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探究
谢从洋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谢从洋,.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探究[J]. 当代中文学刊,2023.2. DOI:10.12721/ccn.2023.157013.
摘要:
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被大量编写进小学语文课本中,古诗词的教学能够培养并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语言运用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本文对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小学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展开阐述,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 核心素养古诗词语文教学
DOI:10.12721/ccn.2023.157013
基金资助:

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是育人价值的体现。古诗词不仅是民族文化的灿烂瑰宝,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还是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内在源泉,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深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受到高度重视,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性作用,将核心素养的内涵渗透于古诗词教学,优化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 教学模式僵化

教学模式僵化是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多数教师的古诗词教学模式都相对固定,即先介绍题目与诗人,然后讲解字词,在此基础上逐句翻译古诗词,讲解古诗词中蕴含的情感与思想,最后要求学生背诵古诗词。有的教师会让学生将古诗词翻译直接抄在教材中古诗词的旁边,不仅要求背诵古诗词,同时还要求学生将古诗词的白话翻译一同背诵下来。这样的教学结果便是考试中能够看到学生统一、规范的标准翻译,进而取得高分。但是这样的教学模式过于僵化,学生学习过程中不仅体会不到乐趣和喜悦,反而会感到负担沉重,不仅不能深刻理解古诗词,而且还会遏制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

(二) 忽略情感体验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存在过分强调知识,忽略情感体验的问题。部分教师认为古诗词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学习生字生词,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背诵即可。只有达到以上要求,学生便可以轻松应对考试,取得优异的成绩,进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古诗词是诗人有感而发,是表达诗人情感与思想的重要载体,虽然篇幅短、字数少,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学习古诗词并不仅仅是掌握相关生字生词以及学会白话翻译,更重要的是感悟古人对喜乐哀苦的情感体验。因此古诗词的创作需要审美,古诗词的欣赏更需要审美。

二、语文核心素养下小学古诗词教学对策

(一)生活化情境创设,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选取的古诗词对仗工整,通俗易懂,极为考究,在小学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大多数诗词的创作时间距今甚远,且创作场景特定,小学学生受限于想象力与阅历,难以想象当时的场景,存在理解困难的问题。因此,教师可以采取生活化情境创设作为主要教学方法,在开展诗词教学时,结合小学学生的生活实际,将诗词中描绘的场景与真实的生活情境构建联系,把抽象的诗词场景生活化,进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最终在不断分析与讨论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诗意,从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以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为例,该诗描绘出早春时节杨柳在春风吹拂下的迷人姿态,抒发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此诗中的“杨柳”“春风”与“剪刀”都是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景象和事物。教师在教授此诗的过程中,便可采用生活化情境创设教学方法,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或是引导学生留意观察生活中的柳树,使学生明晰柳树的外貌、枝条的柔软摇曳以及柳絮随风飘舞的情景,将诗词中的“万条垂下绿丝绦”与生活中的柳树飘扬的景象建构联系,使原本需要学生费尽心思想象的场景变得具体化,为学生理解诗句与作者思想感情扫清障碍。生活化情境创设在古诗词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它能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对古诗词意境的理解、激发创造力与表达能力。通过运用生活化情境创设,可以使古诗词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有效深入,让学生更好地领略古代文化的魅力,感受诗词之美。

(二)渗透美育教育理念,强化古诗词诵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改善小学学生古诗词鉴赏水平可以采取强化古诗词诵读的措施。在古诗词诵读的过程中,引入美育理念,强调对音乐、语调、节奏和情感的感知和表达。鼓励学生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音调的升降变化等方式,传达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例如,小学六年级《宿建德江》是一首描绘江边夜景的诗,全诗展现了诗人客居他乡的一种忧愁。在指导朗读过程中,教师便可以播放略显哀愁的配乐,鼓励学生伴着音乐进行朗读,在朗读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 / 月近人。”这样二三的节奏标好停顿,并做到音断气连,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美。然后,教师还可以尝试提出一些问题,如“本诗中作者都描述了哪些场景?作者在诗中怎样表达情感?”等。通过让学生声情并茂地有音韵地朗读,并进行思考问题,促使他们更深切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提升本首诗词的学习效果,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培养发散性思维,涵养诗词文化底蕴

“文无定法,教有定则。”小学语文诗词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语文思维习惯,使学生在今后的诗词学习中,也能依据所学知识,分析不同的诗词文本。因此,教师要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提出开放性、启发式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同时在不断地思考与答疑过程中,学生对传统文化以及诗词中常用意象、词语、典故等知识的理解加深,诗词文化底蕴得到涵养,更有利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

例如,教师在开展小学古诗词《题西林壁》的教学时,首先在开始进入课堂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并思考主题,让学生带着具有思考性的学习心理开展古诗词学习。随后,教师在开展教学中应将关键词句作为启发思考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文化反思。例如教师讲到“横看成岭侧成峰”时老师可以抛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看同一座山,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景象?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它与后文有没有联系呢?稍后老师请同学们来发言。”这种课堂反思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根据所学知识加强对古诗词的学习思考,从而有利于学生感知与体会《题西林壁》中的文化内涵与哲学主旨。

又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认识这首诗的生字词:忆、茱萸、倍;继而组织学生按照本诗的节奏进行朗读活动,在将古诗读得正确、流利的基础上,使其从诵读中感受这首诗作者的孤独感和思乡之情。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从题目中的哪个字可以体现出作者对亲人的思念?鼓励学生发散思维,积极思考并回答。同时,教师还应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独”“异乡”“异客”“逢”“倍”“遥知”“登高”等词语的含义,丰富学生的古诗词词汇积累,并充实文化底蕴,从而顺利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三、结束语

新时期课程改革的要求是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伴随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的作用,其中在古诗词的教学环节上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各方面素质都在快速养成,正是为学生打基础的关键时期,针对古诗词教学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真实的学情反馈创新教学方法,关注重点的把握,让学生更好地领略古诗词的魅力,培养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江剑红.  引领学生走进诗的殿堂:浅谈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J].  课程教育研究, 2020(2): 26.

[2] 夏俊明.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探析[J]. 品位经典, 2020(8): 165-167.

[3]  黎雪梅.  小学古诗词的审美化教学[J].  教学与管理, 2011(26): 40-42.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