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营养支持干预在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及对营养状态的影响研究 下载:28 浏览:361
摘要: 目的:研究脑出血病人肠内营养和相应的护理措施对其营养状况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12月住院治疗的住院病人88例,按随机数表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肠外营养支持及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则采用肠内营养支持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营养状态及预后。结果:观察组病患血清蛋白((ALB)、血清中前白蛋白(PA)、血清中铁蛋白(TEN)和血红蛋白浓度(H)水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死亡率、并发症明显降低,但无显著性(P>0.05)。结论:对脑出血病人进行早肠内营养支持干预,可以提高病人的营养状况,改善病人的预后,减少死亡率和并发症。
程序化护理干预模式在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及对认知水平的影响研究 下载:99 浏览:868
摘要: 通过对脑出血病人实施程序化护理观察其应用效果及对认知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22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78例急性脑出血病人,并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按常规护理,观察组按程序化护理实施。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病人满意度、有效率和病人对疾病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认知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经过两组患者护理后,两组患者的认知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其中观察组患者的认知水平较对照组明显提升更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急性期脑出血病人实施程序化护理干预,其疗效优于常规护理,对认知水平也有较大的提升,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脑出血术后院内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干预措施 下载:78 浏览:488
摘要: 探讨脑出血患者术后院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干预措施。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科脑出血术后住院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其中21例术后出现肺部感染,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导致脑出血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6分、抗生素使用≥3种、年龄≥60岁、使用呼吸机≥2 d、吸入性肺炎是导致脑出血患者术后出现院内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结论肺部感染会增加脑出血患者术后的病死率,临床上应高度重视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措施以减少脑出血患者术后院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血清S100钙结合蛋白B、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对病情的评估及预后的预测价值 下载:82 浏览:471
宋永福1 何升学2 赵金兵2 鲁虎臣2 张岩松2 《神经科学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探讨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血清S100钙结合蛋白B(S100B)、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对病情评估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检测60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及30名正常对照者的血清S100B、NSE水平。于脑出血后3个月采用m RS评分评价患者的预后。结果脑出血组及脑出血轻度、中度、重度亚组患者各时间点间血清S100B及NSE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LSD多重比较显示,脑出血组及脑出血轻度、中度、重度亚组间各时间点血清S100B及NSE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脑出血组轻度、中度、重度亚组及正常对照组间第1 d、第7 d血清S100B(F=350. 425,F=109. 170;均P <0. 05)及NSE水平(F=103. 296,F=63. 300;均P <0. 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90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 347,P=0. 791; F=1. 470,P=0. 233)。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脑出血组及脑出血轻度、中度、重度亚组第1 d、第7 d血清S100B及NSE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第90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LSD多重比较分析显示,脑出血轻度亚组与中度、重度亚组及正常对照组第1 d、第7 d血清S100B及NS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第90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入院第1 d血清S100B及NES水平与颅内血肿量呈正相关(r=0. 818,r=0. 619;均P <0. 01)。与预后不良亚组比较,预后良好亚组第1 d血清S100B及NSE水平显著降低(P=0. 041,P=0. 018),两组间第7 d及第90 d血清S100B(P=0. 101,P=0. 468)及NSE(P=0. 077,P=0. 9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破入脑室亚组患者第1 d及第7 d血清S100B、NSE水平显著明显高于未破入脑室组(均P <0. 05),两组第90 d血清S100B、NSE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血清S100B、NSE水平可以反映脑损伤的严重程度、预测颅内血肿量,对急性期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方面具有一定的评估、预测价值。
个性化护理对改善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患者遵医行为及降低并发症的作用 下载:52 浏览:356
摘要: 探讨个性化护理在改善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患者遵医行为及降低并发症中的作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2月我院100例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试验组51例和对照组4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个性化护理,两组患者均持续护理4周。比较两组患者的遵医行为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的医嘱遵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将个性化护理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可以明显改善其遵医行为,并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脑出血术后院内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干预措施 下载:75 浏览:459
摘要: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术后院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干预措施。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科脑出血术后住院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其中21例术后出现肺部感染,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导致脑出血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6分、抗生素使用≥3种、年龄≥60岁、使用呼吸机≥2 d、吸入性肺炎是导致脑出血患者术后出现院内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结论肺部感染会增加脑出血患者术后的病死率,临床上应高度重视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措施以减少脑出血患者术后院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个性化护理对改善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患者遵医行为及降低并发症的作用 下载:80 浏览:423
摘要: 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在改善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患者遵医行为及降低并发症中的作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2月我院100例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试验组51例和对照组4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个性化护理,两组患者均持续护理4周。比较两组患者的遵医行为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的医嘱遵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将个性化护理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可以明显改善其遵医行为,并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脑出血后早期血肿扩大预测评分的建立及其效果的初步评价 下载:77 浏览:471
摘要: 建立脑出血后早期血肿扩大预测评分并初步评价其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317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脑出血后早期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取其中P<0.05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测评分,以偏回归系数(β值)为权重进行赋分,并简化取整。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预测评分的鉴别能力,应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及校准曲线评价其准确性,应用决策曲线分析法评价其临床实用性,最后将建立的预测评分应用于本组患者进行验证。结果 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抗凝药物史、超早期血肿扩大率≥2.7 mL/h、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非增强CT征象(岛征、黑洞征、混杂征、液平)出现一种或多种为脑出血后早期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其中GCS评分≤8分赋值分值为2.0分,超早期血肿扩大率≥2.7 mL/h赋值分值为2.5分,非增强CT征象(岛征、黑洞征、混杂征、液平)出现一种或多种赋值分值为2.0分,抗凝药物史赋值分值为4.5分,预测评分总分为0~11分。预测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4(95%CI:0.803~0.904,P=0.000),校准度高(χ2=3.323,P=0.344),决策曲线分析的净获益率高,可选阈概率范围大。预测评分应用于本组患者显示高危组(预测评分≥4.5分)预测早期血肿扩大的敏感度为0.77,特异度为0.85,准确度为0.83。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脑出血后早期血肿扩大预测评分可以为临床上精准识别脑出血后早期血肿扩大高危个体、指导临床诊疗及临床试验等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颅内压监测下控制性减压在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重症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下载:76 浏览:475
费振海 阳建国 钟兴明 汪一棋 赵朝辉 蔡勇 张磊 顾华 杨涛 刘卫兰 唐坎凯 陈志冬 《神经科学研究》 2019年9期
摘要: 探讨颅内压监测下控制性减压在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重症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自2015年1月至2018年7月入住湖州师范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的106例重症脑出血患者, 依据患者家属意愿将患者分为对照组(51例)和治疗组(55例)。对照组采取传统的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治疗组在颅内压监测下采取控制性减压联合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 同时术后进行颅内压监测管理。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术中骨瓣回纳率, 术后再出血、头皮渗液、颅内感染、脑梗死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术后再次手术率及伤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结果研究过程中中途退出5例(对照组2例、治疗组3例), 最后纳入统计分析例数为101例(对照组49例、治疗组52例)。治疗组患者术中骨瓣回纳率(69.2%)较对照组(24.5%)明显提高, 术后再出血、头皮渗液、颅内感染及脑梗死等并发症发生率(11.5%、7.7%、3.8%、13.5%)较对照组(30.6%、22.4%、16.3%、34.7%)均明显降低, 术后再次手术率(3.8%)较对照组(16.3%)明显降低, 预后良好率(76.9%)较对照组(55.1%)明显提高, 死亡率(7.7%)较对照组(22.4%)明显降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重症脑出血患者, 颅内压监测下控制性减压联合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骨瓣回纳率, 减少二期颅骨修补率, 减少术后再出血、脑梗死等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再次手术率, 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及预后。
调节性T细胞在脑出血后继发性损伤中的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 下载:78 浏览:478
朱慧敏 于继 徐王念 王丽娟 车峰远 《神经科学研究》 2019年9期
摘要: 脑出血是一种严重的急性脑血管疾病,而继发性损伤是脑出血后重要的损伤机制之一。目前研究证实调节性T细胞(Tregs)在脑出血后可以通过调节小胶质细胞亚型、抑制炎症反应等机制发挥其保护作用。笔者现围绕Tregs细胞在脑出血后继发性损伤中的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脑出血治疗中新的研究方向及治疗靶点的探索提供参考。
延续性护理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下载:85 浏览:423
摘要: 探讨延续性护理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8月我院收治的89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延续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疾病认识、饮食管理、症状管理、自我监测等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血压状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生活能力、再出血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采用延续性护理可帮助患者养成健康行为,平稳控制血压,提升生活能力,降低再出血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脐血源神经干细胞在SDF-1/CXCR4趋化下对脑出血大鼠神经损伤恢复的作用 下载:78 浏览:478
摘要: 探讨移植的脐血源神经干细胞(UCBNSCs)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CXC趋化因子受体4(CXCR4)作用下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修复的影响。方法 (1)体外迁移实验中,将UCBNSCs置入Transwell小室的上室,在下室中分别加入0、30、60和120 ng/mL浓度的SDF-1。(2)体内实验中,将60只脑出血模型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UCBNSCs移植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造模后2 d分别向2组大鼠颅内移植UCBNSCs悬液10 μL和等量的磷酸盐缓冲液(PBS),同时腹腔注射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分别于移植后1 d、1周、2周对2组大鼠进行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移植后2周处死全部大鼠,进行SDF-1、BrdU、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双肾上腺皮质激素(DCX)免疫荧光染色;同时采用转移酶介导的三磷酸脱氧鸟苷-生物素刻痕末端标记(TUNEL)检测试剂盒检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1)体外实验中,UCBNSCs中能够检测到CXCR4的表达;60 ng/mL SDF-1对UCBNSCs迁移作用最大,与其他浓度SDF-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体外实验中,移植2周后,UCBNSCs组大鼠室管膜下区BrdU标记的细胞数量增多,BrdU/DCX、BrdU/GFAP细胞数量明显比对照组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CBNSCs移植组脑损伤区神经营养因子VEGF阳性细胞数[(88.30±7.21)个/视野]明显高于对照组[(53.20±4.45)个/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4.144,P=0.000);UCBNSCs移植组脑损伤区凋亡细胞的数量[(34.30±2.44)个/视野]明显低于对照组[(47.70±1.98)个/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66,P=0.001)。移植后2周时UCBNSCs组mNSS评分[(6.40±0.163)分]明显低于对照组[(7.50±0.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14,P=0.002)。结论 SDF-1/CXCR4可以趋化移植的UCBNSCs到达脑出血损伤区,促进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神经发生、VEGF的分泌和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综合心理干预的运用效果分析 下载:89 浏览:996
摘要: 目的:分析针对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护理过程中实施综合心理干预有效性。方法:应用随机数字表法抽取本院于2020年12月-2021年12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0例设定为实验人员,设为2组(40例/组),称为研究组(综合心理干预)和参照组(常规护理),对比干预前后GAD-7测评值,PHQ-9评定结果,自我管理能力结果,干预前后PSQI,SF-36得分结果,满意情况结果。结果:①GAD-7测评值,PHQ-9评定结果对比,干预前,所有患者评分结果无差异,P值>0.05;干预后,两组结果均有下降趋势,研究组下降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研究组用药管理,饮食管理,运动管理,情绪管理测评值均优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性显著(P<0.05);③干预前,两组PSQI,SF-36得分结果无差异(p>0.05);干预后,研究组两项得分均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研究组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参照组,组间对比(P<0.05)。结论:针对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护理过程给予综合心理干预,可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自我管理能力,生活质量得到提升,拉近医患关系,满意率较高,值得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
强化心理护理对创伤性脑出血患者康复效果的作用分析 下载:118 浏览:1294
摘要: 目的:探讨创伤性脑出血患者中应用强化心理护理的临床价值。方法:以本院100例创伤性脑出血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双盲法分配,探讨组采用强化心理护理,参比组应用常规护理,对比两组负性心理评分、ADL评分。结果:探讨组负性心理评分对比参比组较低,ADL评分更高,有意义(P<0.05)。结论:强化心理护理可促进创伤性脑出血患者改善不良心理,使患者提高康复效果。
影像组学模型对高血压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预测作用研究 下载:84 浏览:483
杨俊 侯自明 王浩 刘东远 康慧斌 侯哲 王森 张洪兵 《神经科学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构建一个预测高血压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影像组学模型并探讨其预测价值。方法 对北京潞河医院神经外科自2010年2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发病6 h内的21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于入院后0.5 h内行头颅CT检查,于入院后24 h内行头颅CT复查,依据血肿体积差异判断有无血肿扩大。在首次CT资料上勾画感兴趣区域,应用Matlab软件从中提取431个影像学特征,通过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LASSO)回归模型筛选出预测效果最强的影像学特征,进一步用所选特征和支持向量机分类器(SVM)构建预测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预测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 头颅CT复查发现血肿扩大发生率为18.9%(40/212)。通过LASSO回归模型筛选出18个影像学特征[图像灰度基本特征4个(标准差、峰度、能量、方差),图像形状和体积特征1个(表面和体积比),纹理类特征7个(长行程低灰度优势、惯性、90°相关性、短行程优势、全角相关性、长行程优势、逆差距),小波特征6个(自相关3、相关信息测度23、长行程高灰度优势4、短行程高灰度优势4、短行程低灰度优势7、总变异3)],并结合SVM构建了预测模型。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8,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5%、83.5%。结论 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有助于对高血压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进行预测。
延续性护理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下载:68 浏览:489
摘要: 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8月我院收治的89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延续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疾病认识、饮食管理、症状管理、自我监测等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血压状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生活能力、再出血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采用延续性护理可帮助患者养成健康行为,平稳控制血压,提升生活能力,降低再出血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小骨瓣开窗微创血肿清除术对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和预后的影响 下载:59 浏览:433
摘要: 目的观察小骨瓣开窗微创血肿清除术对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手术方式分为锥颅血肿引流术组和小骨瓣开窗微创血肿清除组。观察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和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的差异。结果小骨瓣开窗微创血肿清除组治疗有效率为98. 08%,明显高于锥颅血肿引流术组;小骨瓣开窗微创血肿清除组术后住院时间较锥颅血肿引流术组短;治疗后,小骨瓣开窗微创血肿清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锥颅血肿引流术组;小骨瓣开窗微创血肿清除组日常生活能力得分高于锥颅血肿引流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小骨瓣开窗微创血肿清除术对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可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
血小板数在不同程度脑外伤出血患者的应用价值 下载:56 浏览:433
摘要: 目的分析血小板数对不同严重程度脑出血患者治疗中的临床预后价值。方法随访分析132例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因脑外伤出血后的情况,绘制ROC曲线评估血小板数在脑出血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中的参考价值。结果在低剂量阿司匹林治疗亚组中,重度组脑出血患者血小板数为(126. 00±15. 00)×10~9/μL,显著低于中度组患者(170. 10±15. 30)×10~9/μL、轻度组患者(204. 00±12. 70)×10~9/μL(P <0. 05),中度组显著低于轻度组(P <0. 05);在高剂量阿司匹林治疗亚组中重度组脑出血患者血小板数为(133. 90±13. 00)×10~9/μL,显著低于中度组患者(178. 10±13. 30)×10~9/μL、轻度组患者(213. 00±11. 30)×10~9/μL(P <0. 05),中度组显著低于轻度组(P <0. 05)。预后差的患者血小板数为(134. 30±14. 30)×10~9/μL,(130. 10±11. 60)×10~9/μL明显低于预后较好的患者(175. 70±30. 60)×10~9/μL。血小板数低与患者脑出血严重程度、预后有相关性(r=0. 77,P <0. 01; r=0. 71,P <0. 05)。ROC曲线显示血小板最佳cutoff值为170. 50×10~9/μL。结论血小板数对脑外伤患者入院后的预后有一定指导意义。
内镜及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比较 下载:86 浏览:478
周勤伟1 刘民2 奚少东2 徐斌权2 陈俊杰2 董吉荣1 董军3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8期
摘要: 比较内镜手术及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无锡市锡山人民医院及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自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69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分为内镜手术组(32例)和显微手术组(37例)。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血肿清除率、再出血及预后情况。结果内镜手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止血时间均明显少于显微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手术组、显微手术组患者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分别为(8.63±1.24)分、(8.67±1.3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内镜手术组GCS评分升高至(12.79±1.20)分,与显微手术组[(11.23±1.29)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手术组脑水肿体积为(11.83±4.08)mL,显微手术组脑水肿体积为(18.76±7.9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60,P=0.000)。统计分析结果提示,内镜手术组血肿清除情况优于显微手术组,预后优于显微手术组。结论本研究结果初步显示内镜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疗效优于显微手术。
mNGF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对神经功能、Tau蛋白和神经相关因子水平影响分析 下载:32 浏览:438
摘要: 目的分析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对神经功能、Tau蛋白、神经相关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mNGF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以及相关因子的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42例(93. 33%),对照组为32例(71. 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治疗后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神经肽Y(NPY)、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髓鞘碱性蛋白(MBP)水平较治疗前下降,Tau蛋白、髓过氧化物酶(MPO)、脂质过氧化物(LPO)较治疗前上升,且观察组治疗后患者IGF-1水平高于对照组,Tau蛋白、MPO、LPO、S100β、MBP、NPY、NSE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 59~9. 16,P <0. 05)。治疗前,两组患者美国国立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质量(ADL-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10. 51±2. 25)分较治疗前下降,ADL-Barthel指数评分(78. 06±8. 18)分较治疗前上升,且观察组治疗后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14. 82±3. 48)分,ADL-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63. 02±6. 8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9. 43,P <0. 05)。结论 mNGF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能够降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血清Tau蛋白、神经相关因子表达水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