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学鉴赏教学策略分析
刘旭艳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刘旭艳,. 初中语文文学鉴赏教学策略分析[J]. 中国文学,2025.3. DOI:10.12721/ccn.2025.157262.
摘要: 文学作品鉴赏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并培养学生的审美创新能力,这对提升学生的文学审美品位有着重要意义。文章对初中语文文学作品鉴赏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文学作品;鉴赏教学;意义
DOI:10.12721/ccn.2025.157262
基金资助:

引言:初中语文是一门为人打造“精神的底子”的学科,重视提高初中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促使初中学生向往美好世界、追求真善美,从而焕发出内在与外在的激情与活力,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而文学作品鉴赏教学实际上是让学生学会以正确的审美态度看待当下的文学作品,进行自我精神感悟以及文学素养培育,实现对真善美的追求。文学作品鉴赏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并培养学生的审美创新能力,这对提升学生的文学审美品位有着重要意义。

一、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培养阅读兴趣

首先,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内外的时间多朗读文学经典——名家的诗词、文言文、散文、小说名篇等。在每节语文课的前五分钟,教师可要求每个学生轮流上台,朗读自己所选的课外阅读作品,以此帮助他们走近文学作品,感受语言的张力,增强语感和对文章的感受力,逐渐形成个人的兴趣爱好。其次,鼓励学生多利用充足的课外时间进行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增加知识储备。教师可要求学生每周做一次阅读摘抄,写一段自己的阅读心得。同时,每月举行一次文学作品阅读交流会,每学期举办一场有关文学作品鉴赏的比赛等,以此让学生积累课外知识,拓宽视野,提高审美感,进而产生阅读兴趣。再次,积极创设阅读情境,设计疑问,给足时间,让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阅读兴趣。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由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片段,列举经典台词语句,通过视听结合来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乐意深入体验作品,挖掘作品是“怎样写的”,进而把握作品“写了什么”以及“好在哪里”,从而构建起语言知识体系。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掌握合理的鉴赏方法

首先,引导学生以符合作者所处时代的心态,多角度、多方位地剖析作品的内容,与作品的灵魂对话,体会作品的内涵,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以《我的叔叔于勒》一课为例,教师先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莫泊桑所处的时代背景、写作的动机,进而走近作家,走近他的时代;接着,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进行阅读体验。有的学生通过阅读“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的精彩情节,体会到菲利普夫妇之所以变化无常,只因“钱”字作怪。读懂了情节,学生就能明白作者要揭露的是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有的学生解读菲利普夫妇的角色特征:“在作品中,他们发财心重,一心想爬上上流社会,总爱效颦,摆出上流社会的‘一副架势’。”学生从人性的角度,看懂了当时社会中底层人物的虚荣丑态,以及莫泊桑对他们行为的极力讽刺。还有学生从“我”的角度来解读:“‘我’作为一个孩子,目睹父母发现于勒叔叔是穷水手时心理的变化,是那般的冷酷无情,因而对于勒叔叔产生无比的同情与疼爱。”从孩子角度,学生感受到“我”就是这冷漠世界的一抹人性之光,推断出莫泊桑的作品中隐藏着一种人道主义的悲悯情怀……这样多角度、多方位的阅读与鉴赏,能拓展学生的发散性阅读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促成个性阅读的百花齐放,更让学生易于探索到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鉴赏能力。

其次,鼓励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找出自己感兴趣的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人物塑造、情节设计和艺术手法等,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语言文字表达的艺术性。这样就为学生的自主体验或互助探究文学作品鉴赏提供了有力的方向。比如,在鲁迅的《故乡》一文中,有一句“圆规一面愤愤地回转身,一面絮絮地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如何品析?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鲁迅的人生经历、小说特点及写作背景;再让学生观看有关杨二嫂前后变化的视频,来促进他们对作品的研读;最后鼓励学生之间互助探究,从自己感兴趣的角度进行分析交流。有的学生找出句子中“愤愤”“絮絮”“塞”等这些富有表达力的遣词进行探思,也有的学生从生活贫困的杨二嫂为了能够在“我”家中占到更多的便宜的角度来解读,还有的学生从运用了动作描写的写作特色来分析……他们都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最后经过筛选与整合,得出鲁迅笔下的杨二嫂生性鄙俗、贪婪的结论,明白了作者对这类底层人物“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无奈和对旧中国现状的强烈不满,也领略到了鲁迅先生生动泼辣、极具讽刺的语言风格等。再次,鼓励学生博采众长,学会仿写作品的精彩之处,并逐渐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从而增强文学鉴赏能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三、营造文学鉴赏氛围,提升鉴赏层次

除了阅读兴趣的培养和鉴赏方法的传授外,生动活泼的鉴赏氛围的营造同样十分重要。教师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经典朗诵比赛、诗词鉴赏比赛、辩论大会、问卷调查等),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营造一种引领而不是单一解题的文化鉴赏氛围。比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是一首深受学生喜爱的诗歌,笔者组织学生随堂进行朗诵比赛,他们吟诵时饱含深情,吟诵出刚柔相济的节奏和诗人指点江山的豪放风格与广阔胸怀。通过点评与交流,学生能感受到雄壮的感情美和流动的画面美。因而,一种积极活跃的鉴赏氛围,容易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更好地引导他们挖掘作品内涵,从而达到提升鉴赏层次的目的。

结论:在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因此,应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正确引导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思维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情感的体验,使学生逐渐具备与作品灵魂对话的能力,进而真正地享受审美的乐趣。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仍需不断实践、不断探索,挖掘更多的文学作品鉴赏教学方法,以逐步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从而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