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互动高效课堂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互动高效课堂体现在学生主动参与,教师重在引导,课堂主要由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构成,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合作交流等能力,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成长。下面我结合一节研究课——《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教学来谈谈初中几何教学中概念课的教学。
一、新课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且服务于生活,因而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新课,不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明白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真正理解学以致用的含义。因此,在讲授《三角形的中位线》这节内容时,我先给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已知点B,C分别位于池塘的两端,工人想直接测量它们之间的距离,但不方便。于是工人先在地上取了一个可直接到达点B和点C的点A,然后分别找AB,AC的中点D,E。通过测量DE的长,就得到了BC的长。你知道为什么吗?
我从实际问题入手,让学生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新课标理念。
由此引出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并说明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三角形的中线之间的区别,而后教师继续发问“三角形的中位线和第三边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此问题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结合以往所学知识进行动手操作,猜想两者间的关系。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过程的主要参与者,在课堂中占主体地位,而教师则是引导者和组织者,因此为了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应多设置让学生参与的环节,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因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设置了如下探究过程,一部分是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一部分是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在活动中自然生成本节课的核心知识!
二、探究过程
(一)独立思考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以往常用的观察、测量等方法猜想结论。在猜想过程中,令人欣喜的是有的同学想到利用平行线的知识,借助直尺,利用三角板的移动,猜想出DE与AB的位置及数量关系,对此我及时表扬:“刘桐宁同学独辟新径,借助之前画平行线的方法猜想出了DE与AB的位置及数量关系,真棒!”在我的鼓励下,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又有同学通过裁剪、拼接、叠合的方法,利用旋转思想猜想出DE与AB的位置及数量关系,这些发现使学生们倍感欣喜,探究的热情不断高涨。
教师点评:“同学们的表现太出色了,我们通过观察、测量、动手操作,以及剪纸、拼接等方法,猜想出DE与AB的位置及数量关系,真是百家争鸣!”通过探究猜想,实现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也提高了学生的知识迁移及合情推理能力。
(二)小组合作探究
教师继续发问:“猜想结果一定是正确的吗?你能否通过推理论证的方式加以验证呢?”我鼓励学生尝试写出具体的推理过程;稍后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展示。
之后我进行了及时的总结、点拨、提升:“戴树乐同学从旋转的角度思考问题,巧妙的添加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进而问题得以解决;大家在解决几何问题时,要学会从旋转角度发现、分析、解决问题!”
教师继续提问:“还有其它方法吗?”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通过中点添加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进行验证;有的通过做平行线构造全等三角形,再结合平行四边形的知识进行验证;令人欣慰的是李王璨同学运用刚刚讲过的平行四边形的知识,利用对角线互相平分构造了平行四边形并结合其性质巧妙的解决了问题。
教师总结:“首先旋转思想在解决几何问题时能够启发我们恰当添加辅助线,从而构造全等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等;其次,当遇到中点时,大家要想到利用等倍延长添加辅助线构造三角形全等;但是要注意:在进行辅助线添加时只能满足一个条件;在整个推理论证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定理的探究过程,掌握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过程,理解了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
这样的课堂形式是在教师树立榜样与指导点拨的前提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了重难点,生成了本节课的核心知识----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定理。
无论是概念可还是其他课,适当的练习一定是必要的,所以选择合适的练习也是至关重要的。为了强化概念特征,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应用,并结合本节课所讲,我选择了合适的练习进入对新知的巩固提升环节。
三、巩固提升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并学会应用,通过分析教材,给出了可直接利用性质定理解决的改编例题。考虑到三角形中位线性质里不仅含有数量关系而且含有位置关系,而课本上例题只考察了三角形中位线与第三边的数量关系,所以我在原有题目的基础上增加了一问,而增加的这一问需要用三角形中位线与第三边的位置关系进行解答;这样就能更全面的考察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在学生进行例题解答时,发现百分之九十的学生都能很好的独立完成证明过程,只有个别学生未能完成任务,我在课上对这些学困生进行了单独辅导,最终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到此,本节课的核心知识及主要内容基本讲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但是在课程结束前还有重要的一项内容——课堂小结,课堂小结是让学生学会整理总结所学内容,同时也是本节课的升华之处。
四、课堂小结
由于前面的探究猜想及重难点突破比较到位,并且学生能够很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在课堂小结中,有的说学到了证明两直线平行的新方法;有的说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还有的说学会了见到中点可以想等倍延长及其利用旋转等图形变换的思想进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
对于枯燥而单调的教学来说,有了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整个课堂就活了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也有很大的提升,以上这种教学模式是笔者在实践过程中的切身体会,建议教师还是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使学生来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及收获,这样就可使课堂更有趣且更高效!这种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是在引入新课时,未必都能从生活中找到合适的实例,若是没有合适的实例,则可以选取前后关联的知识,引入新课!
本节课的课堂模式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体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与应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参考文献:
1.萧备荒、匡远镇;几何概念课堂教学模式初探;《小学教学研究》;1999年09期
2. 周志萍;初中数学课堂几何概念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中国农村教育》, 2013(9):58-59
3. 杨振华;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以浙教版初中数学“几何概念”为课例;《数学大世界旬刊》, 2016(1)
4.曹建华 ;新课标下几何教学的两点感悟;《教育教学论坛》, 2014(17):105-105
5.唐小容 ;新课标下的初中几何有效教学探析;《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4(12):8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