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堂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场所,而劳动教育则是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的重要途径。将两者相结合,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体验劳动的美好,培养劳动精神。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有效渗透劳动教育,以实现两者的相互促进。
一、小学音乐课堂与劳动教育的内在联系
小学音乐课堂与劳动教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首先,音乐与劳动都是人类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文化的丰富内涵。其次,音乐与劳动在表现形式上也有着相似之处,如音乐的节奏与劳动的节奏、音乐的旋律与劳动的场景等。因此,将音乐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内涵,还能让他们在音乐学习中感受劳动的魅力。
二、小学音乐课堂中融合劳动教育的实践
(一)开展“劳动歌曲”分享活动
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融合劳动教育,是一种创新且富有实效的教学方式。其中,“劳动歌曲”分享活动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能够让学生在欣赏和演唱中感受到劳动的魅力和价值。劳作的歌谣种类繁多,《丰收之歌》《打麦号子》《丰收锣鼓》《杨柳青》《拔根芦柴花》都是极具代表意义的劳作歌曲。然而,教科书不可能将每一首好的劳动歌曲都囊括进去,教师们可以和学生共同收集一些适合小学生演唱和欣赏的劳动歌曲,让他们在学习劳动歌曲的同时,体会到劳动的教育。比如《劳动最光荣》《咱们工人有力量》……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素材,收集歌曲,然后与教师、同学们一起交流,让学生有一种强烈的成就感,也让学生体验到劳动歌曲的美妙之处。
(二)融入劳动元素的音乐教学
在小学阶段,音乐教育是孩子们全面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然而,如何使音乐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同时又能传递深刻的教育意义呢?一个创新的方法是,在音乐教学中巧妙地融入劳动元素。这样做不仅能让孩子们在音乐的旋律中感受到快乐,还能让他们在歌声中领悟到劳动的魅力和价值。想象一下,在音乐课堂上,教师不再只是简单地教授歌曲的旋律和歌词,而是将劳动的场景和劳动的精神融入其中。以《我当老师》这首歌曲为例,这首歌曲原本就蕴含了教育的元素,但如果我们再进一步地将其与劳动相结合,效果将更加显著。教师可以首先向孩子们解释歌曲的背景和歌词的意义,让他们明白歌曲是在赞美那些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教师们。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思考,除了教师这个职业,还有哪些职业需要人们付出辛勤的劳动?孩子们可能会想到农民、工人、医生等各行各业的人们。然后,教师可以组织一次小小的角色扮演活动。让一部分孩子扮演教师,另一部分孩子扮演其他职业的劳动者。在音乐响起时,扮演教师的孩子们可以边唱《我当老师》这首歌曲,边模拟教学场景;而扮演其他职业劳动者的孩子们则可以展示他们对该职业的理解和模仿。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们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歌曲的内涵,还能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劳动的辛苦和价值。他们会明白,每一个职业都需要人们付出辛勤的劳动和汗水,而这种付出是值得尊重和赞扬的。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一些劳动歌曲进行教学。比如,可以选择一些歌颂劳动精神、赞美劳动者的歌曲让孩子们欣赏和学习。这样既能丰富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又能让孩子们在音乐的熏陶下更加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
(三)结合劳动场景的音乐创作
在音乐教学中,结合劳动场景进行音乐创作是一种独特而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深入理解劳动意义和价值的窗口,还激发了他们的音乐创作灵感和创新思维。以下以《勤快人和懒惰人》的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实施这一教学方法。首先,在引入《勤快人和懒惰人》这一主题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故事、展示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勤快人和懒惰人在劳动场景中的不同表现。这种直观的感受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对劳动的正确认识,为后续的音乐创作提供素材和灵感。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歌曲的主题和旋律,结合自己对劳动场景的观察和理解,进行音乐创作。例如,学生可以尝试编写一首描述勤快人在田间辛勤劳作的歌曲,或者创作一首反映懒惰人无所事事、浪费时间的歌曲。在创作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运用不同的音乐元素和手法来表达对劳动的理解和感受。在学生的创作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教师可以从音乐的结构、旋律、节奏、和声等方面入手,帮助学生完善作品。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鼓励他们在团队中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共同创作出优秀的音乐作品。完成创作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和分享。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演唱自己的作品,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这种展示和分享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还能让他们在交流和互动中进一步加深对劳动和音乐的理解。最后,教师应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总结。教师可以从作品的主题、内容、形式、表现力等方面进行评价,指出作品中的优点和不足,并给出具体的改进建议。这种有针对性的评价能够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创作方向,提高音乐创作能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时期,把劳动教育有机地融合到小学音乐课中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但如何在小学音乐课中实现以美带动劳,以美促进劳,仍有待加强。在“五育”并举、“五育”融合的教育政策指引下,应该将新的教育理念融入生活当中,寻找音乐教育和劳动教育的结合,在小学的音乐课堂上,要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的培养,对劳动情感的体悟,对劳动形象的尊重,对劳动精神的传承,对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将“全方位发展”的教育观念融入小学的音乐教育和教学中,从而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得到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军.民族音乐与小学音乐教育的融合[J].大众文艺.2022,(3).
[2]邵兰霞.以乐育劳因悦而动——小学音乐课堂中融合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究[J].中国音乐教育.2022,(1).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