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基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小学生面临着更加复杂的成长环境,单纯的心理教育或德育已难以满足学生全面成长的需求。“五育融合”强调德、智、体、美、劳五育的有机融合,能打破传统教育中各育之间的界限,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心理与德育教育之间的关系。在“五育融合”理念下,心理与德育的融合并非将两者简单叠加,而是要在教育实践中实现深度融合,在增强小学生心理韧性的基础上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
一、“五育融合”理念的提出
传统教育模式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没有关注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需求,没有关注教育融合的重要价值。所以,“五育融合”理念的提出是对新时代教育发展的积极回应,强调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有机融合在一起,改变以往单一开展教育的现状,旨在培养具有高尚品德、扎实知识、健康体魄、审美素养和劳动精神的学生,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1]。“五育融合”理念的提出为教育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要求教育者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认识到各育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落实课程改革等措施实现“五育融合”,从而给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五育融合”理念下小学心理与德育融合的价值
(一)有助于丰富小学教育内涵
“五育融合”理念下小学心理与德育的融合有助于丰富小学教育内涵,有利于推动小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心理与德育融合可以拓展教育的深度,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实践。通过融合心理教育,教师能更好地了解小学生的心理需求、情绪状态和认知发展水平,通过心理咨询等方式了解存在的困惑,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帮助。这样不仅能给小学生提供学习方法上的指导,也能借助心理技巧推动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增强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自信心。其次,德育与心理融合可以拓宽教育的广度,促使学生获得更深入的学习体验[2]。德育一直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单纯开展道德规范的灌输教育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而通过与心理教育融合利于学生理解德育内涵。最后,心理与德育融合可以增强教育的可持续性。因为心理与德育融合既能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也能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二者都是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素质,所以心理与德育融合可以让小学教育更具可持续性。
(二)推动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
“五育融合”理念下小学心理与德育的融合有益于推动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首先,心理与德育融合促使教师不断拓展知识领域。为了实现心理与德育的有效融合,教师急需要学习心理学知识,在正确分析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也需要学习德育教育方法,在掌握多种德育方法的基础上培养正确的道德规范。其次,心理与德育融合不能简单地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创新传统课程教育方法,逐渐提升教学水平。例如,运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小学生思考心理问题与道德行为之间的关系,通过角色扮演等方法强化学生对心理与德育内容的掌握程度。最后,心理与德育融合促进教师自我反思,加强教师之间的专业交流。教师在融合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多种问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不断进行教学交流,最终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
(三)引导小学生塑造健全人格
“五育融合”理念下小学心理与德育的融合,能引导小学生塑造健全人格,给未来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素质基础。一方面,心理教育为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提供内在基础。通过开展心理教育,小学教师能帮助小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情绪、性格和兴趣爱好,掌握自我调节的能力,更好地适应校园与社会生活[3]。另一方面,德育则为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提供外在规范。德育教育可以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了解培养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重要价值,促使学生践行良好的道德行为。所以说,心理与德育的融合能推动小学生在心理品质与道德行为两个方面的发展,以此塑造健全人格。
三、“五育融合”理念下小学心理与德育融合的策略
(一)开发心理与德育融合的校本课程
在“五育融合”理念指导下,要想实现小学心理与德育融合则应该开发心理与德育融合的校本课程,做法如下:第一步,确定心理与德育融合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具体需要从培养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高尚道德观念与良好行为习惯等方面出发制定详细的培养目标,从而增强小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第二步,成立由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德育教师、学科教师、学校管理人员等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鼓励团队成员从专业发展角度出发进行讨论,尤其是在深入分析“五育融合”理念的基础上设定合理的课程开发任务[4]。第三步,整合各项资源,优化设计课程内容。需要整合心理与德育相关内容,围绕小学生全面发展需求设置自我认知、情绪管理、人际交往、责任担当、诚实守信等主题单元,对学生开展详细的单元教学指导。每个主题单元需要包括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涵盖心理学知识、德育故事、案例分析等多种内容,在保证各个单元主题相互衔接的基础上逐步深入讲解。第四步,开发丰富的教学资源,围绕小学生认知特点编写教材、教案、学习手册等教学材料,通过整理相关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教学资源等方式丰富校本课程内容,增强课程教育的直观性与趣味性。例如,从传统文化、历史故事、现实生活中挖掘丰富的德育素材,从心理与德育融合角度出发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在帮助学生调整心理认知状态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德育引导,从而给学生全面发展注入更多的教育支持。
(二)营造心理与德育融合的校园文化
在“五育融合”理念下,小学应该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出发,营造心理与德育融合的校园文化。首先,精心设计校园景观,在校园内种植花草树木,让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感受到自然之美,这样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利用校园墙壁等空间进行心理与德育主题的装饰,通过张贴关于良好心理认知品格与道德品质的宣传海报,营造十分浓厚的心理与德育融合教育的氛围。其次,确立学校的校训、校歌、校徽等,培养学生的校园文化认同感。在制定校训等内容时应该融入积极向上的心理和德育元素,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参与校园文化的传承,感受更优秀的道德品质[5]。例如,开展“寻找诚善勇毅好少年”校园活动,选拔在诚实守信、善良友爱、勇敢面对困难、坚毅不拔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选拔通过之后进行全校表彰,激励全校学生向这些学生学习,利于打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最后,制定完善的学生管理制度,尤其需要明确学生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让更多小学生在遵守校园纪律的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小学应该建立心理与德育工作制度,要明确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应该承担的工作职责,通过融合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认知。例如,教师在学期初制定详细的德育工作计划,侧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礼仪文明与品德修养等方面的教育指导,运用多种方式开展融合教育,从而对学生的品德修养与心理健康发展进行全面的评价。
(三)开展心理与德育融合的主题活动
1.“自信与责任”主题活动
通过开展“自信与责任”主题活动,旨在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在树立责任意识的基础上明白自身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的角色。首先,设计“发现我的闪光点”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点,增强学生参与课程学习、校园生活与社会交往的自信心,有利于提升小学生的幸福感,逐渐增强他们的心理韧性。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每一名学生都说出自身的一个优点,小组之内的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某同学在班级生活中比较内向,通过开展本次心理认知活动,其他同学认为他有耐心且绘画能力比较好,同学的肯定让其意识到自身的价值,自信心也在逐渐增强。其次,开展“责任在我心”主题演讲比赛,让学生深入思考责任的含义,通过比赛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教师需要在班级内部进行初赛,指导学生围绕“责任”主题撰写演讲稿并进行演讲,民主投票选择优秀选手参加学校的决赛。最后,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开展“自信与责任同行”社会实践活动。将自信与责任的培养融入社会实践中,教师可以在心理与德育融合的过程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锻炼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6]。针对小学生的认知情况,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承担任务,在强化责任意识的基础上培养小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教师需要在活动结束后进行总结,引导小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身在社会发展中的责任,强调团队合作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感恩与宽容”主题活动
因为感恩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宽容则有助于减少人际冲突,二者既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认知,也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所以教师可以开展“感恩与宽容”主题活动,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第一步,开展“感恩日记”活动,通过让小学生记录感恩日记能更好地关注生活中的美好,提升个人的积极情绪。如张同学在日记中记录妈妈在自己生病期间的各种照顾行为,表示十分感恩妈妈的付出,更加珍惜妈妈的爱。第二步,开展宽容小故事分享会,让学生从中学习宽容的品质,通过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教师需要让学生收集宽容的小故事,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在班级内进行分享,分享结束后谈谈自身感悟。如王同学在分享“六尺巷”的故事,向班级同学分享清朝宰相张英宽容邻居的事情,也表示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理解他人。第三步,召开感恩与宽容主题班会,集中讨论感恩与宽容的话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增强小学生的情感认知体验。教师可以设计感恩与宽容主题班会环节,通过诗歌朗诵、小品表演、讨论交流等活动让小学生感受优秀品质的力量,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四)落实个体心理辅导结合德育引导
针对小学生呈现出的全面发展需求,小学应该在“五育融合”理念指导下落实个体心理辅导结合德育引导,给学生健康成长注入更多的教育支持。首先,在进行个体心理辅导前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估,需要通过心理问卷了解学生的情绪稳定性、自信心水平等心理特征,观察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在诚实守信等方面的表现。同时,教师应该与家长进行沟通,侧重交流学生在家中的行为习惯,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和德育发展状况。其次,需要在心理辅导中进行德育渗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认知与道德品质标准。教师应该围绕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引导学生从德育角度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打开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新视角。如当学生因为与其他学生发生摩擦之后产生焦躁情感,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友善沟通、宽容理解来化解矛盾,这样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品德。再次,在德育教育活动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反应。例如在对小学生开展关爱他人教育时需要观察学生的整体参与度,立足学生的情绪变化进行有效指导,尤其需要针对那些情绪比较低落的学生进行及时沟通,在了解困扰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支持。最后,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与德育发展。教师一方面需要向家长传递心理与德育融合的教育理念,如教授家长一些亲子沟通技巧,鼓励家长与学生共同讨论道德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五)建立心理与德育融合的评价体系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生不仅需要运用良好的道德品质规范自身行为,更需要以健康的心理认知状态应对学习中遇到的各项挑战。要实现心理与德育的有效融合,单单依靠传统评价方式是不够的,需要建立一套全新的评价体系,侧重将心理与德育的各个方面纳入其中,这样能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评价体系应涵盖学生心理与德育的各个方面,从认知、情感、行为等角度出发制定评价原则,综合考虑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等。其次,需要从心理健康与德育两个方面出发制定评价指标。其中,心理健康评价指标以情绪管理、人际关系、自我认知与心理韧性为主,侧重评价学生是否能正确表达自身情绪,是否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面对挫折的应对能力等。德育评价指标以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与公民意识为主,分析小学生对道德规范与优秀价值观的认知,分析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存在遵守纪律、诚实守信、关爱他人等行为表现。再次,在推进心理与德育融合过程中应该灵活运用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与档案袋等多种评价方法,在记录学生心理与德育行为的基础上记录学生的成长历程,给评价工作提供全面的信息支持。最后,教师需要根据评价结果了解学生的心理与德育需求,针对学生存在的薄弱环节开展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且开展有效的德育教育活动。
结论:在“五育融合”理念下,小学心理与德育的融合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教育实践,不仅有助于小学生的个人成长,也对社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通过落实开发心理与德育融合的校本课程、营造心理与德育融合的校园文化、开展心理与德育融合的主题活动、落实个体心理辅导结合德育引导以及建立心理与德育融合的评价体系等策略,能在资源整合基础上搭建更加坚实的成长平台。这样能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同时树立正确的道德认知,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生活。
参考文献:
[1]金晶.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思政工作有机结合[J].当代广西,2024(10):15.
[2]陈晓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融合策略[J].华夏教师,2022(36):32-33.
[3]寇敏.浅谈积极心理学与小学德育融合的分析和对策[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2(02):52-54.
[4]林波.心育与德育的整合——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德育教学的有效路径[J].华夏教师,2021(35):21-22.
[5]陈海生.美育德育融合对教书育人目标实现之价值认知——评《德性心理美育心理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1(10):130.
[6]陈燕萍.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路径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08):184-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