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集成电路技术作为现代电子设备的核心,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摩尔定律的发展逐渐趋缓,单纯依靠缩小晶体管工艺节点来提升芯片性能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在此背景下,三维封装技术应运而生,成为延续和拓展摩尔定律的重要途径。三维封装通过将多个芯片在垂直方向上进行堆叠,显著提高了封装密度,并实现了不同功能芯片之间的高速互联。然而,要实现高封装密度和万亿级晶体管的集成,传统的键合技术已无法满足要求。混合键合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连接技术,因其能够在介质与金属之间实现高精度的键合,逐渐成为三维封装领域的关键技术之一。
具体而言,混合键合技术结合了直接键合和微凸点键合的优势,可以在更小的间距内实现更稳定的电连接。这种技术不仅提高了封装密度,还极大地增强了芯片之间的数据传输效率。在当前的Chiplet架构中,混合键合技术通过提高互连密度,为芯片的高性能、微型化和低功耗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例如,某些先进封装方案中,通过混合键合技术实现的芯片堆叠可以大幅提升计算性能,同时减少能耗。因此,研究基于混合键合技术的3D封装密度提升与万亿级晶体管集成路径,对于推动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有助于满足市场对高性能计算和移动设备的需求,还将促进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的快速发展。
混合键合技术在实现高精度连接的同时,也带来了工艺复杂度和成本控制的挑战。未来研究需要聚焦于如何优化工艺流程、降低成本,并提升其在不同材料间的适应性,以实现大规模应用。
1 混合键合技术原理与特点
混合键合技术是一种通过在同一界面上同时实现金属键合和介电材料键合,从而兼顾电学互联与机械强度提升的先进封装技术[1]。其基本原理在于利用表面活化处理,使金属铜与介电材料(如SiO₂)在低温下通过原子间相互作用力完成键合[14]。相较于传统键合技术,混合键合技术具有显著优势。首先,在电学互联方面,金属铜作为标准互连材料,能够有效降低电阻并提高信号传输效率,这使得其在高频信号传输中表现尤为出色[2];例如,在5G通信设备的芯片封装中,混合键合技术有效提升了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其次,在机械强度方面,SiO₂因其绝缘性好且无需固化阶段,与大马士革工艺兼容,可显著增强键合结构的稳定性[3]。此外,混合键合技术无需微凸点和底充胶填充工艺,避免了因材料滑动导致的错位问题,进一步提升了键合质量与可靠性[14]。这些特性使得混合键合技术成为实现高密度、高性能三维集成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随着半导体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芯片性能和集成度的要求日益提高,混合键合技术凭借其独特优势,在未来有望在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5]。例如,在人工智能加速器中,混合键合技术大幅提升了计算单元的集成度和运算速度。
2 基于混合键合技术的3D封装密度提升
从材料选择角度来看,适合混合键合且利于提升封装密度的材料需具备良好的电学性能与机械强度。例如,金属铜因其优异的导电性和热稳定性,成为先进电子应用中的标准互连金属材料;而二氧化硅( )因其绝缘性好、无需固化阶段且与大马士革工艺相兼容,被视为混合键合的最佳介电材料[14]。这些材料的选择不仅保证了电学互联的高效性,还显著提升了机械强度,从而为3D封装密度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从工艺优化方面探讨,键合工艺参数的调整对密度提升具有重要影响。研究表明,通过优化晶圆平坦化工艺,调整金属键合垫和晶圆氧化层水平面的相对高度,可以有效改善晶圆键合空洞的问题,进而提升键合质量与密度[13]。此外,等离子体活化作为一种高效的表面处理手段,能够在低温下实现高质量的键合,进一步优化了工艺条件[14]。例如,Xperi公司提出的直接键合互连技术(DBI)通过结合高质量的化学机械抛光(CMP)工艺,在室温下实现了 预键合,并通过后退火过程使金属铜相互接触,成功实现了Cu- 混合键合[14]。这些工艺优化措施不仅提高了封装密度,还验证了混合键合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与成效。
3 万亿级晶体管集成路径探讨
在混合键合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万亿级晶体管集成需要精心设计的布局策略和高效的互联方式。研究表明,异质集成技术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重要途径,其通过将不同功能的芯片或小芯片(chiplet)进行三维堆叠,显著提升了集成度与性能[5]。然而,在布局策略上,需综合考虑芯片间的互连密度、热管理以及信号传输效率等因素。例如,采用微凸点(μ-bumps)或无凸点(bump-less)键合技术可有效缩短互连间距,从而提高集成密度;但同时也需权衡工艺复杂性与良率之间的关系[3]。
不同互联方式的可行性与优缺点分析表明,传统的C4 bumps技术虽然成熟,但在面对极高密度需求时显得力不从心。相比之下,无凸点3D集成技术因其能够实现亚微米级别的互连间距,成为未来万亿级晶体管集成的关键选择之一[9]。此外,还需关注互联材料的选择,如使用低电阻率金属以减少信号损耗,同时避免金属污染对器件性能的影响。总体而言,实现万亿级晶体管集成不仅依赖于先进的混合键合技术,还需要在材料科学、制造工艺及系统设计等多方面取得突破[3][5]。
4 面临挑战与解决办法
在基于混合键合技术的3D封装中,散热和信号干扰是两大主要挑战。随着晶体管密度的增加,热量集中问题愈发显著,这不仅影响芯片性能,还可能导致可靠性下降[2]。为解决散热问题,可采用先进的散热结构,如热管或均热板,并结合高导热系数的材料,如金刚石或氮化铝,以提升散热效率。例如,某知名芯片制造商在其最新一代处理器中使用了嵌入热管的技术,成功降低了核心温度约15%。此外,优化封装设计,增加散热通道,也是有效的解决方案之一[9]。通过使用热管和均热板,可以有效地将热量从芯片的核心区域传导出去,从而保持芯片温度的稳定。同时,采用具有高热导率的材料如金刚石和氮化铝,能够极大地提高整体散热效率,确保芯片在高频运作下仍能保持优良性能。此外,优化封装设计,增加散热通道,也是有效的解决方案之一。这可以通过在封装结构中创建更多的散热路径和优化空气流通来实现,从而有效降低芯片的工作温度。
对于信号干扰问题,由于高密度布线导致电磁干扰加剧,可通过优化布线策略,减少信号路径间的串扰。例如,使用多层布线技术可以显著减少层间串扰。同时,引入屏蔽设计,如使用金属屏蔽层或优化接地布局,能够显著降低信号干扰,确保信号传输的稳定性与可靠性[2][9]。优化布线策略可以包括调整信号线的布局和走向,以减少信号路径间的耦合效应。此外,使用金属屏蔽层可以有效地隔离外界电磁干扰,保护信号传输的完整性。优化接地布局则有助于减少地线噪声,提高电路的抗干扰能力。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显著改善信号传输质量,确保芯片在复杂电磁环境中的稳定运行。
5 成本效益评估
大规模采用混合键合技术以实现高3D封装密度及万亿级晶体管集成,需要在材料、设备和工艺等方面进行显著的成本投入。在材料选择上,需使用高性能且兼容性强的键合材料,这往往伴随着较高的采购成本;设备方面,精密的键合设备及其维护费用亦是重要开支;工艺上,复杂的键合流程涉及多道工序,增加了人力与时间成本[10]。然而,从预期产出回报来看,该技术能够显著提升芯片性能与功能集成度,满足市场对高性能芯片的需求,从而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例如,某些领先的芯片制造企业通过采用混合键合技术,成功将芯片性能提升了30%,并显著降低了功耗。为控制成本,可通过优化材料利用率、提升设备自动化程度以及精简工艺流程等方式,实现成本的有效管理与降低。此外,在材料研究领域,积极开发新型低成本材料,可以进一步减少采购成本的压力。在设备方面,引入先进的自动化技术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通过减少人工操作降低错误率,从而在整体上减少生产成本。同时,加强对工艺流程的优化与整合,减少不必要的步骤,提高整体生产线的流畅性,也是实现成本控制的重要手段。通过这些多方面的策略,可以在保证技术优势的前提下,有效降低混合键合技术的综合成本,推动其在更多领域的应用和普及。
6 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不断发展,混合键合技术作为提升3D封装密度与实现万亿级晶体管集成的关键手段,其未来发展趋势备受关注。特别是在新兴技术快速崛起的背景下,混合键合技术与量子计算集成技术等前沿领域的融合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例如,超导量子芯片集成技术因其在微纳制造工艺成熟度、系统集成度以及可扩展性方面的优势,成为实现通用量子计算的重要路径之一[15]。而混合键合技术凭借其高精度的电学互联能力与机械强度,能够为量子比特的大规模集成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这种技术结合不仅可能突破传统半导体技术的物理极限,还可能催生全新的计算架构与应用场景。据市场研究机构预测,到2025年,全球量子计算市场将达到约50亿美元[25]。
从产业格局的角度来看,混合键合技术与新兴技术的深度融合将带来深远的影响。一方面,这种融合有助于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向更高性能、更低功耗的方向发展,满足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算力需求;另一方面,它也可能改变现有的产业链结构,促使传统半导体企业与新兴技术公司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以谷歌和英特尔为例,这些科技巨头已经通过合作,将混合键合技术应用于量子计算领域,加速了技术的商业化进程[20]。此外,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混合键合技术在成本效益方面的优化也将进一步加速其在集成电路产业中的广泛应用。综上所述,混合键合技术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工程工具,更是未来集成电路技术革新与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参考文献:
[1]刘逸群;张宏伟;戴风伟.面向三维集成应用的Cu/SiO_(2)晶圆级混合键合技术研究进展[J].微电子学,2022,52(4):623-634.
[2]赵科;李茂松.高可靠先进微系统封装技术综述[J].微电子学,2023,53(1):115-120.
[3]王成君;张彩云;张辉;刘红雨;薛志平;李早阳;乔丽.Chiplet晶圆混合键合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电子工艺技术,2024,45(4):6-11.
[4]王帅奇;邹贵生;刘磊.先进封装中铜-铜低温键合技术研究进展[J].焊接学报,2022,43(11):112-125.
[5]武俊齐;赖凡.后摩尔时代新兴计算芯片进展[J].微电子学,2020,50(3):384-388.
[6]徐成;樊嘉祺;张宏伟;王华;陈天放;刘丰满.硅转接板制造与集成技术综述[J].电子与封装,2024,24(6):48-58.
[7]赵瑾;于大全;秦飞.面向Chiplet集成的三维互连硅桥技术[J].电子与封装,2024,24(6):1-11.
[8]于大全.“先进三维封装与异质集成”专题前言[J].电子与封装,2023,23(3):I0002-I0003.
[9]赵正平.Chiplet基三维集成技术与集成微系统的新进展[J].微纳电子技术,2023,60(4):477-495.
[10]朱雨生;施静;陈承.混合集成技术代际及发展研究[J].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21,16(5):438-450.
[11].全球首款,阿里达摩院成功研发基于DRAM的3D键合堆叠存算一体芯片[J].世界电子元器件,2021,(12):5-7.
[12]韩志康;王勇勇;杨勋勇;杨发顺.多层芯片键合界面的可靠性仿真分析[J].传感器与微系统,2020,39(3):50-52.
[13]吴萍.晶圆混合键合工艺优化研究[J].中国集成电路,2021,30(7):65-69.
[14]牛帆帆;杨舒涵;康秋实;王晨曦.面向三维集成的等离子体活化键合研究进展[J].电子与封装,2023,23(3):41-51.
[15]郑伟文;李晓伟;熊康林;冯加贵.超导量子芯片集成技术概述[J].电子元件与材料,2022,41(11):1143-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