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文化自信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重要素养,而文化自信的培养应从小抓起。通过合唱社团开展古诗词吟唱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歌声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加深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自豪感,从而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增强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自信,进而构建起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感。
一、文化自信视域下小学合唱社团开展古诗词吟唱的教学的意义
古诗词是我国悠久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审美情感和人生智慧,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至关重要。通过合唱社团开展古诗词吟唱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古诗词的魅力,感受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古诗词具有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意境,通过合唱社团的形式进行吟唱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合唱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配合,和谐统一地表达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从而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和人际交往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表达能力。
二、文化自信视域下小学合唱社团开展古诗词吟唱的教学现状
(一)内容选择单一,缺乏多样性
在开展古诗词吟唱教学时,部分合唱社团往往只是固守于少数经典古诗词的演唱,内容选择单一,缺乏多样性。这样的做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全面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应该在选择歌曲时,不仅要包括古代名家的经典作品,还应该注意引入一些现代诗人的优秀作品,让学生在吟唱中感受到文学的多样性和时代的变迁。
(二)教学方法单一,缺乏趣味性
有些合唱社团在进行古诗词吟唱教学时,往往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如机械式的反复练习,缺乏趣味性和启发性。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厌倦情绪,影响教学效果。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方法的多样性,可以结合故事、游戏等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词,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三)培养效果有待提升,缺乏长期规划
有些合唱社团在进行古诗词吟唱教学时,注重的是眼前的表现和效果,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和目标。这样容易使教学陷入功利性,忽视了文化传承的根本意义。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通过古诗词吟唱教学,引导学生形成对文学的持久兴趣,并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深化和发展。
三、文化自信视域下小学合唱社团开展古诗词吟唱的教学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对优秀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小学合唱社团可以开展古诗词吟唱活动,通过音乐的形式结合古诗词的传统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例如,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优秀的古诗词作为合唱曲目,邀请学生参与学唱,并通过分组练习、集体排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深入了解古诗词背后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引导他们从多维度去理解和感悟古诗词的内涵。通过合唱演出和欣赏活动,学生不仅可以享受音乐的美感,还可以领略古诗词的艺术魅力,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例如,教师选取了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作为合唱曲目,此诗代表了唐代壮美诗风,蕴含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沉思的意境。在排练过程中,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了王之涣和《登鹳雀楼》的背景故事,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然后,教师分别指导学生练习诗歌的吟诵和合唱技巧,包括音准、节奏、情感表达等方面。学生们在分组练习和集体排练中,互相学习、交流,共同努力,逐渐掌握了《登鹳雀楼》的演唱要领。他们通过细致的指导和反复排练,逐渐提升了合唱的质量和统一度。
最终,在校园音乐会上,小学合唱社团带着《登鹳雀楼》的合唱作品登台表演。学生们通过歌声传达出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悟,展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得到了很好地锻炼和展现,同时也感受到了自己作为中国人的文化底蕴和骄傲。这样的古诗词吟唱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艺术表现力,还培养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情感,增强了文化自信心,为他们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唱腔和音韵的表达
在合唱活动中,除了注重古诗词的意境表达外,还要重视唱腔和音韵的表达。学生需要深入理解古诗词的音韵特点,合理运用声音和节奏,以展现古诗词的美感。通过声乐指导和表演技巧训练,提升学生的声乐表现力,使合唱作品更具感染力与艺术美感。
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小学合唱社团开展古诗词吟唱活动时,可以结合古诗词的音韵特点,注重唱腔和音韵的表达。例如,选择旋律优美、富有韵律感的古诗词,通过声乐老师的指导,教会学生正确的吟唱技巧和呼吸方法,让他们能够准确地表达诗词中的情感和意境。同时,在排练过程中,可以加强学生对音乐节奏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细致的指导和反复练习,学生可以逐渐掌握古诗词吟唱的技巧,展现出更加出色的音乐表现力。
举例来说,小学合唱社团选择了明代文学家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作为合唱曲目。这首词描绘了元宵佳节的喜庆场景,充满了节日气氛和浓厚的文化氛围。在排练过程中,老师向学生解释了《青玉案·元夕》背后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理解词意并感受节日的欢乐氛围。然后,对曲目的唱腔和音韵进行分析,教导学生如何准确表达词句之间的情感转折与互动,使音乐与诗意完美结合。通过声乐指导和反复练习,学生们逐渐掌握了曲目的节奏感和情感表达,并在合唱中展现出更加自信与专业的表现。他们的合声协调度和音准得到了极大提升,将古诗词的美感通过声音传递出来,给观众留下深刻的艺术印象。
通过这样的古诗词吟唱活动,小学生不仅锻炼了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还增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他们从中获得了文化启迪和情感熏陶,为未来的学习与生活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三)注重传承与创新相结合
在开展古诗词吟唱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的古诗词要有意识地进行传承与弘扬,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在吟唱过程中展现出自己的创新与个性。在传统古诗词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合唱编排、声部创新等方式,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获得审美愉悦,同时也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想象力。
以宋代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为例,这首词写人生沉浮,抒发了苏轼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充满了个性和创新精神。在合唱活动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水调歌头》的内涵,并鼓励他们在合唱中体现出对词意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除了传承苏轼的文学情感,也鼓励学生通过创新的声部编排、音乐处理等方式,展现出个性化的表现。学生们可以尝试通过变换声部分配、加入合唱和独唱的组合等创新方式,使整个合唱作品更具个性和新意。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展现出对古诗词传统的尊重和对自我的发挥。
四、总结
总而言之,文化自信视域下,小学合唱社团开展古诗词吟唱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可以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与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表达能力,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自豪,进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希望学校和社会能够更加重视文化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传统文化学习机会,让文化自信成为每个学生心中的底色,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陈巧莲.试论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古诗词歌曲的运用[J].当代教研论丛,2020(11):131.
[2]李枫.“古韵新声构筑桥梁”——探索古诗词歌曲在小学音乐课堂应用的新模式[J].北方音乐,2020(17):207-208.
[3]魏琳.古诗词歌曲教学在高师声乐课中的应用价值[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4(02):9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