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有效结构 思维的魂
DOI10.12428/zxyjjz2025.08.020,PDF 下载: 19  浏览: 211 
作者殷庆华
作者单位
摘要:

一、本质,其实体是有效结构

同类事物的部分结构相同——这很可能是事物的根、思维的据、逻辑的源。

相同部分结构是同类事物的有用部分、有效结构。这有效结构就是事物的相应该类别属性的本质。

相对物体的改变,整体结构改变只是其现象,有效结构改变才是其本质。把握本质,就是把握物体改变之初的有效结构。

有效结构占整体结构的比例愈小,其内涵就愈小、外延就愈大。内涵愈小,意味着事物愈精干、存在愈深刻;外延愈大,意味着类别愈广泛、思维愈深刻。有效结构一概念能在存在与思维两领域同时起到关键作用,可见其意义非凡。

二、存在,体现在消亡过程中 

相互作用、共同改变,是一切现象的成因。一事物作为一作用,必然对应一改变、对应这一改变体现的一事件。就是说,物体结合事件,才能称做事物。事物只考虑该物体的后续行为,即使先天禀赋结合后天行为才能彰显出来。

事物的存在过程就是改变过程,而改变是相对的。相对对方改变,存在是一种力量、功能;相对自身改变,存在是一种归宿、属性。可以说,后来物体的形成就是当初物体的改变、消亡、完成、规定、存在、功能、属性、概念。

相互作用、对应改变,囊括一切现象、属性、事物。其中一方当做某物对象的话,其他各方就是条件陪衬;而改变结果则是各方的功能属性。简洁起见,事物关系式可表述为:某物+条件=后物;意为:某物在条件作用下改变为后来它物。在这里,某物与条件互为作用对象、互为改变原因;后物则是当初某物的属性、条件的功能。

日常用语,某物是自身改变体现的属性;这就漏掉了所有条件的改变及其作用这极大一块内容。然而,穷尽这些条件谈何容易;所以,为了交流简洁,依据社会默契,可以将其作为背景纳入语境、隐而不提。就是说,心里记住条件,嘴上即可将某物属性归结为自身改变、或其他任何一方改变。结果是原因的属性、谓语。

事物是具有后来属性的当初物体。现实事物是具有现实属性的已逝物体,它以自身现实消逝为前提,换来自身现实属性、现实存在。这里竭力从事物中分清现实事物,专为后面认清观念事物这认知对象铺路。

物体消逝后,其属性固定不变时,才能盖棺定论,认定该物体是具有该属性的该事物。也可以说,事物的灵魂(属性)附着在它后来形成又形成的物体身上;后来灵魂不会死去,当初事物永远存在。事物是自身和条件都在对应改变的一个过程;事物是一段时空结晶,现实事物是一段已逝时空结晶。

显然,已逝物体具有现实属性。此时,事物现实完成,属性(存在)形成。

本体不可能认知;原因二:①具体的整体结构无穷复杂、独一无二,②绝对的原封状态接触不得、一碰即非。然而,一般本体可以相对认知。这种认知直接关系到生活、生命、生物的成败,重要至极。

三、抽象,去异留同之深刻思维

物质归结为基本粒子、物体归结为一定结构的话,相同部分结构就是这些物体同类的根据。于此,通过对同类物体改变之初整体结构的抽象,即去异留同,便能认知适应该类别属性的那部分相同的有效结构。此时,某未逝物体只要具有该有效结构,它就必然具有该相应观念属性,成为该相应观念事物。

观念属性指未逝物体可能消逝体现的可能属性,观念事物指具有这观念属性的这未逝物体。说千道万,认知就是认知这种观念事物,因为只有这种观念事物才能为主体事先认知与利用、从而具有认知价值。且不说如此认知的观念事物较当初反映认知的现实事物更为深刻、更加广泛,仅就变现实事物为观念事物这一要求言,抽象也是永远绕不过的环节。从这意义讲,一切认知都是抽象产物,无一例外。

抽象是内涵的否定、外延的肯定。否定之否定,是有效结构占比变小再变小、事物本质深刻再深刻、类别范围扩大再扩大的认知过程。否定之否定作为去异留同,是抽象规律。

条理化,抽象思维过程三:①对少量个体同一现实属性及各自整体结构的反映感知,收集抽象所需对象。现实事物可谓最为实在的物体,它是保证整个认知唯物的基础。②去异留同,从同类物体整体结构中抽象出有效结构。这种有效结构就是事物的精气神、思维的根基魂。归纳:具有某有效结构的一切物体,都具有该相应属性。③演绎。大前提:与归纳同。小前提:某未逝物体具有该有效结构。结论:该未逝物体就具有该相应观念属性。至此,走完属性由现实个性到共性再回观念个性的行程。

无疑,未逝物体具有观念属性。此时,事物观念完成,认知(思维)形成。

观念事物是有效结构指称的一般物体;它以自身可能消逝为前提,换来自身可能属性、可能存在。观念事物是具有观念属性的未逝物体;该最大特点在于,其物体并未消逝时,其属性已在脑中涌现。从这种事先就能认知与利用的功利角度考虑,认知对象非此观念事物莫属。现实事物是历史文物,是回忆;观念事物是待开花朵,是希望。

观念事物是抽象出来的有效结构的直接体现,是抽象赖以的现实事物的间接存在。认知这种观念事物,就是相对认知一般本体,就是切底认知客观世界。这种抽象是真实而且科学、唯一而不可替代的深刻思维方式。

四、类别,受制于有效结构

从本源看,类别按属性划分,但它不能事先涵盖同类未逝物体。经抽象,求得适应该属性的有效结构后,由该有效结构制约的类别,才是生活中切实可行的类别。

有效结构在整体结构中所处位置,取决它相对的属性。相对的属性不同,所处位置也就相应不同。这不同部位,才是不同现象的不同本质、不同事物的不同一般实体、不同归纳的不同类别范围、不同趋势网络的不同构成元素(后话)、不同思维的不同精灵。事物的某部位,相对有关属性是本质、宝贝;相对无关属性就是垃圾、累赘;一切取决属性。

有效结构在整体结构中所占规模,取决它的占比。占比不同,所占规模也就相应不同。有效结构占比愈小,意味着内在本质愈深刻、一般实体愈精致、类别范围愈广阔、网络元素愈强劲、思维精灵愈灵验。有效结构所处位置与所占规模都没有定式、随境况变化而变化;它的功能亦将漂泊不定、神奇无比。

有效结构制约的类别范围,固然小于属性表示的纯粹类别;但基于同类且整体结构愈异之典型对象,就能抽象出愈小占比的有效结构,愈大程度地扩大类别范围、接近纯粹类别、提高认知效果。类别范围内,其属性即公理;理从属性来,公由类别定。一切公理,乃至一切认知,包括一切想法、技能、智慧,都离不开类别、离不开有效结构、离不开抽象。类别,同一功能物体的集合,其属性受制条件,其范围受制本质;它集成因、用途与范围之因果度这哲理全要素于一身。每一类别的出现,都会使相应认知成为可能,都会使外部世界更加井然有序、宽广开阔。

试想一下,如果认知仅仅停留在整体结构,不深入一点、从中看到小一点的有效结构、大一点的类别范围的话,这种认知即使重复千万遍也没有一点扩展可能、没有一点认知意义。这种没有类别意识的行为,叫迟钝、痴呆。反之,如果认知时多一点比较(抽象、类比(后话)),多触及一点本质(类别、类似)的话,就能基于这种蕴涵、相似关系,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进入理想认知境界。类别意识与聪明程度成正比——记住这点,用处多多。

五、条件,事物完成的原因

条件,不是事物当初形成原因,而是事物后来完成原因,即事物后来的改变、消亡、具有属性、从而存在所需的原因。条件是启动事物生机的钥匙、确保事物存在的背景、构成事物概念的内容。事物是条件产物。事物的属性随条件确定而确定;可谓,世界本空、皆缘。事物的属性随条件变化而变化;可谓,道可道,非常道(没有不变的理)。没有条件就没有属性,也就没有事物、没有是非;一切取决条件。

作用是相互的;强调条件作用就是强调相互作用,包括某物自身作用、自身能动作用。某物在某条件作用下所以具有相应属性、某条件在某物存在中所以具有相应功能,都可以追溯到各自有效结构这本质。条件赋予事物属性,本质赋予事物物体;属性与物体构成事物的完整组织成分,条件与本质构成事物的全部存在原因。

某一观念改变,既是某物的一观念属性,同时也是所有相关条件各自的一观念功能。对任一条件任一观念功能的认知,同样需要借助有效结构的抽象。就是说,认知任何一物一观念属性,都得是该物及所有条件各方各自有效结构一一抽象的总和。语言交流时,抽象可局限在该物,简洁;实际操作时,抽象须涵盖所有各方,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有效结构抽象深度效果,分三层。就条件言:①效果在意料之中,叫功能学习;②效果在意料之外,叫功能(方法)发明;③效果达到一定规模,叫功能具有战略价值。战略眼光指看透条件深层结构及其规模效应的能力,战略高度等同眼光深度。就某物言,同上;只是称为:属性学习、属性(现象)发现、属性具有战略意义。其实,结合这两种抽象的认知才完整,因为现象是方法定理、方法是现象定律,两者相辅才能相成。

任一条件有效结构的占比,都影响该条件的质量(精干程度)与数量(类别涵盖范围),进而影响相应某物相应属性及那个相应类别。就是说,某物的类别范围不仅受制自身有效结构占比,同时受制所有条件有效结构占比。这种多重受制的类别范围就是具体的一般物体普适的天花板,超出这种界限的认知难保其正确。这个牵涉所有各方本质(有效结构)及其适应范围的问题,就是具体分析时的具体问题。

实事作为认知对象指观念事物,非现实事物。该实要落在两处:①观念条件要实。广泛抽象,基于有效结构,变所有现实条件为观念条件,以落实该物的观念属性。②一般本质要实。深刻抽象,基于占比愈小的有效结构,变该物(包括诸条件)粗糙结构为愈精干结构,以落实该物的精干物体。观念属性与精干未逝物体都已落实的观念事物无疑是标准实事。如此实事,才是求是的物质前提。

条件异于某物,才能影响某物。某物与条件,作为对立面,统一于改变——这就是矛盾过程。泛言,矛盾指所有参与方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应改变的关系;但就某物某属性而言,矛盾仅指条件。无关条件不构成矛盾;但这不妨碍这些条件,相对该物的另一改变方式,构成相应矛盾;矛盾如此无时无处不在。矛盾、条件,外在于物体(观念事物的未逝物体),内在于事物。对立统一是矛盾规律、存在规律、条件作用下的改变规律。

相对某物及诸条件之间的矛盾关系,各自整体结构呈现出该矛盾的特殊、唯一、局限,各自有效结构呈现出该矛盾的普通、一般、广泛。各自有效结构的占比愈小,矛盾的普遍程度就愈高,解决问题方法的指导性意义就愈大。矛盾的任何一方都很重要,这是决定问题性质的依据。矛盾的普遍程度永远有待提高,这是提升适应范围的途径。尽可能的完整与普适,是矛盾最为看重的两个特征。

遗憾的是,对本质(最小占比有效结构)与条件(所有直接条件、条件条件、变动条件)的认知,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穷尽。这是认知的历史局限,也是怎么认知的方向。怎么认知?简言之,即:所有各方的收集感知、抽象类比、归纳演绎,以认知一物一观念属性。在这里,抽象是重中之重。

六、具体,众多观念属性的综合

相对多种条件,一个物体可以具有多种有效结构、多种观念属性。有效结构愈多、观念属性愈多,这个观念个体就愈具体。抽象是从同类众多物体的整体结构分析出一个有效结构,具体是将相关众多有效结构综合成一个物体的整体结构。愈抽象,有效结构占比愈小,即内涵愈小、外延愈大,等同类别范围愈广、个体功能愈精;愈具体,有效结构种类愈多,即内涵愈大、外延愈小,等同类别范围愈窄、个体功能愈多。

观念个体的整体结构,作为相关众多有效结构的整合,可以叠加重复,但它只会小于、顶多等于原整体结构。观念个体的观念属性,对应自身各有效结构,它们数量众多,性质各异、甚至相反,但都是内部各本质的本能表现。如此观念个体,结构来路清楚、属性去向明白——一个完美之至的认知对象。如此认知对象,既是客体的真实面目,很大程度上也是相关主体的存在方式、相关主体的需求、努力与意志的体现。

一个观念个体,完美的认知对象,可以与外界无数事物发生关系,从而具有无数属性、乃至世间所有属性。它是过去世界的现实存在、未来世界的观念存在。它是整个世界的未来、整个未来的世界。

基于观念个体可能属性的无限,应该放眼天际;基于观念事物所需条件的局限,应该脚踏实地。

七、类比,顺势推算之普遍思维 

认知,生活中的头等大事,一定还会找到一种尽可能简洁的思维方式——类比。

某物+条件=属性;作为抽象结果,这是三种有效结构的关系式。其中,任何一方一种有效结构的规律变动,必然引起其它相关各方各种有效结构对应的规律变动,由此形成一组相互对应的变动趋势。进而,如此形成多组变动趋势、乃至整个网络趋势。趋势网络由本质、因果、规律三重磅范畴构成,它是各人头脑中的意识结构。

变动趋势中,一点位就是一种有效结构、一种属性、一种事物、一种类别。点位间的距离差异,等同有效结构间的结构数量差异、属性性质差异、即事物类型差异。在诸点位的连线及延伸线上,呈现由这些点位有效结构间形成的差异规律变动趋势及相应变动幅度;自然,这整条趋势上所含无穷点位有效结构间,因此也呈现同样的差异规律变动趋势及相应变动幅度;就是说,这趋势上任何一点位都成比例地对应既定有效结构。这趋势上如此,该组其它趋势上、其它各组趋势上、整个网络趋势上的任何一点位也都如此成比例地对应既定有效结构。

为此,基于原始点位有效结构形成的距离差异规律变动趋势,按照该变动幅度成比例的对应关系,通过结构数量与属性性质的类比,即顺势推算,便能认知该趋势上所有点位的有效结构;进而如此认知该组其它趋势、其它各组趋势、整个网络趋势上所有点位的有效结构,最终认知这些有效结构体现的属性、事物。

趋势网络是世间所有物体相互作用的场所,它们对应改变显示的属性其总和等同世间所有属性,而这些属性分别隶属网络中的每个物体。理论上可以说,一旦认知整个趋势网络,等同认知世间所有个体都具有世间所有属性。当然,这里的‘所有’是一定程度的相对‘所有’。

与抽象一样,某对象的类比必须同步结合所有条件的类比,才具有因果意义、最终认知意义。何况,该对象的成比例规律变动趋势,也是来自相关条件的成比例规律变动趋势。

量变质变之提法,应改为:量度质互变。量与质的变动在宏观微观上都无穷尽,无法服务实际;实际是,任何变动都须意识表述,都受意识制约。这种相应某意识的临界点就是事物的度,度是结合主体意识的客体量的概念。当量的变动突破度时,这种度变就是这种意识制约的质变。任何量变一定都是相应质变,任何度变一定都是意识制约的量变质变;这才是生活真相。

类比是趋势比较、数量性质的推算。量度质互变,是有效结构种类变多再变多、事物属性广泛再广泛、意识需求满足再满足的认知过程。量度质互变作为顺势推算,是类比规律。

支撑网络的有效结构都是抽象结果,它们是网络中的显意识;该网络的其他时空包括延伸时空体现的所有点位,作为尚未认知的有效结构,就是庞大无比的潜意识。这些潜意识的显现,只能靠类比。任何人,轻轻松松一类比,都可以瞬间获得所需的类似的系列认知、更多认知、乃至一切认知。

假设,度的界限小到极致,抽象出的有效结构同样独一无二。此时,有效结构就没有类别概念,不能涵盖同类未逝事物;抽象环节也就不能认知任何观念事物。这样,类比就是一切观念事物最终认知的唯一途径,而抽象的功能仅仅局限在趋势及趋势网络的建构上。简洁起见,如此把认知的质量托付给抽象、把认知的数量托付给类比,似乎更妥。极端假设虽不真实,但在这里却能够把问题理解得极端到位。

条理化,类比思维过程三:①对少量有效结构规律变化趋势及其变动幅度的反映感知,收集类比所需依据。有效结构的数量愈多、占比愈小的话,类比依据也就愈好。②顺势推算,从相关趋势及趋势网络中类比出全部有效结构。它门槛极低,能简易迅速认知所需一切属性。归纳:所有观念个体具有所有属性。③演绎(姑且叫演绎,其实是一种叙事方式)。大前提:与归纳同。小前提:面对某未逝物体,给出一个条件允许的需求。结论:该未逝物体就具有适应该需求的观念属性。至此,走完本质由少量到全部再回单个的行程。

无疑,类比是日常所须的迅速大量认知的普遍思维方式。

事物是什么?是想象,你想什么它就是什么,心想事成。认知是什么?是自由,做你想做的事,随心所欲。归根到底,物是心的写照。

方便、自由,才是认知的最终效果。顺势推算,再众多属性焉有不能认知之理。只要走在认知路上,再残缺的认知也很美。基于抽象与类比,一定认知应该获得一定自由、能够获得一定自由、已经获得一定自由。

八、符号,文化文明的体现

任何信息一旦进入机体,都会引起相应的生理改变,形成相应的肢体意识;任何意识一旦用脸部表情、嘴中语言、手上产品等肢体符号体现出来,都已成为有效结构、深刻本质、一般物体、整个类别、观念属性、现实认知——这就是思维机理。前句是思维形成,后句是思维完成。表情、语言、产品之符号分别是主体的直接感知、思维体现、认知存在。符号就是文化,也就是文明。

一个有效结构的问世,既是上次抽象的结果,由此认知一观念事物;也是下次抽象的前提,因此生成去异扬弃、留同重组赖以的一基础元素。这元素的基础层级愈深,下次抽象结果就愈深刻;愈浅,下次抽象过程就愈简易;各有各的正面或者负面作用。抽象及认知的深刻程度如此循环往复、循序渐进。

语料只能是这种基础层次元素体现的有效结构,它仍是当初未逝物体结构与后来观念属性的结合,只是该结构更为精致、该属性更为强悍、即该元素更为精干。去异留同,就是去除这些不同的无关元素,留下并重组这些相同的有用元素,最终组成崭新有效结构及其表示的崭新一般事物、崭新观念事物。这就是抽象操作过程、语言运作写照、思维形成机理。

有效结构、肢体符号,经抽象已极其简化,经类比更不相同,它们远非当初模样。虽然如此,也得承认这模样才是事物唯一科学的模样、这抽象类比才是思维唯一科学的模式。除此而外,没有其它任何样式,只有自觉与否问题。至于该认知的实际真伪,可由实践检验、修正。何况,认知同样转化为存在才现实存在。

反映感知,本很重要;只是信息的神经传输快如闪电,可以忽略不计;而神经传输也已是一种肢体符号,离单纯感知甚远;所以,一直将抽象与类比当作认知的主旋律。抽象是精细认知的雕琢坊,类比是批量认知的生产线。抽象是思维的基础、质量保证,类比是思维的延续、效率保证,两者共同构成完整的思维体系。

抽象、归纳、演绎、类比——认知过程中,四者正确的前后排序。抽象使归纳必然,因为有效结构匹对相应属性,抽象结果就是归纳结论;归纳使演绎必然,因为归纳结论等同演绎大前提,两者一字不差;演绎使类比必然,因为属性成立,属性随条件改变而改变的趋势也成立。在这里,演绎大前提绝对不能稀里糊涂地无中生有,它只能是归纳结果,而归纳只能是抽象结果。

公理作为认知,同样经抽象最终来自类比。经验、假说、修正、预见、后验——科学巨匠的公理形成逻辑。说其正确,因为它们来自这种唯物辩证的过程。反之,难以正确;错,很少错在属性陈述,更多错在范围确定,即未能按照有效结构制约的范围归纳。显然,抽象与类比是保证范围准确、公理正确、认知正常的唯一途径,是终极的认知原理。至于概率统计,只是认知历史局限下的阶段性替代。求真过程中,概率统计仅是暂时数量上的估计猜测,符号抽象才是最终实质上的追根求底。

把每一个认知(尤其抽象)的有效结构,都整理进趋势网络。其意义三:①该认知会得到更多角度幅度的验证、修正、支持。这对该认知的信心增强至关重要。②该认知会在更大范围形成新趋势,发现新可能、带来新惊喜。这对类比效果的提升至关重要。③该认知会为今后去异留同所需的元素世界,又增添一个结构更为精致、功能更为强悍的份子。这对抽象效果的提升至关重要。认知需要沉淀、培育;如此网络整理是知识积累、能力积聚、素质积攒的日常最为重要的举措。

九、顿悟,仍是抽象与类比  

灵感顿悟,是认知高招,也是认知的基本能力。就抽象去异留同言,发现其异离不开灵感、捕获其同离不开顿悟。就类比顺势推算言,趋势形成离不开灵感、类似确定离不开顿悟。灵感顿悟不神秘、不稀罕,它寓于每个生物的每个行为中,体现在每个学习与创新中。

灵感顿悟,往往闪现无意瞬间。所以身遇某状况瞬间,就能立即看透它的深层本质、看穿它的广泛趋势,触类旁通认知同类新颖精致事物、举一反三认知类似新颖大量事物,因为脑中已存储众多同类、类似现象,只是此时借助此境景激起抽象灵感、引发类比顿悟而已。此境景,是新颖认知的源泉;此时刻,勿忘进一步隶属思索,即更深层次理论原理、更表层次操作细节的思索;这会更有效价比地理解处置这个问题,充分发挥该新颖认知的作用。

在既定趋势网络中,有什么显意识就有什么相应潜意识,在没有显意识的地方肯定没有相应潜意识。只是显意识愈密集、与之距离愈接近,相应潜意识就愈明朗,反之就愈模糊。即使显意识极其疏落、与之距离又极其遥远,相应潜意识被发现的可能几乎为零,但这潜意识仍在。就是说,世间只有尚未发现的潜意识,没有称作无意识的意识。无意识及基于其上的顿悟,无根无据,不可取。

顿悟无论如何神秘,都有切实出处。其出处二:①极典型(同类极异形)对象的抽象,②极模糊趋势的类比。顿悟是幻觉,但有理可寻。着眼有效结构的悟性,培育典型现象的好奇心、模糊趋势的沉迷性,是值得攀登的文化高地。因为这能提升单位努力的成效,造就天才。

十、逻辑,其意义全在归纳

改变过程无始无终。同一个节点,相对后节点是改变前提、存在对象、称做主语;相对前节点是改变结果、对象存在、称做谓语。物体的规定被规定无止境。

抽象过程无始无终。同一个节点,相对后节点是较大占比的有效结构、较肤浅的现象;相对前节点是较小占比的有效结构、较深刻的本质。本质的深刻程度无止境。

类比过程无始无终。同一个节点,相对后节点是较少种类的有效结构、较清澈的趋势;相对前节点是较多种类的有效结构、较模糊的趋势。趋势的广泛程度无止境。

逻辑三条:

①改变,构成属性,是最切底的存在逻辑。一切现象都是相互作用、对应改变的结果。当然,结果是当初原因的规定,改变是当初物体的属性。不忘条件这背景,就可以说,改变即存在,属性即事物。改变、相互作用、对立统一,从消亡背景中把握存在。

②抽象,去异留同,是最深刻的思维逻辑。有效结构占比愈小,等同概念的内涵愈小、外延愈大,也就等同事物的精致程度愈高、类别的一般意义愈强。去异留同,世间最宝贵的本质如此自然天成。抽象、深入扬弃、否定之否定,从个别本质中把握一般。

③类比,顺势推算,是最普遍的思维逻辑。属性随条件变动而变动的趋势不可撼动;顺势者昌逆势者亡,相应巨量的属性因此而被认知、选择更为方便。顺势推算,生命最珍贵的自由如此水到渠成。类比、对应推算、量度质互变,从局部趋势中把握全部。

这三个‘把握’其实是全方位的三种‘归纳’。如此合理的归纳是逻辑企求的最终意义所在。如此理解的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量度质互变三规律就是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

本质实体是有效结构,存在深刻取决有效结构,思维过程离不开有效结构,逻辑活动都得围绕有效结构。只有基于有效结构,消亡存在、个别一般、抽象具体、归纳演绎、灵感顿悟、唯物辩证、存在思维等一切哲理范畴才能各归其位,说得通、用得上。世上最美莫过有效结构的姿与势。

同类事物的部分结构相同——这是事物的根、思维的据、逻辑的源。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