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理念的兴起,为教育改革指明新的发展方向,该理念着重于培育学生全面发展所需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幼儿教育阶段,核心素养的培养更应注重启蒙与引导,而非单一技能的训练。鉴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音乐教育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理想载体,通过实施生活化的音乐教育,有助于深化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有效提升其音乐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设计并开展与幼儿生活紧密相连、符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的音乐教育活动,对于优化幼儿教育质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样的教育模式不仅能让幼儿在园内获得丰富的音乐体验,还能激发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主动探索音乐的热情,实现自我成长与提升。
一、生活化教学理念在幼儿音乐教育中融入的意义
生活现象与音乐教育的结合,能够显著增强幼儿对音乐的兴趣,音乐作为一种深具魅力的艺术形式,对孩子们而言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当教师将音乐教育与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的场景紧密相连,降低了音乐学习的抽象性,还使孩子们能更直观地感受到音乐的韵律美。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孩子们能自然而然地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并在实践中提升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寓教于乐的方式,为孩子们今后深入探索音乐世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生活化的音乐教育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音乐不仅是音符与旋律的简单组合,更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与情感的传递,通过引导孩子们从生活中发现音乐、感受音乐,能帮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音乐内在价值,丰富精神世界。这种教育方式提升了孩子们的音乐素养,激发了他们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望,这一过程中,音乐成为孩子们表达情感、抒发心声的途径,更为他们的全面成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生活化的音乐教育不仅让孩子们在音乐领域取得了进步,更在无形中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二、生活化教学理念融入幼儿音乐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部分教师在开展音乐教育活动时,未能有效地架起课堂与生活的桥梁,以孩子们在幼儿园的音乐课为例,他们或许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有节奏地摇动沙锤等方式,展现出对音乐节奏的初步掌握。这种技能往往仅停留在课堂之内,一旦脱离教学环境,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听到音乐时,常表现为被动的接受者,缺乏主动的互动与反应,凸显出孩子们没有将所学的音乐技能自然融入生活体验中。幼儿阶段,孩子们的思维能力与迁移能力相对有限,难以自觉地将课堂所学应用于生活实践,导致生活资源在音乐启蒙教育中的潜力远未得到充分发挥。
一些教师在设计音乐教育活动时,虽然表面上贴近生活,但实质上却与孩子们的真实生活体验相去甚远,过度依赖现成教材与教学模板,这些材料虽在设计时融入了生活元素以吸引孩子的兴趣,但受限于编写者的预设和篇幅,很难与每个孩子独特的生活经历完美契合。要真正实现音乐教育的生活化,教师需深入孩子日常生活,发掘利用与孩子息息相关的音乐学习资源,但部分教师在这方面做得不够,未能捕捉到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的音乐需求与兴趣点,使音乐教育与孩子们的真实生活之间存在一定隔阂。
三、生活化教学理念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融入路径
(一)挖掘生活化内容,感受自然性音乐
从幼儿视角来看,音乐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自然界的每一种声响,无论是轻柔的风声、树叶的沙沙低语,还是小鸟的悦耳鸣叫,都是他们纯真耳朵里的美妙旋律。幼儿对于熟悉且生动的事物总是充满好奇与探索的欲望,教师在设计实施音乐教学活动时,应紧密结合幼儿日常生活体验,寻找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深入挖掘生活中丰富的音乐教学资源。
为让幼儿能更直接地领略音乐的韵味,户外教学活动成为极佳选择,在教师的带领下,孩子们可置身于广阔的自然之中,聆听并尝试模仿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当孩子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并模仿风吹动树叶的“沙沙”声、小溪潺潺的“哗啦”声时,教师可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加入适当的背景音乐,为孩子们营造既富有游戏性又充满学习氛围的环境,在这样的情境下,孩子们能在快乐中体验音乐,更能依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创作出别具一格的音乐节奏。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启发孩子们利用身边的日常物品,如废弃的矿泉水瓶、家用的盆碗、随手可得的木棍等,自己动手制作简单的乐器。富有创意的实践活动,能有效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更能帮助他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提升对声音的敏感度和辨别能力。孩子们可尝试用装满沙子或豆子的矿泉水瓶摇出沙锤的声音,或者用木棍敲击盆碗发出清脆的乐音,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孩子们甚至可为特定音乐段落进行即兴伴奏,结合游戏与学习的教学方式,会极大提高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与热爱。
教师还可巧妙将音乐教育融入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早晨迎接孩子们入园时,播放一曲活泼欢快的《早上好》,为孩子们开启一天的好心情;午休时间,可选择播放柔和宁静的《摇篮曲》,帮助孩子们平稳情绪,安然入睡。进餐时段,教师可通过播放一些轻柔舒缓的音乐,提升孩子们的审美情趣与音乐鉴赏能力,作为一种温柔的提醒,引导孩子们有序进入下一个生活环节,培养他们的自律意识与良好生活习惯。
(二)合理配置生活化音乐教育安排
3至6岁的幼儿阶段,孩子们的认知能力与生活经验相对有限,使学生难以深入理解音乐教育的所有核心要素,进行音乐教育时必须注重策略,巧妙运用节奏、旋律及歌词等直观且有趣的教学手段。但更为关键的是,教学活动应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让音乐与生活实现无缝对接。
以《柳树姑娘》音乐活动为例,这首歌曲采用3拍子,通过拟人手法生动描绘了柳树姑娘从冬季苏醒的景象,传递出其优雅与愉悦,教学之前,教师可与孩子们分享自己从睡梦中醒来的体验,引导幼儿设身处地地感受柳树姑娘的“苏醒”情感,为歌曲教学增添更为丰富的情感层次。由于幼儿往往难以通过抽象的曲调和歌词准确表达情感,实地观察和亲身体验尤为重要。可以组织孩子们走出教室,亲眼观察柳树,亲身感受其随风摇曳的柔美,亲眼看到柳枝轻触水面荡起的涟漪,帮助孩子们直观了解柳树,为《柳树姑娘》的教学活动奠定坚实的情感基础。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引领孩子们发现并欣赏生活中的音乐之美,进而深化他们对音乐的领悟,应设计出富有策略性的教学方法,让孩子们能以音乐为媒介去真切地体验和学习,以音乐的逻辑真正理解音乐。
(三)音乐活动区角生活化内容的选择
生活教育理念深刻揭示了生活与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指出生活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源泉和归宿,遵循《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核心理念,幼儿教育必须紧密围绕幼儿的实际生活展开,确保所有教学活动都与幼儿的生活实践紧密相连。因此,教师在构思和设计教学活动时,应深入了解幼儿的生活背景和兴趣点,从中汲取灵感,确定教学内容。
在这一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教师在规划和实施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时,力求突破传统教材的框架,积极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发掘音乐教育的教学资源,例如,饺子这一家常美食,因其经常出现在节日庆典或家庭聚会的餐桌上,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孩子们对饺子有着直观而深刻的情感体验,许多孩子甚至还有亲手包饺子的经历。鉴于此,教师选择了以《包饺子》为主题的乐曲,作为音乐教育活动的重心,在聆听这首乐曲时,孩子们能够在音乐的感染下,自然而然地回想起包饺子、煮饺子的温馨场景,并通过身体的自然律动来模拟这一过程。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加深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更能让他们在音乐的韵律中重新领略生活的美好和秩序。选择贴近幼儿生活实际的教育内容,不仅能够缩小幼儿与音乐之间的心理距离,更能帮助他们在音乐的陶冶下,更加细腻地感知和领会生活中的点滴细节,“源于生活,归于生活”的教育理念,为音乐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内涵,也为孩子们的成长之路铺设了坚实的基石。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生活化教育策略应用于幼儿园音乐教育,既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又能让他们在快乐的音乐氛围中感受艺术的韵律与生命力,显著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音乐理解力以及整体艺术素养。相较于抽象的书本知识,生活化教育通过具体、生动的艺术形式,更直观地触动幼儿的感官,激发他们的艺术感知力,让艺术教育回归生活,使教育内容更加通俗易懂,有助于幼儿的全方位成长和健康发展。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幼儿能够自然而然地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欣赏音乐之美,更积极地投入音乐学习,体验音乐带来的纯粹乐趣,逐步培养出独特的审美视角和艺术气质。
参考文献:
[1]陈俊婷.在实践中探索幼儿音乐教育的生活化——以“中班音乐活动:洗衣机”为例[J].漫画月刊,2022(29):41-43.
[2]王彩霞.关于幼儿音乐教育生活化的思考[J].家长,2022(18):144-146.
[3]景瑞娜.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实践路径分析[J].学周刊,2021(34):179-180.
[4]韩静.幼儿园音乐生活化的实践探索[J].家庭生活指南,2021,37(09):81-82.
作者简介:张子倩(1996.3),女, 汉族, 江苏苏州, 本科学历,一级教师,从事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