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语文课堂,老师对古诗词的教学观念陈旧,学生主体意识缺失,阅读兴趣降低。如何依托统编教材高年级课本里的25首古诗词,由点及面,让学生学习大量古诗词,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浓厚兴趣,笔者和团队经过两年的研究, 针对小学高段古诗词多文本阅读的议题确定、组文的方式、及课堂教学建模有一定的收获。
一、小学高段古诗词多文本阅读议题的确定
1. 源于统编教材教学内容和古诗本身特点,议题确定的基础。
基于统编教材的小学高年级古诗词多文本阅读,就是从教材出发的多文本阅读,它的出发点仍然然是语文教科书,所以选择议题必须从语文教科书入手。
①根据统编教材中古诗词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确定议题。统编教材的单元导语页非常明确地标示出每一单元的人文主题,它主要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重视主流文化和传统文化及对学生德育的渗透,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总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如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人文要素是“责任”,本单元所学古诗《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从不同角度的诠释诗人以爱国为己任的情怀,因此确定“陆游的爱国情怀”为议题进行古诗词多文本阅读教学。
②根据统编教材中古诗词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确定议题。语文要素,就是学生阅读、语文学习要学会的方法及掌握的能力。统编教材的语文要素是我们确定多文本阅读议题的基础。如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就可以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和本单元的人文要素“四时景物皆成趣”中得到启发,从古诗中的景物描写中聚焦描写方法,从而达到赏古诗中的秋景这一主题,确定议题“于动静中览秋景”。 需要注意的是,从统编教材的语文要素里寻找议题可行,但很受限。因为古诗这一特殊的体裁特点,古诗词本身也不承担语文要素的教学任务,
③根据古诗所在课的课后习题确定议题。统编教材每一课的课后作业都体现了教学的重点,从课后习题寻找议题也是策略之一。如六年级第一单元第三课《古诗三首》中有个课后习题是这样描述的:“《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结合诗句说一说。”那我们得到启发,于是就确定古诗词多文本阅读议题“同写月夜情不同”。
2.从古诗词本身特点出发,确定小学高段多文本古诗词阅读教学的议题。
古诗这种体裁,有别于童话、神话、小说、应用文等,其本身的特点是确定议题的又一个大方向。
①根据古诗词本身的表现手法确定议题。古诗常用一些表现手法,明确诗歌的表达技巧,则是鉴赏诗歌的必备条件,关注诗歌的表达方式,并以此为议题进行古诗词多文本阅读,势必能培养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如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古诗三首》,安排三首古诗:《马诗》《石灰吟》《竹石》,这三首古诗都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托物言志。《竹石》这首诗着力表现竹子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借竹的坚韧顽强之象,言诗人刚正不阿、威武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全诗语言简易明快,执著有力。《石灰吟》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明自己效忠祖国,不怕牺牲的决心和坚守高洁情操的誓言。《马诗》通过马表达贤才的雄心壮志及其怀才不遇,想报效国家的心境,以及施展抱负的广阔空间的渴望。教学中以“古诗中的托物言志”为议题,学习“托物言志”的阅读方法后,让学生课外运用这样的方法,使之巩固深化。通过这样反复的学习运用,学生就能够扎扎实实地掌握这一类方法,提高古诗词学习赏析能力。
②根据古诗词最独特的意象确定议题。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凝练着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在我国诗歌发展的悠久历程中,凝练了许多传统的意象,它们包孕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梅花”这一意象,大都包含凌霜傲雪、积极乐观的意蕴;“月亮”这一意象大多和思乡相连;读到“柳”,我们会想到送别,“菊花”往往让人有正直不屈之意……以意象为议题,是古诗词多文本教学中最常见的策略。
二.古诗词多文本组文策略
古诗词多文文阅读教学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怎样系统、科学地围绕主题选择诗词组合群文,给学生呈现学习内容。那么怎样组建文本呢?
1.依据同一主题组建文本。 教师在进行群诗阅读教学的时候,不妨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多元开发,以教材为蓝本,整合教材,适度拓展补充,这样能使孩子们对相同内容进行多角度、多方位地学习。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韩翃《寒食》寒食节须禁火,只有皇宫可以燃烛;古诗十九首中《迢迢牵牛星》的七夕节乞巧、祈愿的习俗;王建《十五夜望月》写中秋望月;还有王安石《元日》描写了新年放爆竹、贴对联、喝屠苏酒等习俗;杜牧《清明》则描绘出清明节悲伤、清冷的气氛……可以组建以上诗词让孩子们赏读。
此外,离别诗、怀古诗、思乡诗、边塞诗等,以及诗歌的表现手法、描写景物、表达情感等方面都可以是同一主题,根据同一主题组建文本。
2.依据同一作者组建文本。许多名人大师的作品常常分布在不同年段的语文教材中,如同断了线的珍珠,学生对作者的了解、创作风格的了解是零散的、片面的,不能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致使学生无法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可以根据同一诗人的作品进行多文本阅读,帮助学生把遗珠连起来,便于学生熟悉作者,认识作者的表达手法及写作风格,避免了眼光只局限在一首诗之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传统学习模式,这与新的教改趋势下提倡的大单元的理念也是非常契合的。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我们可以选取作者晚期作品《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这两首诗与之组建文本进行多文本阅读,重点是学习陆游的“爱国情怀”。通过这组群诗教学,学生不但能够了解“豪迈悲壮”的陆游爱国诗的基调,还能走近诗人陆游,从而懂得怎样去“以诗读人”。
3.依据相同意象组建文本。
①相同意象表达相同的情感。例如梅花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称之为坚强品格、高洁气质、耐得寂寞的象征。王冕的《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将梅花素雅、恬淡的品格与自己不同流合污的志趣巧妙地联系起来。宋朝陆游写的《卜算子·咏梅》中的“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以梅自况,表示要坚持爱国情操,至死不向恶势力屈服。宋人王安石的《梅花》诗中“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梅花品行。把这三首诗词放在一起教学,很容易让学生对古诗词“意象”这一概念有充分的认识。
②相同意象表达不同情感。诗歌中的相同的意象及其蕴含的情感,不同诗人,不同诗境,不同读者,所包孕的内容不同。即便是同一个人面对同一景物,也会因为时间、心情的不一样,感受也会不一样。比如“明月”这一意象,《静夜思》李白写这首诗借月思乡写得那么直接;《宿建德江》诗人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回忆往事,孤独到了邀月合影;《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诗人沉醉于美景中,对黄沙道的喜爱及兴奋之情跃然纸上。将这几首诗放在一起教学,能让学生充分感受什么是景同情不同,从而很好的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六步法”古诗词多文本阅读教学模式。
温儒敏教授曾言:“所谓‘1+X的办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泛读或者课外阅读的文章让学生自己读。”古诗词的“1”宜为统编教材内的一首古诗词;“X”即能与“1”联结的多首古诗词,或“课”内教读古诗词,或教材内给出的课外诵读的古诗词,或课外古诗词,数量上不宜超过五首;“+”即议题“关联”下的多首古诗词的比较,或“X”与“1”地位相当,或“X”诠释、注解、建构“1”。也就是说,古诗词“1+X”指围绕小学高年级教材中的“1”首古诗词组织“X”首古诗词,并且视为一个整体。那么,课程意识下古诗词该如何建模呢?本人提出“六步法”古诗词多文本阅读教学模式。
1.古诗词多文本阅读“六步法”简述。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中的古诗词古诗词多文本阅读“六步法”,主要指的是:一是师生同步,课前准备;二是导入课题,师生组文;三是细析例诗,总结学法;四是举一反三,学习交流;五是对比异同,鉴赏提升;六是主题作业,多元联动。
2.模式解读
(1)师生同步,课前准备
因古诗词比较特殊,给小学生读解古诗、体味意境带来了困难,也增加了教学古诗的难度。课堂上完成2-5首古诗词的学习难度更大。因此课前了解作者、写诗背景、粗知古诗大意,学生经常运用这种方法为有效学习做好坚实的基础。
(2)导入课题,师生组文
上课伊始,教师要努力营造积极的情感氛围,将学生引入古诗词的意境,明确议题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根据学生的需求安排学习内容。
(3)细析例诗,总结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1+X”的“1”是主体,是装备,是例子,是以例教法,所以要精讲细析,学完要总结学法。
(4)举一反三,自主学习
在古诗词多文本教学中,“1+X”的“X”是补充,是应用,是一组诗,是反三。在学习一组诗的过程中,让学生运用习得的方法,发挥主动性和探究、合作意识,自主学习,去理解、质疑和发现,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习阅读,从而达到以广见深、以博见专、举一反三思维向高阶发展的效果。
总之,经过团队的研究实践,验证了古诗词多文本阅读“六步法是”一种高效的谋堂教学模式,这中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古诗文知识系统化的积累,能够激发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兴趣,并且进一步的提升小学的语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古诗词学习水平和鉴赏能力。让学生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蒋军晶群文阅读新语文读本[ M ]人民文学出额社,2015
[2余映湖,语丈教学设计技法剧讲[ M .广东人民版社,2014
[3刘勰史心雕龙[ M ]浙江古藉出皈社,201I
[4]于殿辉.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J ].考试周刊,2020(99):68.
[5]牟卫荣.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J ].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20(3):212-213.
作者简介:朱文荣:(1983.3-) ,女,汉族, 河南省商丘市人,本科,单位:河南省商丘市睢县襄邑路小学,职称:中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