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高校教师发展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 下载:98 浏览:487

陈正权1 朱德全2 2018年2期

摘要: 以2000年至2017年间的CSSCI来源期刊和核心期刊中所发表的有关"教师发展"的文献为样本,从研究总体趋势、主题分布、功能取向、研究方法、研究主体与机构分布、文献被引频次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显示我国高校教师发展研究已从迷茫走向理性。未来我国高校教师发展的研究在主题上应建构系统的教师发展理念;在研究平台上强化纵横交错的研究平台建设;在研究功能取向上注重向"扎根中国语境"的本土构建主义转变;在研究方法上力求实现多元方法组合;在研究影响力上应注重学派共同体的打造。

基于有效教学视角的教师品性结构探析 下载:84 浏览:485

王媛媛 周成海 2020年1期

摘要: 教师品性是教师个体所具有的个人素质或特征,包括态度、信念、兴趣和价值观等。从教师品性结构的多视角分析,杜威、罗杰斯、厄舍等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得出不同的结论。基于有效教学视角的分析,介绍了勒布朗提出的有效教学对教师品性的要求,概括了有效教学的五项标准,分析了有效教学视角下教师品性的结构,提出五项标准所需要具备的教师品性要求。

区分性评估: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义务教育学校评估的突破路径 下载:87 浏览:472

张瑞 周芳 2020年1期

摘要: 新时代背景下,学校评估能否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发挥评估的预期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估自身的选取。区分性义务教育评估的突破路径是:在价值选择上,以形成性理念为取向,修正评估的预设化偏差;以情境化理念为取向,调适评估的规范化定式;以差异化理念为取向,制衡评估的利益化冲突;以增值性理念为取向,落实评估的有效化价值。在行动逻辑上,实现评估目标的"应区分",即学校定位的特色化;实现评估条件的"区分",即办学资源的差异化;实现评估内容的"再区分",即课程教学的风格化;实现评估结果的"去区分",即学生教师的个性化。

通识教育改革的动向与争议——基于“武大通识3.0”的个案分析 下载:88 浏览:466

冯惠敏 郭路瑶 2019年1期

摘要: 武汉大学不断尝试以通识教育为核心的本科教育改革,于2018年秋季开始,正式实施"武大通识3.0"。这次改革提出了"人文社科经典导引"和"自然科学经典导引"两门基础通识教育课程的构想。新的通识课程体系代表了武大的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从互不干扰的状态走向了相互统一,促进跨学科人才的培养;"以成‘人’教育统领成‘才’教育"的通识理念背后体现了武汉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功利主义和人文主义之间的矛盾;通识文化、通识课程、通识课堂、通识管理四大系统的提出体现了学校教育与终身教育之间的矛盾。

中小学研学旅行研究进展与反思 下载:96 浏览:483

刘璐1 曾素林1、2 2018年2期

摘要: 研学旅行正处在大有可为的发展机遇期,近年来,中小学研学旅行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内涵、构成要素、影响因素和推进措施等方面。这些研究虽然初步回答了相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缺乏从课程与教学视角出发的相关研究、比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偏少、实证研究方式缺位等。今后中小学研学旅行研究应构建课程研究体系、展开全球研究视野、重视实证研究方法等,从而推动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发展。

中小学生使用手机的实证研究 下载:96 浏览:491

王蔚辉 刘晓巍 2018年1期

摘要: 随着科技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小学生使用数码产品的现象变得非常普遍。为此,对中小学生使用手机的时间与频率、年级与性别差异等方面展开实证调查很有必要。经数据分析发现,中小学生使用手机的时间近似于正态分布,日均值不足1小时;使用目的以游戏的频度最高;在对中小学生使用手机的管理上,学校主要是以禁止或限制为主,而家长主要是时间干预。事实证明,使用手机确实对中小学生的学习产生一些消极影响,其原因既有手机本身技术上的问题,也有教育管理上的责任。

新高考背景下我国西北地区实施分层走班教学的路径探析 下载:112 浏览:518

杨文军 张静 2018年1期

摘要: 随着我国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普通高中的教学形式和学习形式也在不断变化。西北地区更多存在教育教学思想观念落后、走班模式少、没有可供学习的样本、师资条件匮乏、学校软硬件设施不完善等不利条件,因此我国西北地区在推行"分层走班制"上困难重重。而"做好关于‘分层走班制’教学的解释与宣传工作,转变教育教学思想观念;从多方面入手,探索适合西北地区的有效‘分层走班制’模式;优化师资力量;完善软硬件条件,为分层走班提供保障"等,可为分层走班模式提供重要支撑。

新高考下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样态重塑与保障 下载:95 浏览:481

李军靠 丁一鑫 2018年1期

摘要: 新高考背景下,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做出选择、对自我发展树立认知,这就急需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进行补位,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选择权。为此,可以从提升生涯规划教育目标、完善生涯规划教育内容、丰富生涯规划教育途径、改革生涯规划教育评价等四个方面对其进行样态重塑,以建立开放式的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构建丰富的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资源、加强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队伍建设、优化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管理作为保障。

关于习近平教师终身学习论述的研究与思考 下载:68 浏览:457

刘珺珺 2019年11期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充分认识到教育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教育和学习的重要论述,形成了具有指导意义的教育思想理论体系。其中,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终身学习思想,并分别对党员干部、教师、青少年和广大职工提出了新时代终身学习的新要求,尤其重视广大教师的终身学习。因为在终身学习思想推进的进程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终身学习也影响整个教育的发展。然而,在当今社会中,许多教师缺乏终身学习的精神,满足于当下,在自己的岗位上停滞不前。因此,学习习近平关于教师终身学习的论述十分必要。

在线优课建设:后疫情时代成人继续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取胜之道 下载:39 浏览:305

王艳凤 2020年9期

摘要: 新时代新起点,促进成人继续教育内涵式发展已刻不容缓,成人继续教育质量提升成为重要议题。本文从成人继续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和内在需求出发,明确提出在线学习是成人继续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分析了成人继续教育在线教学暴露出的现实问题,指出优质课程("优课")建设是提升成人继续教育在线学习质量的重要抓手,结合疫情期间其他教育应用提出了优质在线课程建设的基本途径:课程设计是基础,资源建设是核心,团队组建是关键,课程评价是保障。

终身学习背景下成人学习自治力的培养 下载:52 浏览:498

尧莉萍 崔铭香 2019年9期

摘要: 自治力由自觉、自主、自控和自评构成,对成人学习活动的开展、学习目标的达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故而培养成人的自治力颇有裨益,不仅可以推动成人的自我导向学习,而且可以助力成人的职业发展、提高成人的生活质量。学习动机缺失、自我认知模糊、意志力薄弱是影响成人学习自治力的重要因素,学习者可以从个人兴趣需要、自我认识和意志力三个角度出发培育成人的学习自治力。

习近平教师终身学习思想及其战略意义 下载:55 浏览:448

杨旭浩 2019年7期

摘要: 终身学习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教师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为了更好地培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加快实现新时代教育现代化,必须充分认识、全面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终身学习思想。本文通过整理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要终身学习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从理论维度、实践维度、发展维度这三个方面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终身学习思想的战略意义。

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课程设置研究 下载:78 浏览:410

朱文辉 2019年7期

摘要: 培养农村小学全科教师是适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本质要求,是农村小规模学校生存的必然选择,也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有效路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提出对中小学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职业特点及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应具备基础性素养、专业性素养和发展性素养三大素养体系。基于教师核心素养体系,构建了与之相适应的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文化通识课程、专业模块课程、自主发展课程三大课程模块。

基于创生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实施研究 下载:58 浏览:416

常海洋 张芳兵 2019年6期

摘要: 创生取向下课程实施的过程即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造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创生取向下的教师教育课程实施注重实践性知识的获得,强调师生之间的主体性交往,重视学习主体的反思性思维。当下教师教育课程面临课程内容封闭且理论性强,教学主体与学习主体相分离,实践课程流于形式等问题。对此,需要践行课程实施的创生理念,形成开放的、生成的实践性课程,把握课堂情境中的实践性知识;认识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主体性关系,建立走向理解与对话的主体性教育;注意行动与反思的有效联结,促进学习者自身知识体系的建构。

多元研究范式并存:我国继续教育研究的理想之道 下载:58 浏览:425

田芬 2020年6期

摘要: 继续教育研究范式是明晰继续教育研究价值取向与历史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继续教育研究范式共有"比较-借鉴""经验-反思""理论-思辨"三种。在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背景下,继续教育领域需要加强实证研究范式和多学科研究范式。为实现继续教育研究范式多元化,继续教育研究者应树立研究范式意识、加强对已有研究范式的反思、发展新的研究范式,并实现范式转换。

从“相安的疏离”到“理性的亲密”——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生导学关系探析 下载:43 浏览:486

欧阳硕 胡劲松 2020年12期

摘要: 基于扎根理论分析教育类硕士研究生对导学关系的认知,构建硕士生导学关系的四维模型,模型显示:当前硕士研究生导学关系普遍表现为"相安的疏离"状态;导学关系最终取向的决定力量来自导师;亲疏不同的导学关系状态对研究生的影响很大,疏离的导学关系更容易对研究生造成消极影响,反之亦然;研究生期待的导学关系状态是基于教育目的的"理性的亲密"。为进一步提升导学关系质量,需要给予亚健康的导学关系更多关注,将学术互动作为优化导学关系的基础,以制度建构保障导学关系的健康发展。

中国院校研究理论、知识与方法的构建 下载:46 浏览:498

朱红 张文杰 2020年12期

摘要: 基于对北京大学2016-2018级新生的调查,从跨学科视角探究教育精英的家庭特征如何影响其能力发展,研究发现:家庭内社会资本突出表现为以理解、鼓励和支持为标志的情感温暖型教养方式是教育精英家庭的共同特征,这种家庭内社会资本是促进教育精英高阶认知能力、非认知能力、自我身份内省与创新能力发展的关键因素,父代的人力资本和文化资本主要通过这种家庭内社会资本传递给子代;家庭外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对子女的能力发展基本无显著正向作用。因此,为促进代际流动,在研究和制定相关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微观层面家庭内社会资本的重要作用。

中国院校研究理论、知识与方法的构建 下载:45 浏览:478

魏署光 2020年12期

摘要: 中国院校研究走向成熟要着力探索院校研究的理论、知识与方法。就理论而言,要通过数据挖掘生成理论;兼顾外部借用与内部理论创造;针对高校管理事务专业化构建理论;提高所创建理论的可检验性。就知识而言,要构建分层次、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结合的知识体系;通过专题研究积累共有范例,构建知识范式。就方法而言,要构建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体系;在理论检验式案例研究基础上更加重视理论构建式案例研究,并最终走向行动研究;综合运用实证主义、诠释主义和批判主义等多元范式;以对决策的影响程度作为判定方法质量的重要标准。

中国院校研究专业人员的培养目标及其实现路径 下载:48 浏览:485

雷洪德 黄敏 2020年11期

摘要: 目前,中国院校研究人员初具规模,但流动性较大,专业化程度不高。走向成熟的中国院校研究迫切需要专业人员,在人才培养上需要树立三个层次的目标。为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健全中国院校研究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做到以课程与教材建设为突破口,推进正规教育的专业化;以关键人员培训为突破口,提高在职培训的有效性;以研究习惯培养为突破口,提高工作实践的研究性。

咨询研究:推动中国院校研究从高校管理边缘走向中心 下载:42 浏览:463

余东升 2020年11期

摘要: 院校研究服务于高校的管理决策。根据组织智能理论,院校研究应从基础层的分析/技术智能向中高层的事务智能和情境智能递进发展。从高校组织变革的视角分析,面对复杂的内部组织特征和急剧变化的外部环境,高校的管理决策日趋复杂。对此,院校研究要充分利用组织智能,为院校决策提供咨询支持,推进院校研究从管理决策的边缘向中心发展。处在急剧变革之中的中国高校应通过开展咨询研究深度参与决策过程。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00852-39622725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