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下基于核心素养简析小学语文古诗词信息化教学方法
庞欣琼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庞欣琼,. “双减”下基于核心素养简析小学语文古诗词信息化教学方法[J]. 当代中文学刊,2023.12. DOI:10.12721/ccn.2023.157115.
摘要: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育部门对于学生的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语文学科中,古诗词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内容,受到了老师和家长的重视。为了满足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需求,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古诗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之一,也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本文将结合小学语文古诗词信息化教学方法,探讨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信息化教学方法。
关键词: 双减;小学语文;古诗词;信息化教学
DOI:10.12721/ccn.2023.157115
基金资助:

语文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双减”政策的实施,使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更加重要,在核心素养培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并且古诗词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内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信息化手段对古诗词进行教学,借助信息化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理解诗词内容、体会情感、培养文化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借助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缺乏学习兴趣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借助多媒体课件,通过声情并茂、生动有趣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古诗词。

例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课件,将多媒体技术与古诗词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了解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如:在讲解“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句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一段视频,让学生了解到瀑布的美景,感受瀑布之美。接着,教师再通过课件为学生播放一段关于庐山的视频,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庐山美景之美。最后,教师再将视频与古诗词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庐山瀑布之美。

二、运营信息化手段创设情境

(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内容

古诗词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生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教学情境,将学生引入到古诗词的学习当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内容[1]

例如:在教学《暮江吟》一诗时,教师可以在教学前将与该诗歌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料播放出来,让学生提前了解该诗歌内容。再以课件的形式将该诗歌呈现出来,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诗歌中描绘的景象。通过这些准备工作,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该诗歌内容,从而更好地感受到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2]

例如:在教学《雪梅》一诗时,教师可以在课件中呈现出一幅美丽的雪景画面,以及雪中梅花的景色,然后将诗中所描写的景象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雪梅的美。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想象这幅画面会给人带来怎样的感受和体验。在这样一个情境创设下,可以使学生对古诗词内容有更好的理解,从而提高诗词教学效率。

(二)体会诗词情感

“双减”政策实施后,小学生在课外有更多时间,但并非所有的时间都可以用来学习,教师在开展古诗词教学时,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条件。在实际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可为学生播放古诗词,让学生在熟悉的音乐背景中欣赏诗词内容,让学生在朗读和吟诵中感受诗词的内涵和情感[3]

如:在学习《出塞》时,可为学生播放视频:“万里长征人未还”,让学生根据视频画面感受“万里长征人未还”这句诗背后所展现的悲凉。然后,引导学生读诗、想象画面。最后通过师生共同朗读、小组合作朗读等形式将古诗读好。通过信息化手段使古诗词内容生动有趣,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条件,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利用微课视频,构建语言运用知识体系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多媒体教学模式开始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发挥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通过将诗句中的抽象的表现手法、抒情手法、动静态描写和象征意象等,利用微课视频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能直观认识并理解,达到丰富积累,强化语言运用的效果。例如:在学习“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这句诗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播放一个关于《望洞庭》的微课视频,涉及课堂环境,对于《望洞庭》这首诗来讲,给人一种空灵缥缈、温宁祥和的感觉,并且对于诗句中的内容来讲,更多的是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景色与食物变得更为和谐,基于此,教师应当引进课文中心内容,并充分发挥想象能力,引导学生感悟其中的美好。并且,对于这首诗来讲,为了能够将整首诗紧扣教学主题,教师可以将其从多媒体构建景色时的“色调”以及其诗文中的各种“比喻”内容相结合,引导学生进一步想象诗文中洞庭湖的山水工艺画面。然后,让学生结合微课中的画面和音乐进行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诗词中的意境,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这句诗中“遥望”“白银盘”这两个词的含义,以及这一句诗词中用到的“比喻”手法,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这句诗的意境美。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创新性引入教学,引入《题君山》这首古诗,将其中“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这句诗词与本节课中“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这句诗进行对比教学,运用动图与文章中所呈现的静态图片进行对比,以此来理解诗词中的“动”与“静”,强化语言运用教学层面。通过这个微课视频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并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古诗词内容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对古诗词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四、借助信息技术,提升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鉴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也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在鉴赏古诗词时,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融入其中,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古诗词。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让学生了解古诗词中的作者背景和思想感情,进一步提升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

例如:在学习《题西林壁》时,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诗人苏轼的相关资料。学生了解到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在诗词创作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教师还可以通过播放苏轼的生平介绍和诗词作品进行讲解。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 PPT向学生展示苏轼诗词的相关图片、诗词作品以及相关历史资料等。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展示,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到作者苏轼所处的时代背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等内容[4]

此外,教师还可以在信息技术上为学生展示古诗词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古诗词带来的美感。例如:在学习《清平乐·村居》时,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向学生展示宋朝著名文学家辛弃疾与农村风俗文化相关的诗词作品,让学生了解到农村风俗文化,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视频向学生展示《归园田居·其三》或是杜甫的《绝句二首》等相关拓展教学诗词作品。通过这些视频资料的展示,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到古诗词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从而提升他们的鉴赏能力。例如:在学习《夏日绝句》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了解宋代诗人李清照与夏天相关的诗词作品。

五、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古诗词学习内容,拓宽学生视野

在双减背景下,学生的作业减少了,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古诗词学习资源,拓宽学生视野。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相关古诗词内容,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比如:在教学四年级必背古诗词《枫桥夜泊》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相关的内容,如“月落乌啼霜满天”中的“落”字是什么意思?“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愁”又是什么意思?通过网络搜索后,学生能够了解到《枫桥夜泊》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与《枫桥夜泊》中的“霜满天”有什么区别等。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让学生了解到了更多的古诗词知识。

因此,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多积累古诗词知识,在古诗词学习中,学生不仅要理解诗歌内容和意境,还要学会背诵相应的古诗词。教师要多为学生提供网络资源,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古诗词知识,丰富古诗词学习内容。

六、培养文化意识,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中国人,必须对中华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形成正确的文化自信,对此,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通过信息化手段为学生呈现大量的古诗词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形成正确的文化认知。

例如:在学习必背古诗词《水调歌头》时,教师可借助信息化手段为学生展示不同版本、不同语言翻译出来的《水调歌头》。通过对《水调歌头》内容的展示和赏析,让学生了解到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水调歌头》,并了解其表达的情感和内容。在信息化手段下,学生对古诗词有了更深层次、更全面的理解。学生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古诗词进行学习后,能够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财富和宝贵财富,从而培养其文化自信。

七、结束语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利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古诗词中有大量的字词,这些字词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信息化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中的内容。小学语文古诗词信息化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独立思考,从而提高古诗词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古诗词素养有重要的意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是重要的内容之一,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为了更好地实现双减目标,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模式,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因此,在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式,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古诗词信息化教学策略,从而提高小学语文古诗词信息化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徐志梅.“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措施探讨[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2(10):63-65.

[2]邵建梅.“双减”背景下小学高年级古诗词教学策略探析[J].安徽教育科研,2022(26):36-38.

[3]周旋.“双减”政策下高年级语文作业设计的创新——以统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2(18):146-147.

[4]周新新.“双减”下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信息化教学探索[J].中国新通信,2022,24(14):175-177.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