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即胎儿娩出后24h内产妇出血量>500ml,有百分之八十左右的产妇会发生于产后2h内。而晚期产后出血则指的是分娩24h后,并于产褥期内出现子宫大量出血,通常发生于产后7-15天。产后出血产妇分娩严重并发症,这也是致使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近些年以来,产后出血在我国由于出现的高死亡率而引起了医学专家的高度关注,它是我国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尤其对于边远落后山区,产后出血死亡病例更为严峻。产后出血的发病率占分娩总数的2%-3%,而因实地测量与收集出血量具有较大的主观因素,为此,实际病发率远高于此。就产后出血的病发原因来看,主要包含软产道裂伤、子宫收缩乏力、凝血功能障碍、胎盘因素,这些因素即能合并存在,又互为因果。据相关研究调查了解到,子宫收缩乏力是引起产后出血的主要因素,对于产妇实施临床护理时可以通过改善此症状来避免产后出血情况的产生,同时还有利于产后恢复效果的提升。下面我们选择100例产后出血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常规护理干预与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对比情况。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挑选2021年12月-2022年11月期间在本院进行分娩的1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产妇所实施的护理方式分为50例观察组与50例对照组,在观察组中,有14例为经产妇,36例为初产妇,年龄最大36岁,年龄最小16岁,平均(25.12±4.66)岁;在对照组中,有13例为经产妇,37例为初产妇,年龄最大35岁,年龄最小17岁,平均(26.32±4.70)岁。对本研究入选100例产妇的临床资料加以对比分析,各项观察指标数据差异对比性低P>0.05,数据存在临床研究价值。
1.2方法
对照组产妇行常规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协助并叮嘱产妇完成各类常规检查项目,如尿常规、血常规、心电图、胎心监测等,监测产妇的生命体征、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吸氧治疗、常规健康教育、卫生清洁护理等。
观察组产妇则对其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
产后出血大多出现于胎儿娩出后2小时之内,胎盘娩出前、后都可发生。其中,阴道流血即为短期内大出血,同时也可为长时间持续少量出血,显性为主,然而,临床也存在隐性出血病例。产后出血的临床具体表现包含失血性休克、阴道流血、继发性贫血等,产妇一旦失血过多则会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情况,临床症状的轻重通常根据失血速度、失血量、合并贫血来区别。如若短期内出现大出血则可引发休克症状,此时,要注意观察患者休克早期因机体内的代偿机制生命体征(如脉搏、血压等)是否在正常范围内,尽管处于正常范围内也要对其进行严密监测,早期识别风险因素,评估准确的出血量,再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在临床中,由于存在当失血较多而呈现出失代偿现象(如脉搏增快、血压下降)后才引起重视,在此时也就失去了最佳的救治时机。除此之外,如若产妇原本患有贫血症状,即便出血不多,也有可能引起休克,且不易纠正。为此,每一位产妇应进行仔细且全面的观察分析,避免延误抢救时机。
在产妇分娩过程中,必须时刻观察其产程进展情况,对于一切有可能产生影响的异常因素要一一排查,查看产妇的产程、宫缩以及胎儿的胎心情况,对产妇进行肛查,以确保及时掌握产妇的宫口打开情况,生产前,助产、产后出血、剖宫产等相关的医务人员要时刻准备,同时提前准备好各类治疗器材与药品。在第二产程时,为避免产妇因大量出血引发的出血性休克现象,提前为产妇创建静脉通道,注意选择直且粗的静脉血管,以便出血量大的产妇可以为其进行输血治疗,在产妇出现宫缩乏力情况时,可配合实施对应的手术,从而防止危急情况的产生。在产妇进入第三产程后由专业的医护人员按摩产妇子宫,用手轻放在产妇腹部,使用手指的力量有节奏、规律的按摩下腹部,通过按摩能起到缓解两侧 子宫壁的紧张度,同时还能舒适宫底,按摩的频率每分钟约30-45次,力度以产妇自诉舒适或耐受为最佳。
与此同时,医护人员应对产妇进行心理疏导,在产妇进入医院分娩室后,对于波动剧烈的产妇,医护人员可与其进行聊天交流,通过体贴、温柔的语言对产妇进行宽慰,同时向产妇详细说明分娩的过程、分娩所需的时间等相关内容,让产妇对分娩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与此同时,还可向产妇介绍医师的资历以及丰富的经验,对于有条件的还可让已成功分娩的产妇现身说法,帮助产妇缓解紧张情绪,以积极的心态配合医务人员的工作。
最后,在产妇完成分娩后,在机体条件允许的基础上嘱咐产妇家属多协助下床活动,这将有利于排出机体残留的淤血。定期清洁会阴部,嘱咐多饮水,在排气后便 可逐渐进食流质食物,再慢慢过渡至全食。为产妇做好健康宣教,将分娩后有可能出现的负性心理类型以及所产生的危害情况详细告之产妇及其家属,以此使得家属能关注产妇的身心健康,提升产妇分娩后的社会支持度。
其四,对产妇的出血情况进行科学评估,并为其制定针对性的护理预案。在分娩后-24小时这段时间内,医护人员必须与产妇的机体情况相结合来评估是否有可能出现大出血问题,并为其展开分级护理。对于高危产妇要提升其关注度,一旦出现大出血情况必须即刻转入急救室,协助产妇快速取平卧位,为其给予保暖与吸氧处理,并补充血容、组织灌注量,同时纠正酸中毒,对出血点进行查找,再进行缝扎治疗,将出血控制住,恢复平均的生命体征。
1.3评定方法
记录产妇产时、产后以及产后24小时的出血量。
1.4统计学方法
以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此文中的数据加以处理,本研究中的所有数据均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X²”对数据项加以检测。结果显示为P<0.05,即说明研究数据比较差异度大,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比研究组与对照组产妇在各时间段的出血量来看,研究组的各时间段的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统计学有对比价值P<0.05,具体详情参见表1。
表1 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产妇在出血量(x̄±s)
3.讨论:
产时与产后大出血是产妇分娩十分严重的并发症,诱发大出血的原因较多,比如软产道裂伤、子宫收缩乏力、凝血功能障碍、胎盘等因素,其中最为常见的为子宫收缩乏力,产妇在分娩时往往十分恐惧且紧张,对于生产中过度疲劳以及难产的产妇均会引起子宫收缩乏力,若未给予及时的止血以及对症治疗,将会造成失血性休克症状,为此,早期介入治疗是相当有必要的。据临床实践了解到,对于产后出血的产妇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能降低出血量,同时还能缓解其疼痛情况,取得良好的预后效果。然而,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出血情况是无法避免的,有些甚至还会合并出血休克反应,为了避免此并发症的产生,医务人员应对产妇做到以下预防措施:首先,出现产后出血后除了需要对产妇进行止血、输液、输血、保温处理外,还应给予适量镇静剂,用以预防休克反应。在产妇出现休克现象后可按失血性休克进行抢救。失血所致低血容量休克的主要死因是组织低灌注以及大出血、感染和再灌注损伤等原因导致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为此,治疗的重点即早日除去休克病因,使有效的组织灌注恢复过来,用以改善组织细胞的氧供效果,重建氧的供需平衡和恢复正常的细胞功能。其次,低血容量休克的早期诊断对产妇预后是相当重要的,传统的诊断依据包含临床症状、病史、临床体征、精神状态改变、收缩压下降(﹤90mmHg或较基础血压下降>40mmHg)或脉压差减少(<20mmHg)、皮肤湿冷、尿量、心率>100/min、中心静脉压(CVP)<5mmHg或肺动脉楔压(PAWP)<8mmHg等指标。有相关调查表示,碱与血乳酸的缺失在低血容量休克的预后与监测判断中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价值。其三,实时有效的监测能够对低血容量休克患者病情观察与治疗做出及时且正确的判断评估, 这将利于治疗计划的实时指导与调整,改善休克患者的预后情况。通常来说,临床监测包括皮温与色泽、心率、血压、尿量和精神状态等监测指标,心率加快也可作为休克的早期诊断指标,尿量可正确反映肾灌注指标,并且间接反映出了循环状态,当尿量<0.5mL/(kg·h)时,需要对患者继续进行液体复苏治疗。监测患者的体温情况,当患者中心体温低于34℃时易致使凝血功能障碍情况,为此,在产后出血约1000ml时会因机体代偿机制使产妇的生命体征还处于正常范围内,此时,需要观察其早期休克表现,并给予及时的救治。其四,液体复苏:在紧急容量复苏时必须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液体复苏治疗可选择晶体溶液与胶体溶液,众所周知,5%葡萄糖溶液易分布至细胞内间隙,所以不推荐用于液体复苏治疗。通常情况下,在为产妇输注晶体液后会进行血管内外再分布,大约有四分之一存留于血管内,剩下的四分之三分布于血管外间隙,对组织间隙液体丢失量加以补充,并维持组织间隙酸碱平衡,然而,过量也能引发组织水肿现象。临床上常用的低血容量休克复苏治疗胶体液有白蛋白与羟乙基淀粉,在使用期间要注意是否会对肾功能产生不必要的影响、对凝血的影响以及可能的过敏反应。
综合护理是临床推荐使用的护理模式,被广泛运用于临床中,在提升恢复效果上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本研究中,在产妇分娩期间,通过对其临床观察以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产妇的出血情况均在可控范围内,观察组行综合护理后,其出血的控制情况显著优于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差异对比度大,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
【参考文献】
[1]刘国静. 产后出血的护理急救措施及原因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9,17(32):231-232.
[2]沈晓瑛,李华,徐小燕. 基于MEWS的程序化护理在产后出血中的应用[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47):97-98.
[3]邓彩霞. 分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合并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的护理方法[J]. 家庭生活指南,2019,(01):298.
[4]孙志宏,张黎,陈俊香. 探讨人性化护理在产后出血中的应用及产后出血护理方法[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14):104+106.
[5]曹慧,吴菊芬,訾涔,夏春香. 护理质量指标建立和改进在降低产后出血率中的作用[J].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6,2(10):127-129.
[6]申瑜. 产后出血的病情观察与临床护理[A]. 河南省护理学会.2012年河南省妇产科护理安全管理研讨班论文集[C].河南省护理学会:河南省护理学会,2012: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