文化世界。林语堂在国外度过了将近三十五年的时间, 他用娴熟的英文向西方人讲述东方文化, 并时时用地道的西方譬喻来解释东方典故。他欣赏道家,追求老庄哲学。尽管他长年浸染在西方基督教文化当中,但其作品和言谈都体现出中国文人崇尚道家的文化精髓和处世之道的特点。林语堂的人生态度决定了他向西方介绍道家文化时尽量采取显性翻译的策略,尽可能的将中文传统文化原汁原味地展现出来。
三、隐性翻译
(一)文化保留与词汇
“豪斯认为,隐性翻译适用于在源文化中没有独立地位的源文本或内容,使所传达的信息与新的读者最直接相关”(方梦之,2003:98)。在隐性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在目标文本中产生相同于源文本的文化形态,有必要对源语文本进行“文化过滤”(谭载喜,2005:45)。“文化过滤”指过滤源语文化中异质的部分。因此涉及到目标语中缺少的传统文化词语时,林语堂常采取隐性译法。用流畅的、容易理解的目标语来解释源语中比较晦涩难懂的词语,从而使源语和目标语文化形成紧密的联系。如称呼:君子gentleman,小人low fellow;目标语中没有的词语:鸲掇furnace cricket;蛟龙 sea-serpents and dragons,兕虎wild buffaloes and tigers;寓言故事中的人名:海神 spirit of the Ocean,河神 spirit of the River等。
(二)修辞和表达
上文提到隐性翻译是使目标语读者感到译文就是原文,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进行“文化过滤”。而互文与复叠是古汉语中两种比较特殊的修辞手段,它们在《庄子》原文中均有体现。互文,也叫互辞,是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说的是一件事;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句子的完整含义(陈小霞,2012:73)。复叠是把同一字或词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的辞格,分为两种:一是复辞,指间隔或者连续重复使用形式相同而意义不同的字或词,包括具有两种以上语法性质、意义和用法的字、词;二是叠字,指连续重复使用形式、意义相同(或者都没有意义)的字或词(陈望道,2001:173)。
如:①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庄子》·逍遥游)
Where you might loiter idly by its side, and lie down in blissful repose beneath its shade.
②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庄子》·齐物论)
Have you never witnessed how the trees and objects shake and quake, and twist and twirl?
③大知闲闲,小知閒閒。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齐物论)
Great wisdom is generous; petty wisdom is contentious. Great speech is impassioned, small speech cantankerous.
①句原文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②句原文运用了复辞,③句原文运用了叠字。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上述原文的形式很难用显性翻译的方式在译文中再现,而且英语中没有互文和复叠这两种修辞手法。因此林语堂为了拉近和读者的距离,运用隐性翻译的方法,进行文化过滤,过滤掉原文中的难点,即对其进行释义来复制它们在原文中的含义和功能。由于林语堂炉火纯青的英文,加上他深谙东西文化, 使他能非常熟练地驾驭英汉两种文字, 即使他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文化过滤,但在结构上还是保持《庄子》源文本体现出来的整齐,在语言上依旧保持了精炼。
又如:④意仁义其非人情乎!彼仁人何其多忧也。(《庄子》·骈拇)
I suppose charity and duty are surely not included in human nature. You see how many worries and dismays the charitable man has!
⑤国为虚厉,身为刑戳。(《庄子》·人间世)
The countries were laid waste, their inhabitants slaughtered, their rulers killed.
④句的意思:我猜想仁义恐怕不是人所固有的情谊吧!那些倡导仁义的人怎么会有那么多忧患呢?⑤句意思是:三国变为废墟,百姓都死完了,而国君自身也遭受杀戮。在上例中,通过叠字“其”和“为”的使用来增强语句的节奏感也是源文本在表达上的一大特色。林语堂为避免译入语读者读起来晦涩难懂,他特地降低阅读难度,没有将叠字一一对应译出,而是巧妙地将其与英语表达的特点结合起来,独具心思地处理了源文的节奏韵律之美。可以看出,对汉语有但英语没有的修辞手法时,林语堂常采取隐性翻译的方式,将其进行释义和简化再进行翻译,使译文读者能较流畅地阅读。尽管如此,依旧保留了原文的工整对仗。不然源语读者明白,译文读者未必能懂。
四、结语
可见,显性翻译和隐性翻译的策略在翻译中并非各自单一运行。林语堂将二者结合起来:显性翻译的方法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比较直接的展示了中国文化;而隐性翻译通过文化过滤的方法翻译博大精深的中国典籍,使没有接触过中国古代文化的异国读者也能较为流畅地阅读,并从中汲取到发人深省的哲理。在翻译文本内容时,翻译策略的选择是根据翻译主体的翻译目的,而翻译目的又根据翻译主体的人生态度,翻译主体的人生态度决定显和隐的偏重程度。林语堂的英译本《庄子》就是翻译主体和原文哲理的契合所带来的产物。此翻译扩展了传统翻译研究的空间,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化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即为如何向他者展示本民族的形象提供了宝贵经验,为当代译者树立了一个先驱性的榜样。
参考文献
[1] 陈鼓应注译. 庄子今注今译[M]. 上海: 商务印书馆, 2016.
[2] 陈望道. 修辞学发凡[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173.
[3] 陈小霞. 从互文、并提中谈中学文言修辞教学[J]. 才智, 2012(24): 73.
[4] 方梦之主编, 张顺梅等编. 译学词典[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5] House, J.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a model revisited[J]. Naar: Tubingen, 1997: 66-69.
[6] House, J.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Past and Present[J]. Naar: Tubingen, 2015: 54-57.
[7]林语堂译. 庄子 [DB/OL]. http://www.k555.cn/thread-16907-1-1.html, 2009-3-24.
[8] Munday, J.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M]. New York: Routledge, 2016: 147-148.
[9] Reiss, K. Translations Criticism, the Potentials&Limitations[M]. 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 2000: 24-38.
[10] 谭载喜. 关于西方翻译理论发展史的几点思考[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5 (01): 53-59.
[11] 张美芳. 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96.
作者简介:史玉莲(1998-),女,汉,重庆荣昌人,学历:硕士研究生,单位:重庆师范大学,单位邮编:401331,研究方向: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