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在当前的高中数学教学当中存在数学教学模式落后、数学教学内容比较单一的问题,亟待教师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善。而生活化教育是一种比较重视实践性的教育方式,通过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融入生活化教育模式,不仅可以加强生活现象与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还能运用巧妙的教学设计来提高学生自主参与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让学生能把数学课堂当中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进行融会贯通。
一、开展生活化数学教学的意义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生活化数学教学能够降低学习难度,促使学生养成实践性应用的思维模式,从而更好地掌握数学运算能力。当教师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时,有利于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并意识到数学学习的
重要性。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数学实践应用的欲望。作为高中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数学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生活化教学能够模拟数学的实践应用场景,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参与体验和积累。这种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独立思考方式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新课标下开展生活化数学教学的策略
(一)知识的引入要贴近生活
高中数学课堂的导入是数学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和重要方法,是学生展开数学学习的开端,也是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认识到,数学的发展是因为生活的需要,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基于此,数学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与生活中实际现象相联系,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数学教师应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利用生活实际,恰当地导入有利于营造生活化氛围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思维兴趣的数学问题,启迪学生的逻辑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充分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为良好的情境化教学打下必要的基础。例如,在“集合的概念”一课中,数学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导入生活中很多的集合例子,如诗歌集、残障人士等,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理解集合的概念,感知集合的定义。之后教师可以班级中的高个子学生为例,将每个学生的身高看作是一个元素,而“高个子”则定义了这些元素的一个特定属性或特征,然后归纳这个“高个子”集合的特征,具体有以下三方面。一是确定性,集合中的每个成员都必须满足“高个子”这一属性,即每个成员的身高都要达到一定的标准,教师需给出具体的身高数据。二是互异性,集合中的每个成员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使有两个学生的身高相同,他们在集合中也是作为两个不同的元素存在的。三是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排列顺序是无关紧要的,无论是按照身高从高到低还是从低到高排列,集合的本质不会改变。通过这个例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出集合的定义,即集合是由一些明确的、互不相同的元素构成的,这些元素共同具有某些特定的属性或特征。在数学中,教师通常用大括号表示一个集合,并且把具有共同属性的元素放入这个大括号内。例如,如果用 H表示“高个子”这一属性,那么所有满足这一属性的学生就可以构成集合 H = {高个子的学生}。数学教师在引导学生运用集合概念的过程中,要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从而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培养高中学生实事求是、扎实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二)问题的提出要贴近生活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问题作为探讨数学的“钥匙”,是数学学习的关键。高中数学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时,应基于新课标将学生的实际生活作为提炼数学问题的对象,使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为学生提供应用数学的机会。例如,“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一课中,数学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如果某杂志,原以每本二点五元的价钱出售,可以销售八万册。据市场研究,杂志的单价每增加零点一元,销售额就降低两千本。怎样定价才可以使提价后的产品总收入不低于二十万元呢?”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思考和广泛参与,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不等关系,引导学生如何利用不等式研究生活问题,改变学生的学习思考方式,以此提高高中学生学习质量。这种紧扣教材、贴近生活的数学问题,能极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或积极讨论交流,感受到数学问题探索的乐趣;还能培养学生善于探索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的精神,通过数学思想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数学教师要注意所设计的问题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不能过难,也不可以太过简单,要在激发学生探索欲的同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利用这种合理、自然、贴近生活的数学问题,才能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和创新,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问题的讲解要贴近生活
高中数学教学通常以教师讲解数学题目为主,以此传授数学知识。然而,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实际教学中出现了一种情况:尽管数学教师对某个数学问题讲解得很清楚,但学生很难理解解题思路和知识的转换。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时忽略了许多思维轨迹的展现,并没有将自身的思维过程教授给学生。因此,学生虽然对概念公式有所了解,但难以独立解决许多复杂的数学问题,对解决问题的思维与策略的思考方式过于单一。在新课标下,重视数学知识的应用是近年来数学教育改革强调的重点。因此,数学教师在设计数学问题和讲解问题时,应注重高中数学的实践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思维困境,从问题的源头考虑,以不同的角度和思维方式展示解题的思维路径。这样,学生可以更直观地学习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将数学应用于生活中,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一课中,该章节对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难度进阶较大。学生很难通过平面运算想象空间中的运算关系,因此教师在这个阶段的指导和教学也会变得较为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将立体几何的运算与生活相结合。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关于房屋丈量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不同形状的房屋平面图和空间图,要求学生计算不同房屋的尺寸。通过这个问题,学生可以学到如何应用面积和体积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引入房屋素材时,可以选择一些知名的建筑物作为例子。这些建筑物通常具有多种形状,如塔楼、圆顶、立方体等。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计算这些知名建筑物的体积,以激发学生的计算积极性。特别是选择那些许多学生都参观过的建筑物,从而帮助学生将运算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并产生具体的想象。
(四)激发兴趣要贴近生活
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生活化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策略。教师应该创造一个积极、互动的学习环境,教学中要避免使用强制、语言或其他方式限制学生的自由表达和思考,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鼓励他们主动向他人求助或寻求帮助,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并解决问题,这种互相合作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教师采用了这种自由、民主的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多的感受学习的自主性,让他们懂得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坚持能够克服困难,从而取得进步。除了培养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教师还应该引导他们认识到学习和掌握数学技能对生活应用的重要性,通过引入生动有趣的生活化教学案例,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和广泛性,学生会更加主动地学习和探索新的知识领域。这需要教师在生活化教学中注重创造一种浓厚的、积极学习的课堂氛围,给予学生互助化的学习模式,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引导他们认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提高对数学生活化应用的重视。例如,在教学“立体几何初步”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到一个熟悉且容易理解的实例,如一个水杯或一个冰激凌蛋筒。然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如何计算杯子的体积或蛋筒的表面积。可以允许学生采用任何方式获得解题思路,比如,他们可以通过单独观察和思考发现问题,或者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抑或者采用小组分配任务方式实现合作式解题,最终提出自己的解题思路。接着,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所提出的解题方法应用到其他类似的知识中,解决类似的问题。例如,学生可以将计算杯子体积的方法应用到计算瓶子的体积上,或将计算蛋筒表面积的方法应用到计算圆锥体的表面积上。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并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和兴趣。
三、结语
在新课标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实际生活中数学的灵活性,将数学知识融入实际生活中。教师在这种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模式中,主要采用模拟生活场景的方法,要尽可能从教学知识的引入、问题提问模式、问题讲解等环节与生活化产生关联。教师还要从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上贴近生活。为了提高数学生活化应用的范围,加深数学生活化应用对社会的贡献和价值,综合多门学科的生活化需求,开展高中数学教学策略的设计。这样的教学策略具有梯度性,逐步深入地将数学的生活化应用落到实处,有助于高中数学教育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游建国 . 浅谈新课标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J].文渊(中学版),2020(1):154-155.
[2]石军 . 问题驱动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J]. 数理化解题研究,2023(3):14-16.
[3]赵向杰 . 新课改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与思考[J].数理天地(高中版),2022(5):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