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策略
曾三三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曾三三,.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策略[J]. 当代中文学刊,2023.7. DOI:10.12721/ccn.2023.157062.
摘要: 在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古代诗歌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它是最有代表性的,也是最宝贵的财富。通过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可以推动美育的发展。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要强化古诗词的教学,并探索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才能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 核心素养;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DOI:10.12721/ccn.2023.157062
基金资助:课题编号:K-14 课题类型:省级课题 课题题目:初中统编教材尚美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前言:初中是各项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这个关键时期,初中语文老师要加强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教育,为学生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使得他们的语文素养难以提高。基于此,本论文针对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展开了研究,并给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期在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同时,推动古诗词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目前初中古诗词教学工作遇到的问题

(一)单一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对古诗词缺乏兴趣

与现代文相比,古诗词的语言形式更加难懂,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其中却包含了许多文化内涵、思想和情感。因此,要想把古诗词学好,就一定要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对它感兴趣,并愿意在老师的指导下,去学习古诗词。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观的影响,教师常常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以直接的方式向他们灌输知识,而忽视了他们的学习感受。陈旧的教学方式造成了课堂教学的单调,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提不起兴趣。盲目地让学生去阅读、去背诵,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不利于古诗词教学。

(二)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不够

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学生只有在深刻地了解了古人为什么要根据这一形式、这一韵律来写下这些诗词,才能真正地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进而学好古诗词。然而,由于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掌握情况的原因,他们对古诗词的理解还不够深刻,不能深刻地理解和感受古诗词所描绘的意境。此外,一些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不高,在他们无法分辨诗歌和诗歌的情况下,他们只能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学习。而这样缺乏理解力的学习,就难以提高古诗词的学习效率,也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以画促学,积淀文化底蕴

中国古代诗歌语言简洁、结构巧妙、内涵丰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许多古诗,都是留白的,给人一种唯美的感觉,如果能将意境融入到作品之中,就能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因此,在对初中语文古诗词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古诗词讲解与绘画进行结合,让学生在绘画和欣赏画作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意识。

比如,在《天净沙秋思》的教学中,这首古诗虽然不多,但内容却很丰富,只有二十八个字,就勾勒出了一副游子的荒野景象,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将“深秋村野画”呈现在学生面前,然后再引导学生体味其中的意境。日落西山,青藤发黄,乌鸦低鸣,黄昏黄昏,一个瘦小的旅人,牵着一匹瘦骨嶙峋的马儿,在秋风中独自前行。也可以不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而是在讲解之前,引导学生按照古诗词的内容来进行绘画。同时,老师们也要强调,依据诗歌本身的内容,画出的是诗歌的意境,而不是画功的深浅。在学生绘画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注意画面的整体色彩应该符合文章的情感基调,从而帮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整体意境。除此之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只有这样,学生最后呈现出来的作品才是具有思想的,从而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让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去领悟古诗词的真正内涵,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二)引导想象,锻炼思维品质

几千年来,中国的古代诗歌一直受到中国学者们的推崇,有着十分美好的意境和情感。但是,对于初出茅庐的初中生而言,这些内容难以深刻地理解和领悟,因此,老师们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指导学生们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去理解古诗词中的内容,以此来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在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中,大部分时间都是老师的口头讲授,学生们在听课的时候总是会感到困倦,这使得教室里的气氛非常沉闷,时间一长,学生们就会对古诗词的学习感到厌倦。如果要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就需要老师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力,并在其中锻炼自己的思维。或者与现代信息科技相结合,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多种形式,给课堂注入新的生机,进而促进学生视觉和听觉的发展,为学生的想象力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

比如,在教《使至塞上》时,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用沙子涂成的画面,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画面放出来,然后根据这个画面,让同学们猜测今天要学的是什么。在沙画演示结束之后,要求学生从字里行间去体会,从“大、直、长、圆”字入手,运用自己的想象力,说出脑海中沙漠、孤烟、黄河、落日交织在一起的画面,进而体会到诗中描绘的塞外的壮丽景色,体会到故事的意境美。在古诗词中,作者往往会把自己的感情隐藏在字里行间,所以,老师要用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学生带到古诗词中的情境中,去体会作者眼中的塞外景色之美,进而对古诗词的内涵有更深的理解,并以此来逐渐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

(三)挖掘主题,传承文化内涵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古诗经久不衰,光彩夺目,极具文化价值。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与讲解,可以对古代文明与风俗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认知,它们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教学素材。翻开初中语文教科书,到处都能看到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内容。

例如,陶渊明在《饮酒》一诗中,便为我们展现出古人在“重阳节”时,在“菊花”和“酒”的习俗。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老师可以对重阳节的有关习俗进行延伸,使学生认识到,重阳节不但有饮菊花酒的习俗,还有登高插茱萸的习俗。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从“插茱萸”这一传统中,引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一段,这样就可以把以前所学过的诗歌联系在一起,进行知识的转移。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加强学生对有关古诗词的知识和理解,也可以让学生对重阳节这一节日有一个较大的了解和理解。也可以是老师在讲解古诗词时,渗透做人的道理。在讲授刘禹锡《陋室铭》的过程中,老师要指导学生要有“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的心态,要有自己的信仰与理想,不要被外界的东西所迷惑,要使学生体会到古诗词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从而充实自己的文化内涵。

总结: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学校的教学工作也更加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许多学科都已经开始了教学改革,以期在提升学科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初中语文老师要对古诗词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以教育发展形势的需要为依据,不断地对教学工作展开改革与创新,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古诗词的魅力与重要,从而提升古诗词教学的质量,并对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进行培养。

参考文献

[1] 孙少云.浅论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古诗词教学 [J]. 语文天地. 2018(08)

[2] 陈继合.从核心素养入手的初中古诗词教学实践 [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 2020(04)

[3] 李妍.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J]. 科幻画报. 2021(04)

[4] 高瑛辉.初中语文中的古诗词教学实践研究 [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9(07)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