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程润丽1 董红丽2 茹红梅3 卫江红4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程润丽1 董红丽2 茹红梅3 卫江红4,. 甲骨文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 语文教学与创新研究,2024.9. DOI:10.12721/ccn.2024.157450.
摘要:
追溯至汉字的起源,甲骨文以其古朴典雅的形态与深邃的文化底蕴,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闪耀着不可磨灭的光芒,成为不可或缺的教学瑰宝。本研究将探讨甲骨文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实践路径,通过展示汉字的演变历程、讲述甲骨文背后的故事以及追溯字源结构,旨在点燃学生对汉字学习的热情,让他们于探索中提升文化素养,锻炼思维能力。
关键词: 甲骨文;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实践研究
DOI:10.12721/ccn.2024.157450
基金资助:

甲骨文,作为汉字的原始形态,犹如一座深邃的历史宝库,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殿堂中,巧妙地融入甲骨文这一瑰宝,不仅能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更能引领他们深入探索汉字文化的浩瀚海洋,感受其博大精深。因此,积极探寻甲骨文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策略,无疑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与思维能力,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价值。

一、甲骨文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实践价值

(一)弘扬传统文化,铸就文化自信

甲骨文,汉字之源头,其古朴的形态与流畅的线条中,蕴藏着浩瀚的历史文化信息。将甲骨文融入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不仅能让学生直观领略汉字的演变轨迹,更能深刻领悟汉字背后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在心底播下文化自信的种子,铸就文化自信之基。

(二)提升识字技能,启迪思维之光

甲骨文的学习,是对学生观察力、分析力与想象力的全方位挑战。学生需通过观察甲骨文的形态,锻炼自己的辨识能力;通过深入分析其结构,提升逻辑思考能力;更需发挥想象力,构建甲骨文背后的故事与场景,从而激发创新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这一过程,无疑为学生的全面发展铺设了坚实的基石。

(三)拓宽知识视野,提升文化素养

甲骨文的内容包罗万象,从天文地理到动植物世界,无不涉猎。通过学习甲骨文,学生得以窥见古代社会的斑斓画卷,拓宽知识视野,增长见识。同时,这一过程也将引领学生深入探索古代文化,培养浓厚的历史兴趣与文化素养,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二、甲骨文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实践路径

(一)展示演变历程

甲骨文,这一镌刻于龟甲兽骨之上的古老文字,历经千年的风霜洗礼,逐渐蜕变为今日所见的规范汉字。在小学语文识字课堂上,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引领学生踏上汉字演变之旅,深切领悟汉字发展的历史脉络与演变规律。。展示过程中,教师应精心择取“山”、“火”、“田”等极具代表性的甲骨文文字。这些文字不仅在日常生活中频繁现身,而且它们的演变历程也极具典型意义。以“山”字为例,在甲骨文中,它宛如三座巍峨挺拔的山峰,生动地勾勒出自然界的雄浑壮丽;而“火”字则犹如一堆烈焰升腾的火焰,炽热而明亮,将火的特性展现得淋漓尽致;至于“田”字,则仿佛一块被精心划分的农田,整齐划一,准确地映射出古代农耕社会的繁荣景象。教师借助动画或图片的形式,将这些文字从最初的象形阶段,逐步演绎到指事、会意、形声等更为繁复的汉字构造阶段。每一个阶段的演变都伴随着详尽的解说与深入的剖析,让学生折服于汉字结构的精妙与演变规律的严谨,进而深刻理解汉字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历史底蕴。

(二)讲述背后故事

每一枚甲骨文,都犹如一扇通往古老岁月的神秘之门,轻轻一推,便可窥见那些被时光尘封的历史片段。在小学语文识字课堂上,教师们应采用故事讲述的方式,引领学生深入探索甲骨文背后那丰富多彩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故事。例如,在教学“牧”字时,教师会用语言描绘一幅古代放牧的生动画卷:辽阔无垠的草原上,牛羊成群,悠然自得地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而牧人们则手持长鞭,或坐或立,以一种超然物外的姿态,驱赶着牲畜,享受着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宁静时光。再如,当讲到“战”字时,教师会讲述那些烽火连天、金戈铁马的古代战争故事。勇士们身着铠甲,手持兵器,奋勇杀敌,誓死保卫家园。这个字通过巧妙的部首组合,既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悲壮,又彰显了勇士们的英勇与无畏。学生在聆听故事的同时,不仅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汉字的含义,更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大精深。而当教师提及“舟”字时,则会描绘古代水上交通的繁荣景象。这个字宛如一艘小巧精致的船儿,船身、船头、船尾一应俱全,生动地展现了古代人们利用舟船在江河湖海上航行的智慧与勇气。教师还可进一步讲述古代航海家的传奇故事,如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让学生深切感受古代中国人民的探险精神和无畏勇气,以及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无限向往和追求。通过甲骨文背后的故事讲述,学生将更加珍视和热爱母语文化。

(三)追溯字源结构

在识字教学的深化阶段,教师犹如一位充满智慧的引路人,引领学生踏上探寻汉字字源奥秘的旅程。通过细致入微的对比分析,将甲骨文与现代汉字的字形结构巧妙联结,为学生揭开汉字构形的神秘面纱。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并对比分析甲骨文与现代汉字的字形结构。以“木”字为例,学生将直观地目睹甲骨文中的“木”字犹如一棵栩栩如生的树木,树干挺拔,树枝伸展,树根深扎,这一形态生动地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深刻理解。由此,学生便能自然而然地领悟“木”字为何成为树木的象形符号,从而深化对汉字形义关系的认知。进一步地,教师应深入剖析那些具有代表性的汉字字形结构。如“休”字,它形象地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一位疲惫的旅人倚靠在繁茂的大树下,悠然小憩,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这样的字形设计,不仅易于识记,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当讲到“雷”字时,教师则会巧妙引导学生观察其甲骨文字形。其上方的“雨”字宛如云层中滴落的晶莹水滴,下方的部分(在甲骨文中更接近于“回”形结构)则形象地描绘了雷声在天地间回荡的壮阔景象,仿佛能听到那震耳欲聋的轰鸣。这一字形设计,充分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敏锐的观察力与丰富的想象力。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构建学生对汉字结构的深刻认知,让汉字学习更具魅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将甲骨文融入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之中,能极大地加深学生对汉字结构奥秘与文化底蕴的领悟。教师应主动探索甲骨文与现代汉字教学的完美融合点,精心策划一系列既富有教育意义又充满趣味的教学活动,引领学生在领略古老文字魅力的同时,逐步培养对汉字文化的深厚情感与坚定自信。

参考文献:

[1]丁慈矿. 识字教学,不可忽视字形—从甲骨文起步[J].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版),2014(3):19-22.

[2] 郭萃.甲骨文与小学语文汉字教学[J]. 课外语文(上),2019(1):74-75.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