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语文教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而是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劳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受到教育界的关注。语文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例如,课文中的劳动场景、人物形象,这些都是开展劳动教育的载体。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有利于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劳动的美好,从而培养他们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
一、劳动教育概述
劳动教育是一种通过亲身参与劳动过程,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的教育活动。其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尊重劳动成果的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劳动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在传统教育观念中,劳动教育通常被视为一种简单的技能训练或者体力劳动,而忽略了其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二、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路径
(一)转变教学理念,融入劳动教育
一直以来,教师偏重于具体知识点的理解,忽略了学科核心素养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当学生遇到有关劳动教育的素材、内涵时,他们往往会习惯性地忽略。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青少年阶段,同时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基于现代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在小学阶段进行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依托“以劳动教育人”“协同育人”等先进的教育理念,学生能够充分感受语文课本中的人性光辉,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以小学语文《四时田园杂兴》为例。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要求学生诵读诗歌内容并找到其中隐含的农作物。经过前期的诵读,有的同学表示,诗中的麦花就是荞麦花,作为一种粮食作物,生长期较短且在春秋两季播种。也有的同学表示,诗中的梅子、杏子均是农作物。针对形形色色的答案,教师充分肯定他们的洞察力、理解力,并逐字逐句地分析诗词内容。经过一系列的分析,学生能够明晰:本首诗生动、形象地绘出初夏江南地区的田园景色,其中,梅子黄、杏子肥、卖花白、杏花稀均符合南方农村的基本形态。教师一边归纳其中蕴含的劳动要素,一边讲述第四句的妙用——“惟有蜻蜓蛱蝶飞”静中有动,动中更显静。学习者在接触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时,除了要学习其中的基础知识点、写作技巧,还会面对大量的人文要素,其中就包含劳动教育。随着基础教育的发展,劳动教育逐渐成为教师提升教学质量的前提。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重构教学理念并将劳动教育的要素融合进每一个教学环节。
(二)创新阅读教学,提升劳动情感
陶行知先生作为我国先进的教育实践家,曾提出生活教育理论。该理论认为,教师要想提升教育质量就要将教育内容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通过类似的生活经验,学生总能从文字中感受作者的不同情感。一直以来,受家庭环境、教育理念的影响,无论是学习者还是家长都忽略了劳动教育。因此,教师开展劳动教育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提升劳动情感。在此过程中,丰富且具有教育意义的生活情境为学生构建起了一个完整的探索氛围。
以小学语文《清平乐· 村居》为例。从诗句的内容来看,诗句的后半段构建起了多幅“劳动图”。因此,教师从诗句本身出发,邀请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力深入分析:“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这几句词构建出几幅怎样的劳动图?结合具体的诗句内容,学生从大儿子、二儿子、小儿子三个层面进行阐述。比如,有的同学认为:大儿子是一个头戴草帽、身材魁梧的男子形象。夏日炎炎之下,他的衣物已经湿透,于是,他一边锄地,一边擦擦脸上的汗。也有的同学认为:诗中的二儿子正在编鸡笼,身边已堆放着大量的竹条,而他正熟练地将这些竹条编织在一起,嘴里还哼着小曲。结合一步步的分析,学生能够将抽象、简洁的文字赋予情感和画面。通过一幅幅劳动图,他们逐步感受劳动的魅力,产生劳动的情感并想要参与劳动。教师在进行劳动教育的融合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自然兴趣点。如果教师铺设的教学内容无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则无法提升他们的劳动情感,无法引导他们感受劳动的魅力。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经常将劳动教育与生活情境结合起来。
(三)引入实践教学,贯彻劳动教育
受年龄等诸多要素的影响,学生缺乏自我约束能力,所以,如何将劳动情感转化为劳动热情以及劳动意识,成为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可以拟定丰富的实践活动。通过辩论赛、演讲比赛等多种竞赛,学生能够在竞赛、比赛的激励下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他们的监督者,而是他们的引导者、合作者、倾听者。其中,家校合作实践教学的引入,使得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了一种互补与促进的关系。学校通过提供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和平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实践活动,从而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家校合作实践教学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模式,其核心理念在于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劳动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更应该得到充分的贯彻和实施。
以小学语文《北京的春节》为例。从教材内容来看,作者写了老北京春节中的诸多重要节日。针对“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等关键节点,教师拟定了一个探索任务。根据任务要求,学生将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文章内容以及资料查询分解《北京的春节》并制作相应的PPT。考虑到最终的项目完成效果,教师提前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具体的评价标准。基于任务要求,各学习小组依次划分小组成员的分工,完成信息搜集、整合、分析。在课程讲解阶段,学生一边利用PPT展示自己的所思所想,一边展示春节习俗以及劳动人民在春节期间的劳动。区别于以往的教学模式,学生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探索文章内容。经过一系列的生生互动,他们可以理解劳动、传统文化的内涵。这时,教师要及时介入并鼓励他们的实践成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劳动教育是一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式,其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劳动教育的价值,通过多种形式的劳动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责任感,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郑静.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与劳动教育融合教学的路径分析[J].教育界,2023(31):128-130.
[2]陈羿帆.创新实践,语文与劳动教育的融合[J].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2023(11):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