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双减”政策旨在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当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相融合,学生能在动手劳作中体验文字描述的生动场景,理解课文背后的深层含义。例如,在学习描绘田园风光的课文时,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绿化或农田体验,让他们在汗水中感受文字的温度,不仅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更促进了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综合发展,为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全面的知识体系打下坚实基础。
(二)培养劳动意识和习惯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通过讲述各行各业劳动者的感人故事,以及引导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实践,可以潜移默化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学生们在亲手种植、清洁校园、整理图书角等活动中,逐渐认识到每一份劳动的价值,学会珍惜劳动成果,形成了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的良好习惯。这种习惯的培养,对于学生未来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社会成员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三)增强社会责任感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点滴中融入劳动元素,是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劳动,作为一种社会行为,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环保行动等劳动实践,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劳动对于社会和谐与进步的重要作用。例如,在学习环保主题的课文后,安排学生参加校园垃圾分类活动,让他们在行动中学会关爱环境、关注社会。这样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他们成长为有担当、有爱心的新时代少年。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方法
(一)挖掘教材中的劳动元素
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乏描绘劳动场景和劳动精神的佳作。如《悯农》一诗,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词句,展现了农民在烈日下辛勤劳作的场景。在讲解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致分析诗句中的劳动元素,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炎炎夏日,感受农民们挥汗如雨、辛勤耕耘的不易。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现代社会的劳动现状,引导学生思考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和劳动责任感。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珍惜粮食、尊重劳动成果,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
(二)设计劳动主题的阅读活动
为了培养小学生对劳动的尊重和热爱,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精心策划并挑选一系列与劳动相关的文学作品,例如经典著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引导学生在阅读这些作品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和理解主人公们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辛勤劳动的精神。在组织的阅读分享会上,学生们可以积极地分享自己对这些作品的深入理解以及个人的感悟,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劳动对于个人成长、社会进步以及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学生们通过这样的阅读活动,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而且还能激发他们对劳动的热爱和向往,从而在他们心中树立起正确的劳动观念。
(三)开展劳动主题的写作练习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系列以劳动为核心主题的写作练习,例如,让学生撰写一篇描述自己亲身参与劳动经历的作文,或者创作一篇表达对辛勤劳动者的敬意和赞美的短文。教师让学生通过这些写作练习,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劳动的价值和深远意义,同时,这也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写作技巧和培养对劳动的正确认识。例如,教师可以安排一个作文题目《我的一次劳动经历》,鼓励学生回顾并记录下自己曾经参与的某次劳动活动。在作文中,学生需要详细描述劳动的过程,表达自己在劳动中的感受,以及从劳动中获得的成果和收获。教师以这样的写作活动,不仅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以培养出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习惯,还能够在过程中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对劳动的尊重。
(四)组织劳动实践活动
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校及周边社区的资源,精心策划并组织一系列富有教育意义的劳动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可以是校园内的绿化工作、卫生清洁等,旨在通过实际操作美化我们的学习环境,同时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环保意识的种子,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教师还可以积极与社区组织或劳动实践基地建立联系,安排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或前往工厂、农田等地进行实地参观学习。教师开展这些社会实践活动,能让学生们能直观地了解各行各业的劳动特点和技能要求,从而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劳动的乐趣和价值所在。
(五)创设劳动情境的教学活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创设劳动情境的教学活动,例如模拟劳动场景、角色扮演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在模拟的劳动场景中亲身体验和感受劳动的氛围和节奏,从而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和良好的劳动习惯。例如,在讲解《小猫钓鱼》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个模拟的劳动场景,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小猫、小鱼以及其他相关角色。通过这种角色扮演的方式,学生们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内容,还能亲身体验到劳动的乐趣和价值所在。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劳动的意义和价值,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和责任感,使他们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学会尊重劳动、热爱劳动。
(六)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劳动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资源已经成为渗透劳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例如在线课程、劳动教育平台等,为学生们提供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内容和资源。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推荐一些优质的在线劳动教育课程,让学生们在家中通过网络观看并学习。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劳动教育平台,为学生提供劳动实践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劳动技能、感受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小学语文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可让学生不仅能够接触到各种劳动知识,还能够通过网络平台的互动功能,与他人交流劳动经验,分享劳动成果。网络资源的利用,使得劳动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和校园,而是扩展到了更广阔的空间,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学习体验。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鼓励他们探索和发现劳动教育的新途径,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结语
总之,在“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劳动元素,设计劳动主题的阅读和写作活动,组织劳动实践活动,创设劳动情境的教学活动以及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劳动教育等方法,可以有效地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这些方法的实施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还能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和习惯。同时,学校和家庭也应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劳动实践机会和平台,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参考文献
[1]魏秀君.小学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策略[J].全国优秀作文选(写作与阅读教学研究),2023,(05):23-25.
[2]陈荣燕.小学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路径探究[J].山西教育(教学),2023,(10):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