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正处于发展和成长的关键时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但尚未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面对“双减”政策,教师应始终遵从以生为本的原则,真正将语文课堂交给学生,精心设计和调整课堂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在正确引导下顺利消化和掌握知识,实现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的同步提高。
一、“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
(一)有利于转变教学理念
在过去,语文教学质量始终难以提升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学理念的影响。当教师秉承陈旧的教学理念后,课堂教学将会沿用陈旧的教学方法,只关注教学内容的讲解,无法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更无法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会更新课堂教学理念,也会主动学习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真正打造出更适合学生学习、满足学生需求的高校语文课堂。
(二)有利于促进个性发展
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部分教师认为只要课堂教学中完成教学任务即可,不够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成长,而这违背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更无法满足“双减”政策提出的减负要求。当教师能根据“双减”政策的内容改革语文课堂后,不仅可改变语文学科在学生心目中的固有印象,还能提供更多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成长的路径,使其充分展现自己的优势和作用,真正成为语文课堂中的主人翁。
(三)有利于优化师生关系
良好师生关系的打造,不仅能直观展现出教学改革模式的效果,还能打造出更加高效的语文课堂。面对“双减”政策,教师会适当放低自己的姿态,主动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全面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知识基础等方面的情况,再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逐渐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让整个语文课堂都充满欢声笑语。当学生都全身心参与到教学活动后,教师就可发挥自己的辅助教学作用和引导作用,在恰当时机给予帮助和引导,使其多角度探究和分析语文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认知。
二、“双减”政策下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方法
(一)布置课前预习任务
小学生尚不具备较强的理解能力,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难以顺利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但如果学生提前进行预习,那么就能大致了解课文内容,能在课堂中有针对性地听讲,实现学习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因此,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应认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运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开展课前预习活动,让学生提前了解教学内容,并在接下来的课堂中有针对性地学习。
例如,在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时,该篇课文所创作的年代与学生生活的年代有所不同,因而在阅读课文时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无法与作者产生相同的感悟和体会。基于此,教师可在分析学生学习情况和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为学生布置恰当的预习任务:(1)通读课文内容,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2)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每个段落的主要内容;(3)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和生词,并注上相应的音标,同时还要进行组词。此外,教师还可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微课视频、学习资料等,让学生能有针对性地阅读课文内容,全面探究和分析,顺利消化和掌握语文知识,为课堂学习做好充足准备。
(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语文教师应当始终将“双减”政策作为课堂教学的导向,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课堂教学内容,构建出更加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1]。
例如,在教学《四季之美》时,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代入感,使其能全身心融入到课文内容中,教师就可从课文内容出发搜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如图片、视频等。在课堂中,教师可先提出简单的问题:“同学们,你们对四季有怎样的了解?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是怎样的存在?各自有怎样的特点?”这些问题能够让学生联系日常生活进行思考,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让课堂氛围逐渐变得活跃。之后,教师可展示自己整理的四季资料,构建出更加真实的四季情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全方位感受和体会四季之美。在完成情感的铺垫后,教师就可与学生一起阅读课文内容,从作者的角度入手深入探究四季之美,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
(三)构建师生互动氛围
在语文课堂中经常会出现教师不停讲解,学生被动聆听的情况[2]。这种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不仅忽视了学生主体,还严重影响到学生学习兴趣的激活,无法让学生产生充足的学习动力,影响到其日后的学习与成长。为了改变这一情况,最大程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适当放低自己的姿态,逐渐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在课堂中加入多样化的互动活动,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氛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
例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时,教师就可运用多种方式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快速产生学习的兴趣。在导入环节中,教师可与学生一起观看与威尼斯相关的纪录片,如《威尼斯》《沙海之上:敦煌和威尼斯》,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快速产生学习兴趣,想要参与到课文内容的阅读中。在完成视频的观看后,教师可利用问题进行互动:“同学们,视频介绍的地方是哪里?具有怎样的特点?”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也可趁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观点,逐渐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在讲解完课文内容后,教师可继续利用互动活动引导学生,鼓励学生扮演“导游”的角色,既可从自己的角度来介绍威尼斯,也可从作者的角度介绍威尼斯等。在一个学生充当导游时,教师和其他学生可充当游客的角色,提出各种问题,由导游进行解答。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不仅能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还能更加信任、喜欢自己的教师,主动参与到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中。
(四)开展趣味游戏活动
小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望与好奇心,也非常喜欢各种各样的游戏[3]。为了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喜好、身心发展特点等,在课堂中加入各种游戏元素,在潜移默化中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给其多元化的学习体验。为了发挥游戏教学法的作用,教师必须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既要准确把握兴趣爱好,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形式,还要明确游戏教学法的作用,避免出现过多应用游戏而分散学生注意力的情况。
例如,在教学《山居秋暝》时,教师就可将古诗词的教学与趣味游戏融合起来。五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古诗词,在学习古诗词时也会产生独特的理解和认知。在课堂中,教师可开展“飞花令”的游戏,并讲解游戏规则:每一个小组需要分享一首与季节相关的古诗词,不能重复。如果无法回答那么可选择放弃本轮机会;在规定时间内,能说出最多古诗词的小组既可活动,也能获得相应的奖励。这样的活动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当学生顺利完成以上游戏后,教师就可适当提高游戏的难度,提出新的规则:各小组按照顺序说一句含有“秋”的诗句,同样也不能重复。这样的游戏活动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让学生趁机掌握更多与秋、四季相关的古诗词,了解古人眼中的“秋”,深入探究古诗词的内涵。
(五)加入小组合作模式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师除了要重视知识的讲解外,还要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4]。因此,教师可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遵从组间相同、组内存异的原则,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让学生借助团队的力量美丽语文知识,构建出更加系统和完善的知识体系,实现能力和素养的提高。
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教师就可将小组合作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逐步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学习能力。在正式教学前,教师需布置课前预习任务,要求学生提前搜集和整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并在小组内介绍自己对每个人物的了解、认知和看法。在课堂中,教师需布置小组合作任务:(1)在组内共享自己搜集到的资料,阐述自己对故事、人物的看法;(2)与小组成员共同阅读课文内容,将其改编成生动有趣的舞台剧;(3)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角色,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将故事重新演绎出来。以上任务具有较强的趣味性,不仅可促使学生深入解读和分析教材内容,还能有效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学习能力。在各小组都完成合作任务后,教师需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让每个小组都展示舞台剧的成果。在一个小组进行表演时,其他小组的学生需要认真观看,发现其中的优势和不足,做好相应的记录。在所有小组都完成表演后,教师需与学生一起评选出最佳小组,提供适当奖励,并引导各小组的学生分享获胜的经验、方法等。此外,教师还应指出其他小组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
(六)课外延伸阅读活动
在语文学科中,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还能让学生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还能使其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构建出系统、完善的知识体系[5]。因此,为了实现语文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高,教师应围绕着教材内容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将课文中的情感、主题、文体等作为拓展的标准,让学生在课内外阅读衔接的过程中提高阅读素养和阅读能力。
例如,在教学《景阳冈》时,教师就可趁机加入《水浒传》的课外阅读活动。在五年级,教师应尝试培养学生的整本书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书籍的过程中深入探究古代小说的结构,产生整本书阅读的兴趣。在正式教学前,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制定整本书的阅读计划,确定每天的阅读数量,并要求学生进行每日反思,检查阅读进度。在完成前期的铺垫后,教师就可正式开启整本书阅读活动,要求学生每天按照计划进行阅读,并在微信群中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和体会。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后,教师可在课堂中开展分享交流活动,要求学生介绍阅读计划的完成情况,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和体会,谈谈自己对《水浒传》的了解和认知。在参与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都会得到明显提高,也能在参与交流活动的过程中发展口语交际能力,逐渐养成阅读的习惯。
(七)优化课后作业设计
面对“双减”政策,教师不仅要尽快调整课堂教学模式,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还要调整作业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消化和掌握语文知识。教师需尽快更新作业的设计理念,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作业,增强课后作业的教育性、趣味性和实践性,改变作业在心中的固有印象[6]。
例如,在完成《四季之美》的教学后,教师需在作业设计中落实“双减”政策,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走进大自然,准确把握当前季节的特点,并详细记录下自己的收获。教师无需限制记录的方式,既可采用手机、相机拍摄的方式,也可采用绘画的方式等。每个学生都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业形式,将当前的季节特点充分展现出来。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有所不同,尚未积累充足的实践经验,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当学生选择摄影的记录方式时,可能会发现自己所拍摄的照片无法真正展现出秋季的美丽。此时,学生就需认真思考,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在此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探究秋天的景色,也能产生更多的感悟和体会。教师也可布置一些有趣的收集作业,要求学生搜集一些与秋季相关的古诗词、文言文、课外阅读文章等。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了顺利落实“双减”政策,显著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必须要积极学习和了解全新的教学方法,准确把握当前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具体来说,教师可布置恰当的预习任务,加入小组合作、教学情境、语文游戏等多种教学手段,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应调整作业的内容和形式,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守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提质增效[J].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2023(09):68-70.
[2]徐乐加.“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创新实践[J].江西教育,2023(31):52-53.
[3]柴红婷.“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读写融合的实施[J].小学生(中旬刊),2023(08):85-87.
[4]董雪娟.“双减”政策下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对策探析[J].学苑教育,2023(22):4-6.
[5]于四伟.“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J].甘肃教育,2023(15):116-119.
[6]谢雅芳.“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提质增效的有效实践[J].当代家庭教育,2023(15):18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