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高中生正处在成长发育步入尾声的阶段,心理上几乎与成人相同,但是精神发展和个性塑造的空间依然巨大。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网络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的时期,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充斥着每个人,默默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基于这种社会基础的唯利是图与享乐主义的堕落思想对缺乏价值观以及是非观的高中生有着非常不好的影响,使学校德育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老师必须及时转变其道德观,加强对高中生的德育教育,遵循新的德育教育模式,切实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身心发展。为此,本文,分析了目前高中德育管理的现状,并提出了改进策略,旨在促使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全方面发展。
一、高中德育管理的现状
(一)情绪波动问题和个性问题
高中学生正值青春发育期,很多学生具有强烈的叛逆心理,对于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观点比较抵触,情绪波动比较大,情感上比较冷漠,对集体意识的重视度不够,行为比较随意,比较喜欢追求自己的个性。因此,高中的德育工作受到了很大的压力和阻力,使其无法顺利进行德育教育。而仅仅单纯地进行德育,忽视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则会使学生产生反感,从而影响到德育的组织和管理工作。“管育并重”的教育模式,突出了高中老师通过德育与管理共同推进的方法进行德育工作,重视培养和指导学生的个性发展,关心和尊重学生,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表现,从而进行教学活动的调整,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成效。
(二)高中德育的地位不明显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国家的教育总目标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德育”是教育的本质。但就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与“德育”相比,“智育”更受人们的重视。对分数的盲目追逐,仍然根深蒂固;成绩与就业率成为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唯一追求”,而“德育”的有效性却被忽略。
二、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德育管理策略
(一)及时转变德育教育理念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为高中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要求。对高中的教师而言,适时地进行德育教育观念的转换是必要条件。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大多数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忽视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依然采取“老师说,学生听”的模式。然而,在高中学校,这样一种被动的教学方式,却再也不能满足学生对德育教育的内在需要。面对这样的局面,教师要把教学的主体位置还给学生,要尊重他们的教学感受和心理情感,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进行德育教育时,都要注意聆听学生的观点和看法,并对他们的疑问进行积极地回答,这样才能让他们深深地感觉到自己的价值,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其次,要以发展性的观点来评价和挖掘每一位学生身上的优点。要避免单纯地“以分数论英雄”,而要考虑到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的提高。在当今的社会发展情况之下,身为一名高中生,不但要具备优秀的专业技术,更要具备健全的人格和崇高的思想道德品质,才能长久、健康地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展。比如,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优势;在进行教育实践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的快乐,感受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了解到除了专业学习,个人道德素养也是学习的基本内容。
(二)强化各学科教师之间的紧密合作
高中德育课程改革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备课的重心也从原来的课本知识,转移到了备学生、备方法,以及备德育的重点与难点等方面,总之,一切都要以学生为主。德育教育是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各学科教师共同参与,共同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等。只有各学科教师之间紧密合作,才能够全方位地引导学生的成长,使他们在学术水平和品德修养上都得到充分发展。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拥有不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紧密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教育资源。例如,语文老师可以结合文学作品讨论道德问题,历史老师可以讲解历史人物的品德选择,艺术老师可以通过创作作品表达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等,从而丰富学生的德育教育内容。德育教育需要跨学科的整合和综合,各学科教师之间的紧密合作可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知识体系和综合素养。通过不同学科教师的协作,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全面和成功。除此之外,德育教师要重视创建一个开放性的教学环境,并及时改变自己在道德教育中的角色位置。比如,在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时候,要与学生站在一个沟通水平上,不要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不要用强势的态度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更不要进行激化的讨论和争论。而是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要用自己的耐心和爱心来指导和感化他们,让他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然后更加主动地投身到各个学科的学习之中。
(三)建立健全德育教育评价机制
一个科学健全的德育评价体系,既能有效地检查德育的落实情况,又能为教师改进和修改德育的方式提供科学的参考。所以,在新课程改革的条件下,建立评价机制是高中德育工作的保证。首先要突破常规的单一和机械的德育评价模式,建立多元化的、多样化的、灵活的、可操作的德育评价模式。重视学生的每个进步,尊重他们的点滴成就,重视他们的个人发展。而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与组织者,他更要对学生展开全程的评价,不但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而且还要对学生的态度、价值、观念等进行分析。其次,应根据各专业特点,设置有针对性地评价内容及评价指标。由于高中学校各专业所要求的技能和素质各不相同,因此,不能一概而论。同时,每一位学生在自己的专业学习中,所展现出的个人能力也存在差异,所以,还必须建立一套差异化的评价准则,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全面性、客观性和公平性。
结语
总之,德育管理在高中教育工作中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与价值,它不仅对高中教育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高中的老师,更要根据自己的特点,适时地改变自己的德育教育观念,不断地对德育教育进行创新,这样才能真正地保证高中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它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继淑.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新理念及方法[J].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上),2017,0(3):125.
[2]杨 坤.关于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时效性问题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6):133-134.
[3]朱晓玲.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价值重估[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19(03):52-53.
[4]莫亚娟.高中班主任管理实践中融入德育教育的现实意义解读[J].科技资讯,2017,15(02):149-150.
[5]赵 娟.关于提升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的策略研究[J].开封大学学报,2012(09):164-166.
[6]赖德辉.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理念及方法刍议[J].课程教育研究,2018(34):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