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实践教育” 是由教育部门或者学校组织实施的课外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关注学生自身的实践,尤其是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课外综合实践中形成具有自身特性的感悟和认知,这种教育方式,对于创新型和实践型人才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学生的全面发展仅仅依靠校外实践课程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校内教育的引导和深化。因此,将研学实践教育与校内教育进行有机融合,才能积极推动学生科学健康的成长。
一、 研学实践教育的基本概述
随着探索的不断深入,研学实践教育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课程形态,在学校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应该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织部分,不应该游离于学校教育系统之外。所谓“研学”实际上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共同创设的学习环境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只是起着引导和辅助的作用,是学生主动探索和研究的学习过程。研学实践教育课程实际上是为了扩大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学方式也就更加具备灵活性和多样性,这也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学生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 研学实践教育常态化实施思路
研学实践教育有别于游学和春游、秋游等研学旅行,它是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相结合的研学教育活动,其目的性更强也更明确。想要更加有效的实施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就必须准确把握研学实践教育的属性和要素,并详细制定实施方案。研学实践教育常态化实施的主要思路主要包括“看”“听”“思”“悟”“议”“体验”六种。具体如下:
1.看:即观看、游览、考察、参观等。看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自然的奇妙。引导学生感受祖国山川的壮美,树立起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看文物古迹,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坚定青少年的文化自信;看红色文化基地,传承红色基因。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近代革命发展进程,珍惜当下幸福来之不易;看国家科技与经济的发展,引导学生感受祖国改革发展伟大成就以及科技发展速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听:即听讲解、听介绍。主要是针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景点,要求学生“三分看七分听”通过认真聆听讲解,才能深刻的领略历史的变迁,了解历史文化的内涵。
3.思:即思考,是研学实践教育中的关键环节。看有所思,听有所思,才能有所收货。研学实践教育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前行,要有“研“也要有“学”。一方面是出发前的思考,一方面是行进中的思考。出发前要以问题和任务为驱动来进行思考,比如参观客家土楼,就可以围绕土楼建筑的结构特点、土楼修建的背景等方面思考;行进中,则在获取一定信息后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比如围绕土楼的建筑防火、土楼人家的衣食住行、土楼中的楹联、客家人的家规祖训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
4.悟:即感悟、触景生情。学生在受到眼前景物、故事、场景的触动时,引发的情感共鸣。是研学实践教育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将外在事物转化为内在动力的重要环节,比如,在参观科技博物馆或者改革开放展览馆时,让学生通过参观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来感悟中国强起来、富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并通过撰写思想感悟或者填写研学实践手册,以便让实践教育获得实效。
5.议:即讨论、交流。在思考并形成自我感悟之后,进行小范围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利用研学行程中的碎片时间,进行小范围的自由言论交流,让学生在研学实践教育中,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6.体验:即亲身实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亲身融入实践活动之中,比如开展农耕文化体验,让学生在易操作的情况下,体验石磨的工作原理,感受插秧、收割的乐趣。以亲身实践体验,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达到研学实践教育的目的。
三、 研学实践教育与校内教育有机融合的路径
研学实践教育的主体是学校,其施行与学校的学科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现行教育体制下,研学实践教育因为有校内学科教育的内容而更加具体和持续,校内学科教育则因有了研学实践教育这一载体而变得丰富和完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研学实践教育与校内学科教育还存在脱节的问题。基于此,笔者就如何实现研学实践教育与校内学科融合做出如下思考:
1. 纳入教学计划,健全课程体系
随着研学实践教育的不断深入,部分学校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已经将研学实践教育纳入教育教学整体计划之中,以促进研学实践教育与校内学科教育的有机融合。教育计划是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实施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学校组织活动的重要依据。学校教育则依据教育教学计划合理安排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实践,在小学阶段,学校需要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制定研学实践教育活动方案,一般出行距离不宜太远,并错开旅游高峰时段。因此,为实现研学实践教育与校内学科教育的有机融合,学校应该组织专门的师资队伍,紧密结合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科学等学科,开发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的研学实践教育课程,以多样化的综合实践探究活动,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确保研学实践教育和校内学科教育优势互补,取得“双赢”的教育成效。
2.储备研学导师,优化队伍配置
教育效果的高水平呈现,需要专业化的师资队伍进行专业的引导和实施。一方面学校要加强校内培训,通过座谈会、课程竞赛等方式加大研学教师的培训力度;另一方面,在教师公招和聘用时,应该有针对性的行的选择研学导师,通过选用专业的研学导师人才,确保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的专业行。
3.多方整合资源,创新教学模式
研学实践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模式,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充分结合校内教育资源,以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以语文学科为例,教师在进行《赵州桥》《故宫博物院》等课程的教学时,教师在校内学科内容为基础,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初步的了解和学习相关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等。在进行研学实践教育时,就可以把游览故宫、赵州桥等文化景点作为研学实践教育的主要内容,学生有了课堂学习的初步认识和了解,在研学过程中,就更加容易进行深度的思考和感悟,如此课内课外有机融合,才能使教学效果最大化的呈现。同时,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使用,学校在进行研学实践教育时,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实现研学实践教育与校内学科教学的延续。还是以《赵州桥》和《故宫博物院》为例,在学校课堂教学中所学到的关于故宫、赵州桥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等,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保存,在实施研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经过研究性学习之后,对课堂中所学所感进行补充。如此,在研学实践教育和校内课堂教育之间,就行了一个良性闭环,让学生在具有延续性和互补性的教学中,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成长目的。
总之,研学实践教育虽然不同于校内教育,但是也不能完全与校内教育割裂开来,让学生在校内课堂教育的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化的实景教学,让学生用自己已有的课堂知识去“顺应”“同化”,以校内校外教育的有机融合,不但提升小学教育的品质。
参考文献
【1】韩晓旭.中小学实施研学旅行的困境及对策探析【J】.地理教育.2020(05):17-18
【2】高峡.推动研学旅行成为学校教育重要环节【J】.基础教育参考.2017(02):9-10
【3】朱能能,万红莲,张静.我国研学旅行的研究进展【J】地理教育.2020(05):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