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实施策略
徐秋玲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徐秋玲,. 课程思政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实施策略[J]. 语文教学与创新研究,2024.6. DOI:10.12721/ccn.2024.157415.
摘要:
初语文作为文化传承与思想传播的关键学科,承载着培育时代新人的重任。初中阶段是学生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将课程思政融入语文教学,能在传授语言文字知识的同时,巧妙地渗透爱国主义、道德修养、社会担当等价值观。本文旨在探讨课程思政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实施策略,为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实现语文教育的育人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课程思政;初中语文;实施策略;语文素养
DOI:10.12721/ccn.2024.157415
基金资助:

一、引言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课程思政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关注点。初中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文学鉴赏能力以及思想道德修养等多方面任务。将课程思政融入初中语文教学,能够使语文课程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好地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通过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方法,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以及提升教师的思政素养,可以有效地实现课程思政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思政与初中语文教学融合的必要性

(一)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初中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众多经典文学作品涵盖了古今中外的优秀思想成果。从古代诗词中对家国情怀的抒发,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所体现的忧国忧民情感,到现代文学作品中对人性、社会问题的思考,如鲁迅作品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与对民族觉醒的呼唤。这些内容都为课程思政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语文学科不仅要教会学生识字、阅读、写作等基本技能,更要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思想的双重成长,这与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高度契合。

(二)时代发展的需求

当今社会处于快速发展变革时期,各种思潮相互碰撞。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能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例如,在全球化背景下,通过学习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作品,让学生了解本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在面对多元文化冲击时,坚守本民族的文化根基,树立正确的文化自信。

三、课程思政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方法与途径

(一)深入挖掘思政元素

教师应深入研读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从字词、语句、篇章等多个层面挖掘思政元素。在字词教学中,注重对具有文化内涵和思想价值的字词进行讲解。例如,“仁”“义”“礼”“智”“信”等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教师可以讲解这些字词的起源、含义及其在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体现,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在语句赏析方面,对那些蕴含哲理或情感升华的句子进行深度剖析。如《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其在面对困境时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以及事物发展的曲折性与前进性相统一的哲理。对于篇章结构,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塑造所传达的价值观。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保尔・柯察金在革命斗争中的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精神,以及他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

(二)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能有效将思政教育融入初中语文课堂,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例如在教授《黄河颂》时,教师可以播放黄河奔腾咆哮的视频片段,同时朗诵激昂的诗歌旁白,营造出一种雄浑壮阔的氛围。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黄河之畔,感受到黄河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所蕴含的伟大力量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能深刻体会到诗歌中对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精神的歌颂,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在教授小说《故乡》时,教师可以创设关于旧中国农村社会风貌的情境,通过展示一些旧时代农村的图片、讲述当时农民的生活故事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人民的苦难。进而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变革的必要性以及个人对社会发展的责任,使学生在情境体验中接受社会责任感教育。

(二)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为课程思政融入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平台,教师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学习《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例,教师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围绕几个关键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小组内成员分别探讨志愿军战士们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勇表现、崇高精神以及这些事迹背后所折射出的深厚家国情怀与国际主义精神。

在学习《骆驼祥子》时,小组合作探究祥子的命运悲剧原因。学生们通过对社会环境、个人性格等多方面因素的分析,深刻认识到旧中国社会的黑暗与不公对底层人民的压迫,进而思考社会制度对个人命运的影响以及个人在社会变革中的责任。这种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还促进了学生思想的碰撞与交流,使他们在合作探究中接受思政教育。

(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作为课程思政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具有独特且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并非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而是主动地构建对于知识与价值观的理解。在朗诵比赛、演讲比赛和戏剧表演等活动中,他们通过自身的亲身体验与积极探索,将外在的思政教育内容内化为个人的思想认知与品德素养。

例如,可以以“传承中华美德”为主题开展演讲比赛。学生在撰写演讲稿和演讲过程中,深入思考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和价值,如诚实守信、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等,并将这些美德与现代社会生活相结合,向同学们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从而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

(五)读写结合教学

读写结合教学能够为课程思政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提供有力支撑。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写作任务,引导学生将思政元素融入到文字创作中,实现知识、思维与价值观的协同发展。

在学习《背影》这一经典篇目后,教师可布置一篇以 “亲情的温度” 为主题的写作任务。学生们在深入体会文中父子之间深沉情感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生活实际,书写自己与亲人之间那些感人至深、充满温情的瞬间,进而懂得珍惜亲情、感恩家人,传承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在写作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运用细腻的描写手法、真挚的情感表达,将亲情的力量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学生在文字创作中深化对家庭责任和亲情价值的认知,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人文情怀。

(六)优化教学评价体系

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课程思政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保障,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仅仅以学生的语文知识考试成绩来衡量教学效果,还要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表现和综合素养提升情况。例如,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所表达的观点是否积极健康,是否体现出正确的价值观;在作文写作中,是否能够融入正确的思想情感和价值取向。此外,评价方法要多元化。教师评价应全面客观。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成果时,要同时考量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如在评价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时,除了考查诗词的字面意思、艺术手法外,还要看学生是否能体会到其中的爱国主义、人文精神等思政内涵。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考试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课程思政融入初中语文教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语文教育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初中语文教师应积极探索和实践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的有效方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还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持续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和学生需求,使课程思政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昀玉.课程思政背景下初中语文革命文化教育探究[J].华夏教师,2023,(30):3-5.

[2]何胤蓉.立德树人视域下初中语文实施课程思政的对策[J].新课程导学,2023,(27):53-56.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