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对残疾人教育的重视,职业教育在促进听障生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客家点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还具有较高的市场应用价值。然而,听障生在学习客家点心制作技艺时面临着沟通障碍、信息加工不完整等挑战。因此,研究基于听障生特点的客家点心制作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一、听障生学习特点分析
(一)感知觉特点
听障生由于听觉的缺失,视觉、触觉和动觉成为他们获取信息、感知世界的主要方式。在感知事物时,没有听觉信息的补充和整合,使得他们对复杂事物的理解和把握存在困难,难以像听力正常的人一样全面、深入地加工听觉相关信息。比如,在学习客家点心制作时,对于讲解点心制作过程中的声音提示(如面团发酵的声音、油炸的声音判断油温等),听障生无法感知。
(二)注意力特点
听障生的注意力发展通常比正常学生更为缓慢。在早期阶段,他们的无意注意力占主导,容易被外部环境中的新奇事物吸引,但这种注意力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随着年龄增长和学习经验的积累,他们逐渐发展出有意注意力,能够主动地将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学习任务上,但这种能力相对较弱。
(三)语言发展特点
听力障碍严重影响了听障生的语言发展。由于缺乏听觉输入,他们在语言学习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如发音不准确、词汇量有限、语法结构掌握困难、语言表达能力欠佳等。这使得他们在理解和表达复杂的语言信息时存在障碍。
二、客家点心制作职业教育课程模式设计
(一)实践操作为主的教学模式
客家点心制作是一门注重实践的技能课程,只有通过实际操作,听障生才能真正掌握制作技巧和要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手把手教学的方式,亲自示范每一个制作步骤和动作,让听障生能够近距离观察和模仿。
例如,在教授“客家笋粄”的制作时,教师先向学生展示所需的食材和工具,然后从调制馅料(将五花肉、笋干、香菇等食材切碎炒熟)、制作面团(将木薯粉和糯米粉混合,加入开水揉成面团)、包制笋粄(将馅料包入面团中,捏成半月形)到蒸制笋粄(将包好的笋粄放入蒸笼中蒸熟),一步一步地进行示范和讲解。接着,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教师在旁边巡回指导,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面团的干湿度掌握不当、馅料包得不均匀、蒸制时间过长或过短等,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制作方法,提高制作水平。
(二)视觉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
针对听障生的视觉优势,在客家点心制作课程中充分运用视觉辅助教学手段至关重要。例如,选用内容丰富、色彩鲜艳、图片清晰的教材,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中的图片和文字,了解客家点心的历史文化、制作原料、制作工艺等知识;利用视频演示,将点心制作的全过程以动态、直观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制作步骤和技巧;在课堂上展示实物样品,让学生通过观察样品的形状、颜色、大小,触摸样品的质地、纹理,闻样品的香气,全方位地感受客家点心的特点和魅力。
以“客家艾粄”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播放一段制作艾粄的视频,让学生观看视频中从采摘艾草、清洗艾草、煮艾草、揉面团、包馅料到蒸艾粄的全过程,然后给学生展示已经制作好的艾粄样品,让学生观察艾粄的外观(墨绿色的外皮、圆润的形状)、触摸艾粄的外皮(柔软有弹性)、闻艾粄的香气(艾草的清香和馅料的香味),最后让学生对照视频和样品,自己动手制作艾粄,通过视觉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制作水平。
(三)个性化教学方案的制定
每个听障生都有其独特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因此在客家点心制作课程中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在教学前,要通过与学生交流、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分析学生的作业等方式,全面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比如,有些学生动手能力较强,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较弱,教师可以为他们设计更多的实践操作项目,减少理论讲解的内容;有些学生对传统的客家点心制作感兴趣,而有些学生则希望能够创新和改良客家点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为他们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和目标。
以“客家发糕”的教学为例,对于动手能力强但理论理解能力弱的学生,教师可以重点指导他们进行发糕的制作实践,让他们在反复操作中掌握制作技巧,对于喜欢创新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原料搭配(如用紫薯泥代替部分面粉、用蜂蜜代替白糖等)和造型设计(如将发糕制作成心形、花朵形等),开发出具有特色的创新发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个性化教学。
(四)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
为了让听障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需求,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在客家点心制作课程中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实践教学模式是非常重要的举措。通过与餐饮企业合作,学校可以组织听障生到企业进行参观学习,让他们了解企业的生产环境、工作流程、管理模式等,感受真实的工作氛围。
例如,学校可以与当地的客家餐厅、点心制作工坊等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在参观过程中,企业的工作人员为学生介绍企业的发展历程、经营理念、产品特色等,带领学生参观厨房、仓库、餐厅等场所,让学生了解点心制作的设备、工具、原料等,观看点心师傅的现场制作过程,学习企业的先进制作技术和管理经验。
三、结语
基于听障生特点的客家点心制作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研究对于提升听障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实践操作为主的教学模式、视觉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个性化教学方案的制定以及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可以有效解决听障生在学习客家点心制作技艺时面临的沟通障碍和信息加工不完整等问题。未来,我们将继续优化和完善该课程模式,为听障生提供更加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和服务。
参考文献:
[1] 陈美玲.(2021).客家点心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美食文化探索,15(4),90-96.
[2] 赵子晗(2020).职业教育中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分析.教育与职业,40(10),105-110.
[3] 林湖.(2019).听障生学习特点与教学策略的应用.特殊教育新视角,25(1),5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