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能源危机与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新能源在智能农机装备领域的应用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大趋势。传统农业机械主要依赖化石燃料,其高能耗与高排放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1]。新能源驱动技术,如电力驱动、混合动力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应用,为农业机械的节能减排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2]。这些技术不仅能够显著降低农业生产的碳足迹,还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而推动农业向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特别是在智能化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新能源与智能农机装备的结合进一步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精准性与高效性,为实现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智能农机装备现状:当前,智能农机装备的动力系统仍以传统燃油发动机为主,这种动力形式存在诸多问题。首先,传统动力系统的能源转化效率较低,导致大量能源浪费;其次,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了大量的温室气体与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了显著压力[4]。此外,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业机械的能耗问题愈发突出,尤其是在大功率作业场景下,单一能源驱动模式难以满足复杂多变的作业需求[8]。这些问题表明,传统动力系统已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对高效、环保的要求。因此,设计一种能够兼顾能源效率与环境友好性的新型动力系统显得尤为重要,而混合动力系统因其灵活性与高效性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途径之一。
1 混合动力系统设计
1.1 架构组成
混合动力系统的架构设计是新能源驱动智能农机装备的核心,其主要包括传统能源组件与新能源组件的整合。传统能源组件通常以柴油发动机为主,而新能源组件则涵盖电池组、电动机及超级电容等电力存储设备[1]。根据布置形式的不同,混合动力系统可分为串联、并联和混联三种结构。串联结构中,发动机与发电机通过机械连接为电动机提供动力,从而实现整机运行;并联结构则允许发动机与电动机同时或独立驱动负载;混联结构结合了前两者的优点,能够实现更灵活的动力分配[3]。这种多样化的架构设计使得混合动力系统能够根据农业机械的负荷需求完成能量的存储与补充,从而显著提升整机的工作效率与燃油经济性。
1.2 协同工作原理
混合动力系统的协同工作原理体现在不同组件之间的优势互补上。在拖拉机作业过程中,当处于怠速或低动力输出状态时,系统仅通过电动机提供驱动力,从而实现低功耗与零排放运行[14]。而在需要高牵引力或重负荷作业时,柴油发动机介入,与电动机共同提供动力支持,确保整机具备足够的行驶速度与牵引力输出[3]。此外,混合动力系统通过行星齿轮分汇流机构与液压传动装置实现动力的高效分配与传递,进一步优化了整机的工作性能。这种协同工作机制不仅提高了能源利用率,还显著降低了污染物排放,为智能农机装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1.3 关键技术难题
在混合动力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关键技术难题主要包括能量管理策略与动力匹配技术两个方面。能量管理策略的核心在于如何根据拖拉机的工作模式与负荷需求合理分配发动机与电动机的输出功率,以实现燃油经济性的最大化[10]。例如,基于规则的能量管理策略通过预设阈值来控制动力源的切换,而基于优化的策略则通过实时计算等效燃油消耗最小值来实现动态调整[13]。此外,动力匹配技术则需要考虑发动机、电动机及电池等关键部件的参数匹配问题,以确保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高效运行。研究表明,电动机功率与混合度、发动机作业时的功率密切相关,而电池容量则受到纯电续航时间与混合度的影响[13]。因此,解决这些关键技术难题对于提升混合动力系统的整体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2. 能效优化
2.1 影响能效因素
智能农机装备的能效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其中工作负荷与运行环境是两个主要方面。工作负荷的波动会显著改变能耗水平,例如在耕作、播种和收获等不同作业模式下,农用汽车对引擎负荷和工作强度的需求各异,这直接影响了燃油消耗[9]。此外,运行环境中的地形条件如坡度、土壤类型等也对能效产生重要影响。研究表明,在坡地行驶时,车辆需要更多动力以克服重力作用,从而导致油耗增加;而在平坦地区行驶则相对节能[9]。同时,农业机械自动化作业中的高耗能现状也表明,环境因素如气候条件、作业时间等可能进一步加剧能效的波动[8]。因此,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对于提升智能农机装备的整体能效至关重要。
2.2 能效优化方法
为提升智能农机装备的能效,需从理论分析和实验数据出发,采取多方面的优化措施。首先,优化控制算法是提高能效的关键手段之一。通过引入智能能量管理策略,可实现对混合动力系统中燃油发动机与电动机的协同控制,从而在不同工况下选择最节能的工作状态[5]。例如,复合动力技术通过整合内燃机与电动机的优势,能够在低速行驶时优先使用电动机驱动,减少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而在高速行驶时则通过两者协同工作以满足动力需求[5]。其次,改进部件性能也是提升能效的重要途径。例如,采用轻量化设计可以降低车辆整体质量,从而减少能耗;优化空气动力学设计则有助于减小空气阻力,提高燃油效率[9]。此外,针对电池性能的优化,如提升电池能量密度和充电速度,可进一步增强电动汽车的能效表现[11]。这些方法共同构成了智能农机装备能效优化的核心策略。
3 应用案例分析
3.1 案例介绍
近年来,混合动力系统在智能农机装备领域的应用逐渐增多,为农业机械的节能与环保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以中联重科TE100-DH混合动力收割机为例,该机型结合了燃油发动机与电动机的优势,在作业过程中能够根据需求灵活切换动力源,从而显著降低了能耗和对环境的依赖[14]。此外,菲亚特动力科技与STEYR公司联合研发的混合动力拖拉机也展示了混合动力技术在提升效率、性能和环保性方面的潜力。这款拖拉机通过高效的混合动力控制系统实现了动力分配的智能化管理,满足了不同工况下的作业需求[14]。与此同时,国内科研机构也在积极探索混合动力系统的应用,例如河南省智能农机创新中心自主研发的纯电动拖拉机,尽管其目前仍存在功率限制等问题,但为混合动力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2]。
3.2 成效分析
通过对上述案例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可以验证混合动力系统设计与能效优化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首先,中联重科TE100-DH混合动力收割机在实际作业中表现出较高的燃油经济性,相较于传统燃油收割机,其综合能耗降低了约20%,同时减少了废气排放量[14]。其次,菲亚特动力科技与STEYR公司联合研发的混合动力拖拉机在复杂工况下展现了卓越的适应性,其混合动力控制系统能够根据负载变化实时调整动力输出模式,从而提高了整体作业效率[14]。此外,针对混合动力拖拉机的能量管理策略研究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例如基于径向基神经网络的能量管理策略,通过预测工况信息实现了更精准的动力分配,进一步提升了能效[3]。这些案例表明,混合动力系统不仅能够有效解决传统农机装备的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问题,还为智能农机装备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10]。
4. 发展展望
4.1 与新兴技术融合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新能源驱动的智能农机装备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不可避免地与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可以显著提升农机装备的智能化水平,例如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对作业环境进行实时感知和决策优化,从而动态调整混合动力系统的工作模式,以实现更高的能效比和更低的能耗[6]。此外,物联网技术的引入使得农机装备能够实现设备间的互联互通,通过云端数据共享和分析,进一步优化能源管理策略,并为大规模农业机械化作业提供支持。这种融合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的精准性和效率,还能够推动农业机械化向更加智能化和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
与此同时,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也为新能源驱动的智能农机装备带来了新的可能性。通过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对农机装备能源使用情况的全程追溯和透明化管理,从而为碳排放权交易和绿色能源认证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这一技术的应用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农业机械化的绿色发展路径,同时也为全球“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撑[6]。因此,在未来发展中,新能源驱动的智能农机装备应积极探索与多种新兴技术的协同创新,以构建更加高效、智能和环保的农业机械化体系。
4.2 进一步提升能效和智能化水平
在未来,新能源驱动的智能农机装备需要在能效和智能化水平方面取得进一步突破,以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更高要求。首先,在能效提升方面,应重点关注混合动力系统的能量管理策略优化。通过引入先进的控制算法,如模糊逻辑控制和强化学习算法,可以更精确地分配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的使用比例,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能量利用效率[4]。此外,新型材料的应用也将为能效提升提供重要支持。例如,采用轻量化复合材料制造农机装备的关键部件,不仅可以降低整体重量,还能减少运行过程中的能量损耗,进而提升整体能效。
在智能化水平方面,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感知能力的增强和自主决策能力的提升。通过集成多传感器系统,智能农机装备能够更全面地感知作业环境的变化,如土壤湿度、作物生长状态以及气象条件等,从而为精准作业提供数据支持[6]。同时,基于深度学习的自主决策系统将使农机装备能够在复杂环境中独立完成任务规划与执行,显著提升作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此外,随着5G通信技术的普及,智能农机装备将能够实现更高速率的数据传输和低延迟的远程控制,这为进一步提升智能化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4]。综上所述,通过不断优化能效和提升智能化水平,新能源驱动的智能农机装备将在未来的农业生产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高瑞遥;李睿;李广宇;徐峰;孟长伊;李玲玲.混合动力农业机械研究现状及展望[J].农业工程,2023,13(10):5-9.
[2]孙先明.新能源驱动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与展望[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4,(7):125-127.
[3]朱镇;曾令新;林勇刚;陈龙;邹荣;蔡英凤.融合工况预测的混合动力拖拉机自适应能量管理策略[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23,57(12):201-210.
[4]孙艳艳.农业机械节能与环保技术研究与应用[J].河北农机,2023,(18):16-18.
[5]戴晓红.新能源汽车节能技术问题及优化研究[J].汽车测试报告,2023,(14):4-6.
[6]包艳霞.精准施策 创新突破 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J].河北农机,2024,(5):31-33.
[7]赵治国;黄琪琪;倪润宇.串并联混合动力系统自适应模式切换优化控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51(6):943-953.
[8]李然.农业机械自动化作业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及策略研究[J].数字农业与智能农机,2024,(6):39-41.
[9]顾冬琴;张智.农用汽车油耗特性研究及节能技术探讨[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4,(2):55-57.
[10]杨萌;王琳;邓晓亭;鲁杨.混合动力拖拉机能量管理策略综述[J].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2024,51(2):7-15.
[11]申皓天;张亚威.新能源汽车的能效与节能技术探讨[J].大众汽车,2023,(12):128-130.
[12]陈立创;徐源俊;李贝.我国农业机械电动化发展探析[J].南方农机,2024,55(7):26-30.
[13]魏明亮;席德翔;董东升;王蕊;隆武强;田华.P2构架混合动力拖拉机动力系统设计及参数匹配计算研究[J].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2023,50(5):39-41.
[14]于志刚.拖拉机的新能源化发展及其现代化技术应用趋势[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2,(7):32-34.
[15]谭静;刘莉滋.浅析农业机械电气化发展趋势[J].南方农机,2022,53(15):127-129.
作者简介:陈堂兰(1972—),女,汉族,江西南昌人,本科,研究方向为机电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