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村教育的现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教育发展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教师资源不充足,乡村教学少,教学环境差,教学手段落后,学生学习的意愿知识水平低,家长教育观念落后,优秀生源少,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越来越明显。“三农”问题,包括农业教育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党和政府共同关心的问题。我国政府在国家治理体制中的核心问题,在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一系列政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全国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计划(2014-2020)和《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为中西部和中西部地区建立专门的中小学教师工作岗位使得乡村教育得到了显著的强化【1】。可见,有了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乡村教育的发展发展势头良好,进一步发展乡村教育,必然要打破这一局面。
二、农村教育存在问题
(1)财政资金投入不足,教育设施建设落后
乡村学校资金短缺与效能困境是建立在理想学校规模假设基础上的。乡村学校因与理想的学校规模标准背道而驰,整体办学资金严重短缺。目前的财政支出很难适应我国的教育现代化。根据调研结果,我国目前农村教育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教育信息资源的投资不够精确,存在较多不合理、低效率的经费利用,使学校的财政资源严重短缺。同时,部分教育行政机关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顶层设计和管理水平尚不完善,无法根据地方实际情况,进行低成本、高质量的教学改革。农村办学条件差是制约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发达地区的教学条件已经具备了多媒体和数字化教学条件,而我国边远地区的乡村教学条件却很差,教学设施十分落后,教学环境恶劣,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政府政策支持不够,教育资源无法支撑
为推动教育公平、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教育政策和计划,为乡村学校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在这些项目中,大量的教育资源投入,但是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其中,部分乡村中小学数字资源配置与实际教学版本不匹配,数字资源知识点与教材不一致,教学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部分乡村教师信息教学能力较弱,无法对优质教学资源进行再创新或是自主开发适合本校学生的数字教学资源【2】。究其根源,就是教师的教育资源很难满足教师最直接、最现实的需要。所以,更加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抓住政策的红利助推乡村教育的发展。
(3)专业人才稀缺,教师队伍不健全
乡村师资队伍的超编和教师素质困境是制约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城乡发展差异使教师对城市生活、工作环境的偏爱,较少的教师愿意在乡村扎根,对乡村的教育发展做出贡献,使城市的老师不愿到乡村去,乡村的老师们也渴望去城市的发展。这一现象将导致优秀的乡村教师主动地向城市学校靠拢,使整体素质相对低下的教师投身到乡村教育的发展中去,使城乡二元结构进一步恶化,导致了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一些地方的乡村教师还必须同时兼任多种专业,这就给乡村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从而使乡村教育停滞不前。
(4)教育观念陈旧,阻碍教育观念更新
观念方面:教师缺乏信息化意识,缺乏信息化素质,有些学校缺乏培训,缺乏信息意识,缺乏信息素质,加上部分老师觉得这是信息技术老师的专利,没有必要把所有的课程都用信息化,因此,他们对师资培训抱着一种应付心理【3】。目前,广大乡村教师普遍还处在“会用”的初级阶段,要使老师“想用”、“用得好”、“用的精”,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强化教师的信任感、思想观念的转变、教师的学习自主性。
三、农村教育对策研究
(1)加大财政投入,加强教育资金支持
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改善农村教学基础条件面对农村教学设施简陋、教学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国家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当然还可以积极调动社会闲置资本助力农村教学基础条件的改善,从而为农村教育事业献出爱心,也是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良好的办学条件,使乡村学生得到了更好的教育服务。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资,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资力度,同时要加大政府和地方政府和学校的支持力度,扩大资金来源,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4】。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差异较大,难以采用一种方法来适合不同的区域,因此,有关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和实践都要因地制宜。在此基础上,实现跨区域、多层次、多元化的精准帮扶。
(2)政府开放政策,鼓励教育创新
以开放政策为导向,鼓励创新,推动各主体之间有效的政策协调,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在全国实施教育信息化2.0的过程中,农村和城镇都要以开放的政策为各种创新注入新的动力。政策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政府对地方政府、企业等多个方面进行放权,其目标是引导和激励各种主体主动进行创新、协作。比如,政府通过积极引导高校、企业、地方政府、学校等多方协作,推动跨地区、多维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各大院校尤其是具有教育技术学的大学的智库作用,通过教育信息化相关产业的快速迭代、地方政府调控和推进、以及参与学校具体落地实施的协同作用,来加快所参与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实现内涵式高质量的发展。同时,要指导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结合实际,制订适合地方特点的政策,以促进教育信息化。
(3)积极吸纳人才,建立健全人才队伍
在乡村学校规范化建设中,必须充分认识到教师是制约其办学水平的关键,而要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才能切实提高其办学水平。教师是最具流动性的教育因素,也是最具投资价值的资产。全面推进和谋划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人才队伍,是高校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保证。在乡村的师资队伍建设上,要从总体上提升学校的信息化程度和教学质量。政府在师资资源的分配上,要大力推进高校专业化人才的引进,从宏观上进行全面的规划,推进信息化校园的建设和规划。优化乡村师资结构亟待通过绩效考评来提升乡村教师的工资与晋升,优化乡村教师队伍结构,尤其要重视并充分关注乡村教师的职业发展与个人生活,不断改善其工作待遇与社会地位【5】;依法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健全教师职业准入机制;利用师范院校的教育资源,建立“定点”办学模式,每年为全国、区域的教育事业输送大量的师范人才,这将是教育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
(4)更新教育观念,学习接受新政策
要使农民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各种教育的均等性,抛弃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的思想,必须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经济条件和工作条件,制定适合于乡村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同时,要加强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科普教育等领域的投资,健全安全生产和经营风险保障机制,转变过去对“脏”、“累”、“无技术”、“低回报”的传统观念,使农民“在农”、“为农”获得更多的成就感【6】。除此之外,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更新教师的思想和观念,为实施信息化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与保障,同时也为诸如“双师”等的教师培训与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与保障,否则,无论是信息化还是信息化教学都很难落实,而“走教”制度的生师比制度是以学校的理想规模为基础的。
作者简介:李逢洁(1999-),女,汉,山东省潍坊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发展,大连海洋大学。
作者简介:宫玉玲(1997-),女,汉,山东省济宁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发展,大连海洋大学。
参考文献:
[1]巴玥.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教育现状研究[J]. 农业经济, 2020(5):2.
[2]苗培周.当前我国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J].中国教育学刊,2005(05):1-4.
[3]安姝.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机遇,挑战和现实路径[J]. 农业经济, 2022(8):3.
[4]刘浩鹏,魏峰.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村教育定位[J].江苏教育,2022(26):7-10+14.
[5]郝文武. 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亟需全面优化教师队伍结构[J]. 中国教育学刊, 2020(9):6.
[6]王宏业, 孔彬. 转变家长教育观念助推农村教育发展[J]. 中国教育学刊, 201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