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对流域鱼类洄游影响的数值模拟及生态补偿设计
DOI10.12428/zgjz2025.08.142,PDF 下载: 66  浏览: 235 
作者夏莹李宗涛安伟伟
关键词水利工程水动力生态系统
摘要:

0 引言

研究背景:水利工程建设在经济发展与水资源调配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其不仅能够有效调控水流,防止洪涝灾害,还能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分配,为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及居民生活提供保障[1]。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水资源需求的增加,水利工程的战略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鱼类洄游作为流域生态平衡与物种繁衍的关键环节,却常因水利工程的建设而受到严重干扰。鱼类通过洄游完成繁殖、觅食等生命活动,这对于维持流域内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至关重要[7]。鱼类洄游的受阻不仅会影响鱼类种群的繁衍,还可能对整个水生食物链造成破坏,进而影响人类依赖的生态系统服务。因此,在推动水利工程发展的同时,深入研究并关注其对鱼类洄游的影响,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缓解,是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课题。

研究现状:过往关于水利工程对鱼类洄游影响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部分研究通过实地观测与数据分析,揭示了水利工程如大坝、水库等对鱼类迁徙路径的阻隔作用,以及由此引发的鱼类种群数量下降等问题[4]。一些研究还指出,水库调度和大坝运行对水流速度和流量的剧烈改变,会影响鱼类的栖息地和洄游行为。同时,也有研究提出了一些生态补偿措施,如建设鱼道、人工产卵场等,以减轻不利影响。然而,现有研究多侧重于定性描述,缺乏对水利工程影响鱼类洄游过程的精准定量分析[9]。此外,对于生态补偿措施的设计与实施,尚未形成系统、完善的体系。目前的研究在跨学科整合和多因素综合分析方面仍有待提升。因此,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深入研究水利工程对鱼类洄游的影响,并开展针对性的生态补偿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研究价值。这不仅有助于完善现有的理论框架,还能为水利工程的生态友好型设计和运营提供科学依据。

1 水利工程对鱼类洄游影响的数值模拟

1.1 模型构建

为精准评估水利工程对流域鱼类洄游的影响,本研究采用三维水动力模型EFDC进行数值模拟。该模型能够综合考虑水库运行条件下库区及下游河段的水文、水动力特征变化,是一种成熟且被广泛验证的工具,能够有效捕捉水流速度、水位波动等关键因素。在模型构建过程中,首先根据丹江口水库的实际运行数据,设置低水位(142 m)、中水位(153 m)和高水位(165 m)三种初水位条件,并结合2009年全年实测下泄序列,设计提高20%和降低20%两种下泄情景,以全面反映水库运行对水文条件的影响。这种多情景的设计有助于评估不同水位变化对鱼类洄游的潜在影响,确保分析的全面性和可靠性。此外,参考某工程特点和过鱼要求,建立孔缝组合式仿生态鱼道三维紊流数学模型,分析底孔、底宽和边坡等鱼道结构变化对水流条件的作用,从而优化鱼道设计。该数学模型通过精细化的参数调整,能够模拟不同鱼道结构下的水流速度分布和湍流特性,为鱼类通过鱼道提供更自然的水流环境。通过上述参数化设置,模型能够准确再现水利工程影响下的复杂水流环境,为后续鱼类洄游行为的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

1.2 模拟结果分析

基于数值模拟的结果,深入分析了水利工程对鱼类洄游在时间、空间和成功率等多方面的具体影响。研究表明,水库运行导致河流水文条件改变,显著影响鱼类洄游及其性腺发育。例如,在不同水位条件下,下游断面流速的变化直接影响了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的洄游适宜度,进而改变其洄游时间和路径选择。不同流速条件下,草鱼的游泳能力和方向感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其洄游的成功率和到达产卵地的时间。此外,鱼道进口的位置和朝向也对诱鱼效果产生显著影响,垂直于河道水流方向的鱼道进口诱鱼效果明显优于顺河道水流方向的进口,这是因为垂直进口的流场分布更符合鱼类的自然游动习性。同时,鱼类感应流速的测试结果进一步表明,绝对感应流速和相对感应流速与体长呈显著相关关系,这可能影响鱼类在复杂水流环境中的洄游成功率。体长较大的鱼类可能对流速变化更为敏感,因此在设计鱼道时需要考虑不同鱼类尺寸对流速的适应范围。综合来看,水利工程对鱼类洄游的影响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水文条件变化、鱼道设计参数以及鱼类自身的游泳特性等。这些因素相互关联,需要综合考虑以制定有效的生态补偿措施,保障鱼类的正常洄游和繁殖。

2 基于影响的生态补偿设计

2.1 生态补偿措施探讨

从生态学、工程学等多学科角度出发,探讨切实可行的生态补偿措施,如设计专门的鱼类通道、优化水利工程调度方式、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等。为解决水利工程建设对鱼类洄游造成的影响,需从多学科视角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措施。首先,设计专门的鱼类通道是缓解鱼类迁徙受阻的有效手段之一。例如,可通过建设鱼梯或鱼道等设施,帮助鱼类绕过水库和堤坝,从而恢复其正常的洄游路径。鱼梯和鱼道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鱼类的生态习性和行为特点,确保其结构和功能能够满足不同鱼类的洄游需求。其次,优化水利工程调度方式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合理调整水库放水策略,模拟自然河流的水流情况,能够为鱼类提供适宜的洄游环境,并减少对鱼类繁殖和栖息地的干扰。具体而言,可以根据鱼类的洄游周期和习性,调整水库的放水时间和流量,以创造有利于鱼类洄游的水文条件。此外,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同样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这包括开展湿地恢复计划、保护水生植物和野生动物栖息地等措施,以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物种多样性。湿地恢复可以通过重建植被、改善水质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来实现,为鱼类提供良好的栖息和繁殖环境。同时,加强对水生植物和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可以有效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通过以上多措并举,可有效降低水利工程对鱼类洄游的负面影响。

2.2 成本效益考量

分析生态补偿设计的成本效益,评估不同补偿措施的经济投入与生态收益,确保补偿措施的可行性与经济性。在制定生态补偿设计方案时,必须充分考虑其成本效益,以确保措施的可行性和经济性。一方面,经济投入是评估补偿措施的重要指标之一。例如,建设鱼类通道需要耗费大量资金用于设施设计、施工及后期维护。鱼类通道的设计需要专业的技术和设备,施工过程中也需要考虑到地质、水文等复杂因素,以确保设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此外,优化水利工程调度方式则可能增加运营成本。调整放水策略需要先进的监控和管理系统,以实现对水流情况的精准控制。而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同样需要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生态修复工程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周期和持续的管理和维护,以确保修复效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另一方面,生态收益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通过采取有效的补偿措施,可以显著改善鱼类栖息地质量,促进鱼类种群数量恢复,进而提升流域生态系统的整体健康状况。改善鱼类栖息地质量可以提高鱼类的生存率和繁殖成功率,促进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提升流域生态系统的整体健康状况,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更加优质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服务。因此,在权衡不同补偿措施时,应综合考虑其经济投入与生态收益,优先选择那些成本较低且效果显著的措施,以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目标。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以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对不同补偿措施的成本效益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以指导决策的制定和实施。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3.1 研究成果总结

通过数值模拟分析,本研究系统地揭示了水利工程对流域鱼类洄游的深远影响。具体而言,水利工程的建设通过改变河流的水文条件和水动力特性,显著影响了鱼类洄游的时间、空间分布以及成功率。例如,水库和堤坝的截流作用不仅阻碍了鱼类的迁徙路径,还导致水流速度与方向的变化,使得洄游路线更为复杂和困难,尤其是在需要长途洄游的鱼类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此外,河道改道和调整进一步破坏了湿地生态系统及水生植物与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减少了鱼类赖以生存的食物资源和庇护场所,加剧了鱼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为了应对这些负面影响,本研究提出了多项生态补偿设计措施。其中包括设立鱼类通行设施(如鱼梯、鱼道),以帮助鱼类克服水利工程造成的障碍;优化水利工程调度策略,通过模拟自然水流条件,为鱼类洄游提供更有利的环境;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恢复和重建受损的湿地与河流生态系统。这些措施旨在恢复鱼类洄游通道的连通性,改善其栖息环境,并促进流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这些综合措施,可以有效地缓解水利工程对鱼类洄游的不利影响,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工程效益之间的平衡。

进一步来说,水利工程对鱼类洄游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物理障碍上,还涉及水温和水质的变化。水库的蓄水作用可能导致下游水温降低,影响鱼类的繁殖周期。同时,水质的变化,如溶解氧的减少和营养物质的增加,也对鱼类的生存造成威胁。因此,本研究还探讨了这些环境因素对鱼类洄游的综合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如建设人工湿地和进行水质监测,以进一步保护鱼类资源。

3.2 研究展望

尽管本研究在数值模拟和生态补偿设计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数值模型的构建依赖于有限的参数选择,可能无法全面反映复杂多变的自然条件对鱼类洄游的影响。其次,生态补偿措施的成本效益分析主要基于理论估算,缺乏实际应用中的长期监测数据支持,因此其经济性和可行性仍需进一步验证。

未来的研究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向:一是开发更加精细化的数值模型,结合多源数据(如遥感技术和实地观测)提高模拟精度,以便更准确地预测水利工程对鱼类洄游的影响;二是加强对生态补偿措施实施效果的长期跟踪监测,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以科学评估各项措施的实际效果和可持续性;三是探索跨学科合作模式,将生态学、工程学与社会经济学相结合,为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提供更为科学的决策依据。通过多学科的合作,可以综合考虑生态、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制定更加全面和有效的解决方案。此外,研究还可以进一步分析不同鱼类种群对水利工程的适应能力,探讨如何通过基因研究来提高鱼类的生存能力,从而为流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提供更多元化的策略。

通过以上的扩展,研究不仅丰富了现有的研究成果,还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方向和可能性,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水利工程对鱼类洄游的影响及其生态补偿机制。

参考文献:

[1]李杰.河道水利工程与水环境协同管理研究[J].现代工程科技,2024,3(4):69-72.

[2]王岑;王继保;吴欢;宋基权;孙双科;石小涛.不同位置和朝向的鱼道进口诱鱼效果[J].水产学报,2020,44(4):681-689.

[3]张连博;姚维志;宋一清.黑水河3种鳅科鱼类感应流速的初步研究[J].水生态学杂志,2022,43(2):102-107.

[4]马卫忠;安瑞冬;李敏讷;李嘉.洄游鱼类坝下集群的水动力学特征与行为预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57(3):433-440.

[5]刘洪蕊;刘玉芳;王结良;尹心安.水库运行对汉江流域草鱼洄游影响评价研究[J].水生态学杂志,2021,42(5):69-77.

[6]胡乔一;祝龙.孔缝组合式仿生态鱼道流动特性数值模拟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20,(3):119-123.

[7]贾宝玲.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对周边水环境的影响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20,45(9):180-184.

[8]侯俊;裴佳琦;黄喻威;梁小雨;龚雪滢;丁伟;吴淼.基于鱼类需求的息县枢纽工程闸下河段环境流量研究[J].水资源保护,2020,36(2):8-12.

[9]严鑫;成必新;杨绍荣.鱼类栖息地保护与修复措施研究[J].绿色科技,2020,(18):16-19.

[10]宿鑫;李跃飞;董惠清;蔡晓丹;罗精华.大藤峡水利枢纽建设对珠江鱼类早期资源的影响分析[J].中国渔业经济,2023,41(2):109-116.

[11]郑晗.水电站运行期水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J].区域治理,2020,(22):133-133.

[12]柴方营;鞠永富;于洪贤;于婷.水利工程修复流域水生态系统研究[J].环境保护前沿,2019,9(3):371-379.

[13]郭冰玉;张斌;许心佳;岳士俊.基于仿生学理念的生境修复与景观重塑--以三峡大坝鱼类洄游鱼道设计为例[J].华中建筑,2023,41(8):53-57.

[14]董中来.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7,35(6):66-67.

[15]卢金友;林莉.汉江生态经济带水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J].环境科学研究,2020,33(5):1179-1186.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