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下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策略
DOI10.12428/zgjz2025.06.058,PDF 下载: 148  浏览: 479 
作者潘国猷1尹文明2李建忠3
摘要:

0 引言

研究背景:在全球范围内,能源转型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化石能源枯竭的关键战略。随着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成本的显著下降,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逐渐成为现代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1]。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在中国电力系统中的大规模整合,不仅体现了能源结构优化的必然趋势,也对电力系统的稳定性提出了新的挑战[2]。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和间歇性特性可能导致频率波动、电压失调以及功角失稳等问题,这些问题对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构成了潜在威胁。因此,研究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对电力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并提出有效的控制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研究意义: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是研究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的核心目标之一。随着可再生能源渗透率的不断提升,传统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方法和控制手段已难以满足新形势下的需求[3]。此外,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是实现能源转型的重要路径,而解决其并网过程中的稳定性问题则是推动这一进程的关键环节[4]。通过深入研究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对电力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机制,并提出针对性的控制策略,不仅可以提升电力系统的运行可靠性,还能为未来能源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提供技术支持。这不仅有助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也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有益借鉴。

1 可再生能源并网现状

1.1 各类可再生能源接入规模

近年来,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的加速推进,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在电网中的接入容量迅速增长。据相关统计,我国风电与光伏装机容量已位居世界第一,这标志着可再生能源正逐步替代传统火电成为电力系统的主力电源[2]。以风电为例,其装机容量在过去十年间呈现指数级增长,年均增长率超过20%;光伏发电同样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尤其是在政策支持和技术进步的双重驱动下,其装机规模在短短几年内实现了数倍的增长[5]。这种快速增长的趋势不仅反映了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成熟度提升,也体现了各国政府对清洁能源发展的高度重视。然而,可再生能源接入规模的扩大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例如如何有效应对其间歇性和不可控性对电力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这些问题亟需通过技术创新和系统优化加以解决。

1.2 可再生能源分布情况

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地域分布具有显著的特点,这些特点对电网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般来说,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沿海、高原以及内陆的某些特定区域,而太阳能资源则主要分布在光照充足的沙漠、高原和平原地区[6]。这种地域分布的不均衡性导致了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往往集中在少数几个区域,而这些区域通常与电力负荷中心存在一定的空间距离。例如,在我国西北地区,风能和太阳能资源极为丰富,但该地区的电力需求相对较低,因此需要通过长距离输电线路将清洁能源输送至东部沿海等负荷中心[7]。这种长距离输电不仅增加了电网建设的复杂性,还对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运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分散性特点也使得电网结构更加复杂,传统的集中式供电模式逐渐向分布式供电模式转变,这对电网的规划、调度和控制提出了新的挑战。

2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对电力系统稳定性影响分析

2.1 频率稳定性影响

可再生能源出力波动性和间歇性显著影响电力系统频率稳定性。风电与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机组出力受自然条件制约,其波动性与间歇性特征明显[3]。例如,风电出力高峰常出现在负荷低谷时段,而光伏在傍晚负荷高峰时段的贡献有限,这种反调峰特性导致日内供需失衡,进而引发频率波动[8]。频率波动对电力系统设备和运行构成严重威胁,可能导致设备损坏、保护误动作以及用户供电质量下降,甚至触发连锁故障,危及整个系统的安全运行[3]

2.2 电压稳定性影响

可再生能源并网通过多种途径影响电网电压稳定性。一方面,可再生能源机组出力变化引起无功功率需求波动,导致电网电压波动;另一方面,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反向功率流可能改变电网潮流分布,进一步加剧电压不稳定问题[4]。此外,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使得电网对无功补偿设备的依赖程度增加,若调节不当,易引发电压崩溃风险[5]。电压不稳定不仅影响用户用电质量,还可能损坏敏感设备,威胁电网的安全运行。

2.3 功角稳定性影响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对同步发电机功角关系产生深刻影响。随着可再生能源渗透率提升,传统同步发电机在系统中的占比相对减少,系统惯量降低,导致功角振荡阻尼减弱,易发生功角失稳问题[9]。同时,可再生能源机组的接入改变了系统潮流分布和节点阻抗特性,进一步加剧了功角稳定性挑战[10]。功角失稳可能引发系统解列,导致大面积停电事故,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构成严重威胁。

3 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

3.1 现有分析方法概述

传统的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时域仿真法和频域分析法。时域仿真法通过数值积分求解电力系统动态方程,能够直观地反映系统在扰动下的动态响应过程,适用于分析系统的暂态稳定性[11]。频域分析法则基于线性化模型,通过传递函数和频率特性研究系统的稳定性,常用于分析系统的小扰动稳定性[12]。此外,还有基于能量的分析方法,如直接法,通过评估系统的能量变化判断其稳定性。这些方法在传统电力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为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重要支持。

3.2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场景下适用性分析

在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场景下,传统稳定性分析方法面临诸多挑战。时域仿真法虽然能够考虑可再生能源出力的随机性和间歇性,但计算量大且难以处理多维不确定性[5]。频域分析法由于依赖于线性化模型,难以准确描述可再生能源接入后系统的非线性特性[13]。此外,基于能量的方法在应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带来的复杂动态行为时,其适用性也受到限制。因此,现有方法在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场景中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对不确定性和非线性特性的处理能力不足,亟需发展新的分析方法以适应这一变化[5][13]

4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控制策略

4.1 已有控制手段综述

为保障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下电力系统的稳定性,现有多种控制手段已被广泛应用。储能技术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快速充放电特性平抑可再生能源出力的波动性,从而减少频率和电压的偏差[4]。此外,优化调度策略通过合理安排传统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发电计划,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可再生能源间歇性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14]。然而,这些传统控制手段在面对日益复杂的电网结构和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渗透时,逐渐暴露出局限性,难以满足电力系统对高效、精准控制的需求。

4.2 新控制策略探讨

4.2.1 基于先进信息技术的智能控制策略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为智能控制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基于大数据的分析方法能够从海量历史数据中挖掘出可再生能源出力的潜在规律,并结合实时监测数据实现对电力系统运行状态的精准预测[15]。人工智能技术则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对复杂非线性关系进行建模,从而优化控制决策过程。这种智能控制策略不仅提高了系统对可再生能源波动的适应能力,还显著增强了电力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与稳定性。

4.2.2 多能源协同控制策略

多种能源协同互补是提升电力系统稳定性的另一重要途径。风-光-火耦合系统通过整合风电、光伏与火电等多种能源形式,利用各自的优势实现互补运行,有效降低了单一能源波动对系统的影响[7]。同时,考虑多源互补的网-源协同规划方法从输电网规划的角度出发,通过优化电源布局与电网结构,进一步提升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10]。这种多能源协同控制策略为实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下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了重要支撑。

5 案例分析

5.1 案例选取与介绍

本研究选取了中国某省级电网作为典型案例,该电网具有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的特点,其中风电和光伏发电占总装机容量的40%以上。根据文献[1]的研究,该地区太阳能和风能资源较为丰富,但受季节性和昼夜变化的影响显著,导致出力波动性较大。此外,文献[6]指出,该地区电网结构复杂,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主要分布在偏远地区,远距离输送对电网稳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该案例能够充分反映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对电力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及控制策略的实际应用效果。

5.2 控制策略实施效果分析

在实施控制策略前后,对该省级电网的稳定性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根据文献[3]的研究,频率波动问题在控制策略实施后得到了显著改善,特别是在夜间风电出力低谷时段,频率偏差从±0.5Hz降低至±0.2Hz以内。此外,文献[11]提到,通过采用基于先进信息技术的智能控制策略,电压稳定性也得到了明显提升,关键节点的电压波动范围从±5%缩小至±2%。在功角稳定性方面,多能源协同控制策略的应用有效减少了同步发电机之间的功角差,避免了潜在的功角失稳风险。综上所述,所提出的控制策略在提高电力系统稳定性方面具有显著效果,验证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总结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对电力系统稳定性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间歇性、随机性和不可控性显著增加了电网运行与控制的复杂性。研究表明,可再生能源出力的波动性不仅会导致频率和电压的剧烈变化,还可能引发功角失稳问题,从而威胁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2]。在频率稳定性方面,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缺乏传统火电机组的惯性响应能力,使得电网频率调节难度加大;在电压稳定性方面,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大量接入改变了电网的无功功率分布特性,导致局部电压波动加剧[4]。此外,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对同步发电机之间的功角关系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进一步增加了系统失稳的风险。

为应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控制策略,包括基于先进信息技术的智能控制策略以及多能源协同控制策略。储能技术被证明是平抑可再生能源出力波动、提供快速调频服务的重要手段,而优化调度策略则能够有效提升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与稳定性[4]。同时,通过引入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对电力系统状态的实时监测与精准预测,从而为智能控制提供了技术支持。多能源协同控制策略通过整合多种能源形式,实现了能源互补与优化配置,显著提升了系统的整体稳定性[2]。案例分析结果表明,所提控制策略在实施后能够有效改善电力系统的频率、电压和功角稳定性指标,验证了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6.2 未来发展方向展望

随着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下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策略将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人工智能、区块链和物联网等技术的深度融合将为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提供更加先进的方法论支持。例如,基于深度学习的预测模型可以进一步提高可再生能源出力的预测精度,从而为电网调度提供更可靠的决策依据[13]。另一方面,新型储能技术的突破将显著提升电力系统的灵活性与调节能力,如固态电池、氢能存储等技术的应用有望解决当前储能系统在规模与经济性上的不足[14]

然而,未来的研究仍需关注以下几个关键问题:首先,如何在保证电力系统稳定性的同时实现更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消纳,仍是亟待解决的核心难题;其次,政策环境与技术标准的不确定性可能对电力系统的长期规划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最后,随着交直流混联电网的逐步建成,如何实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与复杂电网结构的协同优化运行,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13][14]。总之,通过技术创新与政策引导的有机结合,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下电力系统的稳定性问题有望得到进一步改善,为实现深度脱碳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纪江.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对电网稳定性影响评估[J].电力设备管理,2024,(5):212-214.

[2]万灿.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分析与调控[J].电力工程技术,2021,40(2):1-1.

[3]龚银;刘煜.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渗透电力系统关键技术研究[J].电气技术与经济,2024,(2):104-106.

[4]冯建辰;孙赛.高渗透可再生能源并网电力系统的稳定性与控制研究[J].电气技术与经济,2024,(5):207-209.

[5]贾宏阳;侯庆春;刘羽霄;张宁;范越.基于斜回归树及其集成算法的静态电压稳定规则提取[J].电力系统自动化,2022,46(1):51-59.

[6]卓振宇;张宁;谢小荣;李浩志;康重庆.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关键技术及发展挑战[J].电力系统自动化,2021,45(9):171-191.

[7]唐冰婕;陈宁;张磊;崔岩;黄笑伯.适用于风-光-火耦合系统运行控制的状态感知及预测技术[J].高电压技术,2024,50(4):1596-1607.

[8]陈亦平;卓映君;刘映尚;管霖;卢操;肖亮.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的快速频率响应市场发展与建议[J].电力系统自动化,2021,45(10):174-183.

[9]李国庆;刘先超;辛业春;姜涛;闫克非;王拓.含高比例新能源的电力系统频率稳定研究综述[J].高电压技术,2024,50(3):1165-1181.

[10]柳璐;程浩忠;吴耀武;陈皓勇;张宁;王智冬.面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输电网规划方法研究进展与展望[J].电力系统自动化,2021,45(13):176-183.

[11]郭良杰;王德林;谢棚;牛景瑶;喻心;孙超.高风电渗透下电网调峰运行时的频率稳定控制策略研究[J].热力发电,2022,51(10):103-113.

[12]林其友;王艳杰;杨乐新.含可再生能源并网的电力系统稳定裕度研究[J].电网与清洁能源,2022,38(2):129-134.

[13]姚良忠;康重庆.特约主编寄语[J].电网技术,2019,43(2):I0001-I0002.

[14]郭海峰;吴士宾.“双碳”背景下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展望[J].自动化应用,2023,64(1):35-37.

[15]任冲;柯贤波;王吉利;王国春;赵荣臻.高比例新能源电网新能源功率优化分配方法[J].电力工程技术,2022,41(3):110-117.

作者简介:潘国猷(1978—),男,汉族,广东东莞人,本科,研究方向为电气专业。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