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课文学写作
宁丽萍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宁丽萍,. 跟着课文学写作[J]. 中国文学,2024.8. DOI:10.12721/ccn.2024.157222.
摘要:
课文是写作的范例,教学生读中悟写,引学生读后仿写,让学生以读促写。发现写作点,逐层次的进行训练;运用技法,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过程性引领,潜移默化领会文章关键点。
关键词: 寻找合适的点思维和技法有过程地引领
DOI:10.12721/ccn.2024.157222
基金资助:

导言:

立足课本,利用课本里的材料,贯穿写作方法,架起课文与写作的桥梁。课文是写作最好的范例,语文教师的教材分析能力、资源提炼能力在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可以与教材同步,教学生读中悟写;可以与名家对话,引学生读后仿写;可以与经典相约,让学生以读促写。

1 跟着课文怎么教会学生写作,第一教学生寻找合适的点

跟着课文学写作首先要做的就是解读教材,对那些适宜用来写作指导的“例文”,我们要用心解读,然后选择合适的点进行引导。选点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一课一点。就是从写作的角度深度研读某篇课文,从中找到一个比较突出和学生能够理解和学用的点,然后将这个点用好用透。

比如《醉翁亭记》的结尾:“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有学生在写自己一天紧张的学习生活时就化用了这样的结尾:“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铃声响而学生奔也。长廊宽敞,笑声连连,老师去而学生乐也”;有学生在写关于课业负担繁重的文章时,开头化用了《驿路梨花》的开头:“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书山(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夜晚(远方),消失在迷茫的11点(暮色中)”;有学生在写关于亲情的文章时直接引用冰心《荷叶 母亲》的结尾:“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另一种形式是多课一点。就是将教材串连起来,引导学生感悟、发现写作点,然后通过有层次的训练,内化为学生的能力。比如在训练细节描写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生动传神的刻画人物形象时,可以提取《背影》、《最后一课》、《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台阶》等课中关于细节描写的片段组成训练点让学生感悟:“蹒跚地走到铁道旁,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动作描写的细化感悟慈父形象);“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运用细节描写,刻画出一个不拘小节的长妈妈);“只要想想:四十年来,他一直在这里,窗外是他的小院子,面前是他的学生;用了多年的课桌和椅子,擦光了,磨损了;院子里的胡桃树长高了;他亲手栽的紫藤,如今也绕着窗口一直爬到屋顶了。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心理描写刻画出一个即将告别家园时依依不舍、痛苦难耐的韩麦尔先生。);“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让人害怕的外貌描写,真切地表现了老王身体极度虚弱,生命将逝,让人难忘。);“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细写父亲踩黄泥时头上的汗珠,既体现了父亲的艰辛劳苦,又体现了父亲充满活力。)写作点发现了,逐层次的进行训练:“其实,她早已被气得浑身颤抖,脸色铁青,但她还是在不断地告诫自己:不要失态!不要骂人!最终她实在是忍不住了,于是怒睁杏目,用手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真是一个混蛋!’”(这个训练点就是让学生对人物添加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等描写)。

2 跟着课文怎么教会学生写作,第二教学生思维和技法

首先学阅读技巧。比如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四季如歌,从《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三篇课文中让学生领悟语言之所以优美是运用了比喻拟人等的修辞手法:写春风拂面“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像眼睛、像星星”,写雨中富有诗意的黄昏景象“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写春天不同时段的不同景象把春天比作“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创造济南冬天优美温馨的意境“暖和安适地睡着”“把他们唤醒”,山有人一样的动作“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还会说话“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景中脉脉含情“‘害了羞’的少女有‘粉色’的容颜”;四季的雨中写春雨的娇媚而美丽“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写夏雨的热烈而粗犷“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着,迫切地等待着雨点”,写冬雨的柔和宜人“像一幅干净利落的木刻”。其次学写作技巧,引领学生通过学习知道在描写景物的文章中,适当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能使所描写的景物更美丽动人,给读者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能使景物更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教会学生在观察景物的同时学会展开联想:想想这个景物与什么事物相像,再想想它们在哪些地方相像,找出两者的相似点,相似点找得越准确,比喻也就越贴切。

3 跟着课文怎么教会学生写作,第三有过程地引领学生

假如你问学生“文章开头有什么作用”,学生可能会答:什么总领全文,设置悬念等术语。但这些对他们来说只是个概念而已,怎么变成他们的写作能力呢?这就需要有过程的引导。如在教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时,我想让学生领会母亲的叮嘱“好好儿活”,然后通过关键语词体会母亲的良苦用心,体会母亲那些细微的动作映射出的伟大母爱以及那种细心、耐心、小心翼翼的爱在儿子史铁生遭遇瘫痪之后的呈现。我让学生反复朗读文章关键句“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带领学生体会母亲“扑”下去的是什么?“抓”住的仅仅是“我”的手么?“忍”住的究竟是什么?学生的每次回答,我都鼓励学生送进去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出“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读出母亲“扑”下去的儿子想死的念头,读出母亲想“抓”住的儿子活下去的念想,读出母亲忍住的——那些背后的无奈、心酸和苦难。围绕着母亲的“苦”,和学生又一起细细地体验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好好儿活”。课堂上引导学生一起咬文嚼字,一步步走进史铁生的心灵,深入浅出的体会母亲细心、耐心和小心翼翼的爱,以及母亲用心良苦的、绵绵不尽的牵挂与嘱托——“好好儿活”。学生在课堂上感悟深了,就能潜移默化地领会到关键字词在写作文时表达人物内心情感的重要性。

4 结论

教无定法,只要得法。课文是学生理解最深的语言材料,教学生写作要立足于课本,充分利用课本里的材料,贯穿一些写作方法,架起课文与写作的桥梁,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语段,从课文里寻找写作智慧,激发写作兴趣,快速掌握写作技巧, 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感悟到写作是一件简单轻松愉快的事情。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