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的出台,对教师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也为广大小学教师指明了未来教育方向。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培养劳动观念的重要时期。劳动教育具有其独特的意义。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应当在教学工作中有意识地渗透劳动教育,可以借助数学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与劳动技能,从而实现“双减”政策的目标。
一、合理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当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与发展需求,设置与教材内容相符的问题,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主动探索、实践、交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教材内容改编成实践操作类游戏或者问题解决类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生活中的数学》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将课本中的知识点改编成游戏项目让学生完成,比如在进行《摆一摆》这节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将“大石头、小布、大布”四种物品放在一起进行分类组合,并摆出自己想要的物品。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和思考分析可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分类方式,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思维情况设置问题,让学生对需要分类组合的物品进行分类,比如教师可以设置:“为什么大石头、小布、大布这三种物品要放在一起呢?(学生开始纷纷议论,有的说它们要放在一块)”“那为什么要把它们放在一起呢?(学生开始讨论)”“你能把它们分一下类吗?”“现在我们先来分类,请你分别给他们分一分。”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将知识内化到实践中去,再通过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中设置一些生活情境,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和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联系,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注重动手操作,增强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劳动过程,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而动手操作是提高数学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进行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探究活动,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这有助于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差异。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剪刀将一个长方体剪成两个正方形再进行组合。在学生动手操作时,教师可以观察并询问学生是否了解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存在差异?通过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可以发现有的学生在动手操作后并没有进行整理,而是直接将它们放到了桌面上。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因为在学生动手操作后,学生并没有对操作后的成果进行整理,以至于时间长了之后桌面上会留下很多垃圾。
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后,一定要进行整理与规划。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整理和规划,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组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劳动教育的价值。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学习过程中提升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平行四边形进行分组,将小组内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内都有一位成员。然后,教师让学生对小组内成员进行分工,由组长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对小组内的分工进行统一,并且帮助小组成员找到学习中的难点,针对难点制定具体的学习方案,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扮演“小老师”的角色,通过提问来让其他学生帮助自己学习;也可以安排学生扮演“小帮手”的角色,帮助其他同学解决问题。最后,教师对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引导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对知识进行巩固,为其他同学解答疑难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合作交流与分享中进一步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掌握了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解题策略。教师还可以要求小组内成员针对每个人的表现进行评价、总结。
四、设计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一些开放性的作业,让学生积极思考,在解题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比如在进行“求最大公约数”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情况来进行测量、记录和计算。如:在测量操场的长度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计算出操场长度,再根据操场的长与宽来计算出操场的面积。对于学生而言,这是一项比较困难的工作。这时教师可以将问题变得更加开放,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实际情况进行测量和记录,然后通过公式计算出操场的面积。通过这样的开放性问题设计,学生在完成过程中可以享受到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结语
劳动教育具有丰富的内涵,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价值,通过数学学科知识和劳动教育融合,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具体来说,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数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的策略运用于课堂之中,利用丰富的教学内容设计与教学情境创设活动;还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还可以借助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体验,让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总之,劳动教育与数学学科知识相互渗透,有利于实现“双减”政策目标。教师应当及时转变传统观念,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丰富、有趣、有效的教学情境;还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组织能力优势,运用多样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劳动技能与数学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丽,鲁晓红.小学数学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途径与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20(7).
[2]朱术磊.智慧•价值•文化:劳动教育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内生意义[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