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在这一新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新时代大学生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其成长发展的需求和肩负的历史使命较以往有所不同,思想行为也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这对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内涵审视
(一)人文关怀
人文,是“人类文化”的简称,与“天文”相对,最早见于《周易》,意指礼乐教化。《周易·贲卦·彖传》中有言:“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文,以化成天下。”“文明以止”就是制约民众的不文明行为,而“化成天下”则是运用文明精神来教化民众,这是人文关怀的原始内涵。可以说,我国人文历史悠久,素来重视人文关怀。但是,“人文”概念多属“舶来品”,多来自西方或经由日本,其基本精神是贬抑神的地位、抬高人的形象、强调人的价值,主张以人为中心。到近代以来,马克思批判地继承西方人文主义,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主张“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去谈论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这凸现了他对人本身的深切关怀。不管在《共产党宣言》中,还是在《资本论》中,都不难发现马克思对人的尊严、自由、权利和幸福的执着追求。
(二)心理疏导
心理疏导是一个专业术语和一项岗位技能,在医学、心理学等领域被广泛使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工作没有逻辑联系。事实上,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有较长历史,只是当时尚未明确提出这一专业概念。比如,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向组织汇报思想动态、与朋友进行谈心谈话等,就是运用心理疏导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客观上发挥了心理疏导缓解和消除思想困惑、情感障碍甚至心理疾病的功能。
二、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着力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在新时代,面对教育环境和教育主体的新变化与新特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保持创新性,找准着力点,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具体来说,就是要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为着力点,在教育理念、内容、方法、载体、责任等方面进行创新设计,重构符合新时代要求、满足大学生期待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与范式,努力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做新、做实、做精、做活、做细。
(一)做新:致力于教育理念创新突破
1、由居高临下到平等对话
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放下架子、转换角色,切实改变以往教师高高在上、先入为主、唯我正确的教育思维[1]。要放下架子、转换角色,把自己和学生放到同等位置,做到双方地位平等和谐;要和颜悦色、细心耐心,给予学生更多的发言权,做到探讨问题平心静气;要围绕学生、实事求是,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切入,做到选择话题平易实际;要不扣帽子、不打棍子、不上纲上线。
2、由单一灌输到双向交流
要通过谈心谈话与学生交朋友,了解他们的真实心声与现实需要。具体来说,在教育方式上,要互动、要生动,改变以往单方面地、想当然地给学生灌输内容单一、乏味的教育内容的模式。比如,利用新媒体推送贴近学生思想的正面内容,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室、心理宣泄室,配置相关仪器设备和专职心理咨询师,构建四级心理辅导和教育网络,从心理健康的角度与学生交友交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做实:致力于教育内容求真务实
1、.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
针对当前少数大学生道德观念模糊、思想素质较低等现实情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提高政治站位,提升思想境界,明晰大是大非,强化工作力度,对接学生思想需求,认真辨析是非曲直,积极进行正面引导。要正确看待大学生的差异化现象并努力适应,利用其差异化特征,“量身定制”富有针对性、体现科学性的分类指导方案,巧妙运用启发式、体验式、互动式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不断启发中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2]。
2、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
高校要积极构建以国家奖助学金为主、学校奖助补基金和学费减免在内的助学体系,加强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工作,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设立学生工作台账制度,健全定期深入学生谈话交流、特殊学生重点跟踪等工作机制,辅导员、班主任要“沉”到学生之中,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采取科学的心理危机干预方法,及时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帮助他们解决现实中的困惑和心理上的问题,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做精:致力于教育方法精准科学
1、守好理论教育的主渠道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理念,理论教育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的方法之一。高校要用好课堂理论教学这个主渠道,按照讲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的要求,坚持开设并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定期让相关的专家学者走进课堂,用鲜活的例证、可信的论据把科学理论讲清楚、说透彻,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入学习“四史”,从中国共产党探索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性,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3]。
2、善用咨询辅导等教育法
大学生自身需求的多样性和社会环境的多变性,造成了大学生思想的多重形态,这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在守好理论教育主渠道的同时,把握学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教育环境、教育内容,灵活利用实践锻炼法、榜样示范法等教育方法对大学生进行分层分类、有力有序的教育引导。对于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积极寻求与大学生思想的共鸣点、利益的交汇点,给出明确而有说服力的解释,及时消除学生思想困惑与心理矛盾。
三、结论
立德树人是党和国家关于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和价值所在,是一个系统复杂的战略工程。进入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迎来一阵强劲的春风,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内容,在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8(1).
[3]杨鑫铨,等.思想政治教育人性走向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一体化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