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扩招学生的来源复杂,生源呈多元化趋势,学生年龄相差悬殊, 应届和往届高中、中专毕业生皆有,涵盖已就业和未就业人员。这就要求相关扩招高职院校在解决了“如何招”的问题后,潜下心来认真解决“怎么教”、“怎么管”和“怎么评价”的问题,仔细研究当前高职扩招生入校后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探索如何让这些学历起点有异、学习目标有别、社会出路不同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1.高职扩招生学情分析
扩招生在年龄、学业背景、社会经历等方面与以往高职院校学生存在较大的差异,生源结构特殊、身份特殊、学习诉求特殊,这是学情的基本盘。其中,心态较成熟稳定,有一定职业素养和基本职业道德,渴望改变和提升自己的愿望迫切,这是有利的盘面;年龄大,底子薄,有学业失败经历等,这是负向的一面。根据这个学情,高职院校要加大对扩招生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量身定做、因材施教,提供一批针对性强的知识“套餐”,进而达到科学培养人才的目的,这是实现扩招生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必由之路。
2.扩招生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扩招生与传统生源在学习和生活经历、求学心态和学习需求、主观想法和客观现实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高职院校要意识到扩招生的差异性,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适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2.1“1+1+1”人才培养模式
采取专业群招生,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再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发展规划在大类所含专业中重新选择一个具体专业,在专业学习中再选择一个专业方向进行深度学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2.2校企双元育人模式
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以现代学徒制、订单班等形式,把学校教学与企业技能培训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招工”及“招生”。学校根据自身教学资源以及企业的人才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提供实践教学资源和技术支持,培养具有高级专业技能的人才。
2.3成立乡村振兴学院
促进当地农民技术培训的开展,帮助培养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学校送教上门,开展田间教学,农民在家门口就可依托乡村振兴学院的专家教授开展的针对性的授课,学到现代农业致富技术技能。
3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关于高职教育评价改革的实践研究
3.1与麦可思公司合作
学校与中国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教育质量评估机构麦可思公司合作,建立了“社会需求和就业结果跟踪评估系统”指导学院科学办学。
3.2实施“产赛教”融合实践
建立健全政、校、行、企的四方协同联动机制,有效整合了企业资源、竞赛资源与学校资源,拓展、优化教学空间,为技能学习与工匠精神的涵养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平台与现实支撑。
3.3与“乡村振兴”相结合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是“乡村振兴”优质校,并派驻驻村第一书记,结合学校“乡村振兴学院”,开展扩招生实践教学,切实提升技术技能。融合对个人技能、农作物增产、农业企业增收等指标的考核。
3.4与“现代学徒制”试点相结合
校企共同负责招工、招生宣传、选拔工作。围绕企业员工培训实际和学院学历教育实际需求,依据岗位成才的原则,校企共同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标准,并请行业专家进行了指导,形成了合理可行、针对性强的培养考核机制。
3.5建立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
建立“岗位推进,人才驱动,四方协同,动态调整”的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如图 1 所示。以学年为单位,通过教学评价、企业评价和认证评价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同时协同政、行、企、校四方专家,进行专业规划、建设方案和课程评估,为优化人才培养持续进行诊断与改进。构建职业教育质量第三方评价体系,突出行业企业、教育研究机构、中介组织等多元社会主体在教育评价中的作用,形成政府、学校、社会三元评价的教育评价新格局,促进职业教育“管理”“办学”和“评价”三个环节的分离,推进高职扩招生教育评价体系改革。
图1 “岗位推进,人才驱动,四方协同,动态调整”的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
4.结语
“百万扩招”为广大社会群体提供了再学习、再深造的良好机遇,为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对高职扩招生进行教育评价改革,校企合作、岗课赛证融通,构建学校、企业、第三方机制三个层面,对扩学生的“德智体美劳”进行综合评价。从评价机构、评价领域、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推动产教融合建设,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更好地做到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宽进严出。
参考文献:
[1] 常贵想. “百万扩招”背景下的高职生教学与管理[J].河南教育(职成教),2020(5):32-34.
[2]陈子季.推动新时代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5):3-9.
[3]郭光亮,朱德全.教育评价发展的多元路径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8(11):66-69.
[4]李玮炜,贺定修.管办评分离背景下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的机制构建与实施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9(16):2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