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近二十年来我国中小学校园评估理念的递进与展望 下载:73 浏览:472

朱季康1 陈大伟2 2020年5期

摘要: 从20世纪末以来,我国开始实施"绿色学校""爱生学校"的创建工作,如今"儿童友好校园"评估也已开展,我国中小学校园评估已经从单纯的环保理念、学业成绩评估提升至"以学生为中心"、建设儿童友好环境的多元化评估阶段。本文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学校园评估理念的相关概念和研究情况进行了梳理,对我国中小学校园评估理念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我国学前教育装备的现状与展望——基于30个省份教育装备政策的文本分析 下载:67 浏览:404

马丽1 向蓉2 2020年5期

摘要: 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学前教育装备政策文本的形式与内容分析发现,地方性学前教育装备政策文本的基本特点为内容翔实程度不一、装备配备逐渐科学化、内容高度趋同、普适性装备规范较多。总体来看,主要存在编制时间滞后、装备规范区域失衡、缺乏差异化配备指标和轻视管理与维护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制定完善的教育装备规范、编制差异化的城乡学前教育装备标准、重视幼儿园的环境健康及加强设施设备的检查维护,从而适应学前教育健康协调发展的需要。

中小学教学模式变革:实践与反思 下载:81 浏览:479

王可 2018年11期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教学模式变革大致经历三个阶段:积淀期、发展期与深化期。当前,中小学教学模式变革主要存在教学模式品质不高、教学模式价值错位、教学模式推广僵化、教学模式评价异化等问题。"内在与外在并重,提升教学模式品质;理性与德性并举,回归教学模式本真;主观与客观并进,活化教学模式变革;改造与创造并立,推动教学模式发展"是中小学教学模式变革走出现实困境的可能路径。

近十年我国大学课程研究的现状、热点及趋势——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 下载:87 浏览:502

付玉媛 汪雅霜 2018年10期

摘要: 以24种CSSCI期刊上刊登的与大学课程研究相关的文献为对象,运用Cite Space文献计量分析软件对我国近十年大学课程研究的现状、热点和前沿领域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大学课程研究以思辨研究为主,形成课程改革这一研究热点以及专业学位课程与课程教学两个方面的研究前沿领域。未来,我国大学课题研究需要引入多元研究方法,提升国外课程研究的深度,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强对课程政策的批判思考。

少数民族社区教育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在逻辑与路径 下载:55 浏览:417

王珏1 孔秀丽2 2019年12期

摘要: 少数民族社区教育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有利于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加强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实现民族文化的代际传承,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有利于服务民族地区经济,促进社会的整体进步与繁荣。为了进一步增强少数民族社区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性,应以开拓创新的理念促进民族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以"文化自觉"思维激发社区成员的内生动力,以保障性措施提升民族文化活动管理的科学性,以整合式逻辑促进民族文化资源的共享。

论大学的本质属性——一个永恒不变的属性体系 下载:92 浏览:491

林杰 2018年9期

摘要: 大学的本质属性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由教育属性、学术属性以及文化属性共同构成的、永恒不变的属性体系。大学的教育属性、学术属性以及文化属性等三者之间是三重螺旋的超循环关系,它们彼此之间是互相影响、互依共存的,三者共同构成并决定着大学的本质,使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机构。缺少教育属性、学术属性和文化属性等三者中任何一个的组织机构都不是大学,脱离三个属性中任何一个的大学都将异化为"非大学"。

国内“文化资本”教育学研究述评 下载:59 浏览:419

王思宁 2019年11期

摘要: 通过对2005年以来核心期刊与布迪厄文化资本相关文章的分析发现:国内教育学界关于文化资本的相关研究高度关注处境不利儿童的文化资本缺乏及其引发的城乡文化资本差异,并主要采用量化方法分析家庭文化资本与教育机会获得等教育要素的关系。未来的研究方向有转变文化资本目标对象、引入质性研究方法深入挖掘个体文化资本的创设、文化资本测量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当下中国社会的文化资本理论应用研究等。

我国民族院校办学使命与功能的历史反思 下载:49 浏览:253

王瑜 马小婷 2019年11期

摘要: 民族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历史使命,其功能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迁移不断做出调整:从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为主到培养跨文化人才和民族团结教育人才;从以"民族学"为核心的学科群到强调地域性和本土化学科建设;从坚持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到强调供给平衡的区域性文化服务。为此,在厘清民族院校的历史使命、指出目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同时,有必要在新时代背景下探求民族院校的发展与定位,实现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民族院校办学使命与功能的历史反思 下载:49 浏览:252

王瑜 马小婷 2019年11期

摘要: 民族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历史使命,其功能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迁移不断做出调整:从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为主到培养跨文化人才和民族团结教育人才;从以"民族学"为核心的学科群到强调地域性和本土化学科建设;从坚持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到强调供给平衡的区域性文化服务。为此,在厘清民族院校的历史使命、指出目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同时,有必要在新时代背景下探求民族院校的发展与定位,实现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教育数据挖掘的动力与高校治理改进 下载:98 浏览:487

丁国勇1、2 程晋宽2 2018年8期

摘要: 大数据时代挖掘和利用高校教育数据的价值,有助于高校治理的改进。基于教育数据挖掘,有助于高校领导做出科学决策,有利于提高管理部门的效率,有利于改进高校师生的教学体验和学业表现。高校教育数据挖掘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和发展前景,应充分发挥高校教育数据挖掘的功能,服务大数据战略,确保高校数据挖掘的有效性,规避高校教育数据挖掘的风险,防止数据崇拜。

研究型大学通识课程的现实样态及优化路径——基于三类研究型大学通识课程的比较研究 下载:55 浏览:369

石明慧 康玉宽 田友谊 2019年10期

摘要: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一环,基于对我国本土大学、中外合作大学以及外方大学三类研究型大学开设通识课程的研究发现:我国本土大学主要存在课程目标国际化待提升、课程体系缺乏自主创新等问题,我国中外合作大学主要存在课程内容设置不够均衡、课程管理缺乏系统性等问题。为促进我国研究型大学通识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提高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水平,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全人教育,提高通识课程比重;与时俱进,培养新型国际人才;立足本土,探索优质课程模式;加强设计,注重课程内容均衡;精准管理,完善组织机构体系。

黑龙江省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 下载:86 浏览:483

邵波1 刘惠林2 2018年7期

摘要: 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应用型人才培养是这一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应重点培养交通运输、现代农业、装备制造、现代服务、国际经贸、金融、建筑、文化语言和法治建设等行业的应用型人才。发挥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突出地方高校的办学特色,科学制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学科门类和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适当调整专业设置,重视复合型人才培养,加强产学研合作等,是今后黑龙江高校应关注的问题。

服务学习融入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实践研究 下载:93 浏览:486

黄孔雀1、2 2018年7期

摘要: 强调学生的知识学习与社区的真实需要相结合的服务学习,在美国获得长足的发展。针对目前高校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可借鉴服务学习模式的经验,将服务学习融入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以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实践成效,完善志愿服务的运行和评价体系。我国高校可借鉴服务学习模式,加强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结合,发挥服务学习和实践活动在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反思能力等方面培养的合力。

产教融合中本科高校教师的实践逻辑 下载:57 浏览:368

张丽娜1,2 2019年9期

摘要: 为应对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产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毕业生就业难等问题,加快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要推进产教融合。教师是产教融合中的重要纽带,运用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对产教融合中本科高校教师的实践进行解读具有重要意义。产教融合引发了本科高校教师对自我的身份认同冲突、知识体系重构和教师队伍分化。为适应并融入产教融合场域,本科高校教师必须依托大学场域的分化与分融,利用并转化自身资本,调整并优化原有惯习,培养适应产教融合场域的实践感,开展知识与实践、理论与技能、研究与应用相结合的产教融合实践。

劳动教育应成为家校教育的有机联接 下载:58 浏览:369

周洪宇 范青青 2019年9期

摘要: 劳动是一种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由劳动的经验传承形成的劳动教育,构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将劳动教育作为家校教育的有机联接,有利于在家校教育中实现学生的品德内化、知识转化、习性优化和理念同化。摆正劳动教育在家校教育中的地位,让劳动教育回归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并择选合适的劳动项目,教给学生劳动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我国家庭教育指导需求研究:回顾与反思 下载:36 浏览:465

李海云 魏衍 2019年9期

摘要: 当前,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家庭教育指导的需求也逐渐增加。从家庭教育指导总需求量、文献中各类儿童家长需求研究的文献比重、指导内容需求、指导方式与途径需求和指导师资需求等五个方面进行梳理与分析,发现存在研究缺乏理论支撑、范围偏小且侧重失衡、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沟通不畅、内容需求不合理、方式与途径需求单一与指导师资需求单一等方面不足。因此,加强家庭教育指导网络研究,推进家庭教育指导理论建设,扩大研究范围且平衡研究群体,促进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交流沟通,推动指导内容科学与高效,构建多样化的指导方式与途径,推进指导师资专业化,应是家庭教育指导需求研究与实践的未来走向。

论学前儿童品格形成的自然路径 下载:49 浏览:467

何应兰 2019年8期

摘要: 学前阶段是儿童品格自然形成的阶段,也就是儿童品格的"心理肌肉"形成阶段。儿童内在的潜在本能是其品格形成的动力;有吸收力的心理是其品格形成的源泉;精神胚胎是其品格形成的基础;"工作"是其品格形成的具体活动途径。在学前阶段,品格教育的特殊使命就是创设一个对儿童有巨大吸引力的、自由、开放的环境来保护儿童品格的自然形成。

信息化缩小基础教育发展差距的作用及探索 下载:74 浏览:362

张晴 2019年8期

摘要: 信息化可以促进基础教育优质资源的均衡配置,但其作用存在局限。应深入阐释宏观层面信息化缩小基础教育发展差距的价值意义,完善技术治理与国家立场的理论认知;深度聚焦微观层面信息化存在的技术基础形态、社会结构形态以及生命个体形态,探讨相应过程中政府政策的调控作用、学校网络组织的中介作用以及师生个体的能动作用。

底线的坚守与高标的追求——当前道德教育的价值博弈 下载:76 浏览:462

焦龙保 2020年4期

摘要: 近年来,社会上频发一系列僭越底线道德的事件,同时又受到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人们开始质疑追求高标道德的传统。在这样的状况下,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重新得到审视。毫无疑问,道德教育不仅要教育人们守住底线,还要引领人们实现超越、走向崇高。在这两种价值的博弈之中,应实现理想人格与现实目标的统一,确保道德规范与道德信仰的适切,促进价值引领与体验实践的结合,构建个体良善与社会至善的良性社会生态。

国内幼儿教育“小学化”研究的现状、热点与趋势——基于CiteSpace和VOSviewer的综合分析 下载:50 浏览:467

刘晓霞 2019年8期

摘要: 幼儿教育"小学化"是当前教育领域比较受关注的重点,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幼儿教育的生态发展,选取CNKI数据库中786条与主题相关的文献,运用CiteSpace和VOSviewer可视化软件综合分析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研究现状,包括时空分布、作者分布、关键词分布等方面,分析出我国幼儿教育"小学化"研究尚未形成系统化的研究节点,研究热点集中于"小学化"现象研究、幼小衔接策略研究和幼师专业发展研究等三个方面。未来几年,幼儿教育"小学化"研究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结合脑科学研究,促进幼儿教育发展;借鉴国外建设经验,推进幼小衔接;影子教育下重新审视去"小学化"。

在线客服:
客服电话::
联系:400-2568-668
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