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大单元主题教学的问题及其应对
厉林瑞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厉林瑞,. 探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大单元主题教学的问题及其应对[J]. 国际教育论坛,20206. DOI:.
摘要: 在我国现代教育体系改革过程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阵地,需要对其教学模式与方法进行创新。近些年来,在大单元主题教学模式的兴起的情况下,该教学模式以其整体性、连贯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与问题。因此,本文将深入探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大单元主题教学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 小学;道德与法治;大单元主题教学;应对措施
DOI:
基金资助:

大单元主题教学,是以一个大的主题或问题为中心,将相关知识、技能和价值观进行有机整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体验和成长。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大单元主题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德规范、法律原则与社会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因此,需要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充分发挥其优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大单元主题教学的优势分析

(一)增强教学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大单元主题教学可以相关知识、技能和价值观进行有机整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能够打破传统教学中知识点分散、缺乏联系的弊端,使教学内容更加整体、连贯。大单元主题教学通过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将相关的道德规范、法律原则和社会现象等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清晰地把握知识的内在逻辑和联系,提高学习的系统性和效率。同时,通过大单元主题教学通过主题的选择和设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正能量元素融入其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大单元主题教学中,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社会现象为切入点,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大单元主题教学强调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多种活动形式来组织教学,从而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还能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提升素养。

(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在大单元主题教学中,学生需要围绕主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对不同的观点和信息进行甄别和判断,可以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不盲从他人,且大单元主题教学以实际问题为导向,要求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1]。

(四)推动课程改革和创新的深入发展

大单元主题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理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教学理念的更新,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大单元主题教学注重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将相关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进行有机整合,使得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能够得到不断的丰富和更新,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和认知特点。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大单元主题教学的存在问题分析

(一)主题选择与整合难度较大

因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广泛,涉及道德规范、法律原则、社会现象等多个方面,所以在选择主题时难以做到全面覆盖,且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存在差异,如何选择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满足教学要求的主题,成为教师面临的重要难题。大单元主题教学要求将相关知识、技能和价值观进行有机整合,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因为教材内容分散、知识点之间缺乏明显联系,教师在整合内容时感到力不从心,从而增加了教师的备课负担,还会导致教学内容的混乱和重复。

(二)教学资源与手段匮乏

由于地区和学校之间的差异,部分学校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教学资源来支持大单元主题教学,比如缺乏相关的图书、视频、案例等教学材料,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创设生动、真实的教学情境。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通常采用讲授法、灌输法等单一的教学手段来传授知识,但是在大单元主题教学中,常规教学手段显然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因为缺乏多样的教学手段,比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2]。

(三)学生参与度不高

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在面对大单元主题教学时感到困惑和迷茫,可能无法理解主题的核心意义,也无法将相关知识、技能和价值观进行有机整合,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无法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同时,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有所不同,而大单元主题教学以一个固定的主题或问题为中心,容易导致部分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从而无法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四)教师角色转变困难

大单元主题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转变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可能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难以适应大单元主题教学对教师角色的新要求,依然仍然倾向于采用讲授法、灌输法等传统的教学方法来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大单元主题教学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设计、组织和管理能力,但是由于部分教师缺乏相关的培训和实践经验,在实施大单元主题教学时可能感到力不从心,比如教师无法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也无法及时处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五)评价体系不完善

因为大单元主题教学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培养,因此评价标准比较模糊和难以量化,导致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可能存在主观性和随意性,无法准确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和进步。此外,在传统的评价体系中,通常采用纸笔测试等单一的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然而在大单元主题教学中,该评价方式显然无法满足需求,缺乏多样的评价方式,从而无法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大单元主题教学问题的有效应对措施

(一)优化主题选择设计,加强内容整合

在优化主题选择设计时,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与要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所以在选择主题时,应围绕相关目标进行,确保主题既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能激发其学习兴趣。主题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入手,从而不仅能增加学生的亲切感和认同感,还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产生共鸣。在确定了主题之后,需要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包括主题的核心概念、相关知识点以及之间的联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主题内容,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加强内容整合还需要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辅资料、网络资源、实地考察等,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生动的学习材料,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接触到更多的信息和观点[3]。

例如,在“感受家乡文化 关心家乡发展”单元教学中,需要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文化特色、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掌握一些基本的调查和研究方法,并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关心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在教学内容整合时,教师可以介绍家乡的文化遗产、民俗风情、传统手工艺等,阐述家乡的历史发展脉络、重要事件和人物,并引导学生分析家乡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与学生共同探讨家乡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可能的发展方向。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博物馆、名胜古迹、文化街区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家乡的文化氛围;还可以让学生采访家乡的老人、艺人、企业家等,了解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看法和家乡发展的建议,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家乡的发展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最后进行汇报交流,分享彼此的成果和收获。通过该主题的教学设计,不仅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文化和历史,还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丰富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手段

为了丰富教学资源,教师需要拓宽资源渠道,从多个方面入手,比如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与主题相关的视频、图片、案例等素材;可以与社区、环保组织等机构合作,引入真实的社会资源,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搜集资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筛选能力。在教学手段中,教师需要打破传统讲授法的束缚,创新教学手段与方法,比如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知识的魅力;通过项目式学习法,让学生围绕一个具体的项目展开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还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情感和立场,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让生活多一些绿色”单元教学中,该单元旨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本单元将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环保的重要性,学习节能减排的方法,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在教学资源准备方面,教师搜集关于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的视频素材,让学生直观感受环保的紧迫性。教学开始时,教师播放一段关于环境污染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考,结合视频内容,介绍环保的基本概念、重要性以及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然后引导学生分享自己身边的环保现象或问题,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家庭生活的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家庭成员,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节能减排;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个节能减排的主题,比如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垃圾分类等,进行深入研究并准备汇报,最后各组展示研究成果,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和补充。通过对教学资源的扩充,以及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使得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绿色生活的内涵,帮助学生在未来生活中加以实践,对于学生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4]。

(三)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提升学生参与度

良好的课堂氛围,则需要有序的环境,为此教师需要与学生共同制定明确的课堂规则,比如发言举手、尊重他人意见、保持课堂安静等,确保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需要严格执行规定,做到公平公正,让学生感受到规则的权威性和必要性。互动是提升课堂氛围和学生参与度的重要手段,所以教师需要采用多种互动方式,包括小组讨论、辩论赛、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想、分享观点,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勇于质疑,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探究精神。同时,师生关系是影响课堂氛围和学生参与度的重要因素,优秀的师生关系能够为学生营造温馨、和谐、支持性的学习环境,因此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差异,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尊重时,学生会更愿意与教师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从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例如,在“我们是班级的主人”单元教学中,教师开始时教师播放一段关于班级日常生活的短片,展示班级中同学们一起学习、玩耍、解决问题的场景,然后提出问题:“你觉得我们的班级像什么?你在班级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以此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和作用;在互动过程中,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设计一份班级公约,公约内容应包括学习、纪律、卫生、活动等方面的规定,小组内成员要充分讨论,形成共识,并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教师设定几个与班级管理相关的情境,比如班级会议、同学间发生争执、班级卫生打扫等,邀请学生上台进行角色扮演游戏,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角色在班级管理中的责任和作用。同时,教师可以组织一次真实的班级会议,让学生围绕班级公约的执行情况、班级活动的安排等问题进行讨论和决策,会议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尊重他人的观点,学会协商和妥协。通过该主题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掌握班级管理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班级归属感和责任感[5]。

(四)积极转变教师角色,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教师需要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同时教师需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通过设计问题情境、提供学习资源、引导思路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共同探索知识、解决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等方式,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需要不断加强道德与法治课的专业知识学习,掌握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通过参加培训、研讨会、阅读专业书籍等方式,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注重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包括课堂管理、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能力,通过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参加教学技能比赛、开展教学反思等方式,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技艺;同时,教师需要积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关注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此外,教师需要注重进行教学反思,对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总结,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的问题,找出存在的不足和改进的方向,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

教师应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包括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志愿服务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五)完善评价体系,提升评价科学性

构建多元化评价维度是提升评价科学性的关键,除了考试成绩外,还需要将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实践能力等纳入评价体系,通过多维度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设计包含知识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实践能力等多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时可以采用观察记录、作品分析、口头报告等多种评价方式收集评价信息。引入多元化评价主体是提高评价客观性和公正性的有效途径,除了教师评价外,还应鼓励学生自评、互评以及家长、社区等外部评价主体参与评价,为此需要建立学生自评、互评机制,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和相互学习,并邀请家长、社区等外部评价主体参与评价过程,提供多元化的视角和反馈。同时,需要加强对评价方式的创新,教师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点,采用情境模拟、案例分析、项目评价等新型评价方式,更好地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情感体验,比如设计情境模拟活动,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展示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应用能力,或组织案例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分析道德与法治问题。

例如,在“骄人祖先 灿烂文化”单元教学中,教师预先布置预习作业,要求学生搜集关于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资料,并准备在课堂上分享;在课堂中,教师结合教材讲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成就,重点介绍“骄人祖先 灿烂文化”单元的相关内容;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活动,每组选择一个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准备小组汇报,各小组轮流上台汇报探究成果,展示学习成果和创意表达;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以及家长、社区等外部评价主体的方式进行评价;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学生自评关注自我反思和成长点,互评关注同伴之间的学习和借鉴,外部评价主体提供多元化的视角和反馈。通过全面的评价,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于调整与优化后续教学设计,提升大单元主题教学质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基于大单元的主题教学具有良好效果,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相关知识,所以教师需要结合单元内容,设计科学的主题,并优化教学内容与活动,使得学生能够深度参与到学习中,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翠萍. 基于大单元教学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J]. 好日子,2022(29):154-156.

[2]高琪.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探索[J]. 电脑爱好者(普及版)(电子刊),2022(4):3339-3340.

[3]殷凤. 小学道德与法治单元大概念教学实践研究——以“我与自然”教育主题单元为例[J]. 中小学德育,2022(9):60-64.

[4]陈桂萍. 学科大概念:改变小学法治教育专册教学中的知识化倾向[J]. 基础教育课程,2022(24):22-28.

[5]郭凡. 基于单元整体设计要求探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品质[J]. 课堂内外·初中教研,2022(6):14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