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陈美羡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陈美羡,. 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国际教育论坛,20238. DOI:.
摘要: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思维具象化、表现化、可视化的思维方法,可以直观地展现人类大脑思考过程中的放射性特点。文章主要整理并分析了近年来思维导图于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分析了思维导图的概念及特点,并以此提出了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与应用策略。
关键词: 思维导图;小学英语;教学应用
DOI:
基金资助: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国际交流的增加,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教授英语的过程中,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英语知识成为教师们所关注的问题之一,思维导图作为一种非常有用的教学工具,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应用于小学英语教学。

一、思维导图的概念及特点

(一)思维导图的概念

思维导图又名心智导图,最早由英国心理学家托尼·布赞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提出,是一种表达发射性、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是一种简单却高效的实用性思维工具[1]。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法,不同于传统的课堂笔记形式,思维导图注重于图文并茂的结合,将各级主题或各类相关的特征以及特点用相互隶属的层级图形直观地表达出来。通过各类生动形象的“图”,将学习过程中的知识具象而出,并在思考的过程中,使人类大脑思维放射性可视化,将知识的主题关键词与图形、颜色、符号等建立科学的联系,形成一定的记忆链接。

(二)思维导图的特点

思维导图的应用特点在于,充分运用左右大脑的不同技能,利用其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帮助人类增加思维逻辑、培养思维习惯、构建思维模型、提高思考的能力与价值,提升学习效率,达到科学与艺术、逻辑思维、想象力的平衡发展,从而开发人类大脑的潜能。思维导图的基本特性决定了其多样化的特点,如思维由一到万的发散性,主题与主题之间的串联性,单一主题丰富内容的联想性,以及逻辑条理的科学性,最重要的是思维导图受二维平面的限制,但其仍然具有其不可取代的整体性、合理性。思维导图达到了时间、空间的结合,在图形、颜色、文字、线条等微观构成要素上,实现了宏观层面的高度统一,具有一定的全局整体性。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课堂的主体大都为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导地位,使得英语教学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缺乏、英语教学进度缓慢、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因此,在“育人为本”的前提要求下,英语教学注重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力,构建学生英语学习的科学体系。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模式,思维导图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实现学习观念的改变,从被动变为主动,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现知识的新大陆,提高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和认知能力,以及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可构建科学的学习体系,在制作其思维导图时,通过关键词的图像、颜色等因素的刺激,在一定程度上显著提升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以及更深层次的记忆能力。此外,思维导图具有区分概念层次、组织相互关系、确立因果关系的特点,可以直观现实知识的框架与结构,加深学生对于知识更层次和整体的理解。
三、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在英语教学中,字母构成单词、单词组成语句、语句形成文章,在制作思维导图时,充分利用英语层次渐进的原理,通过联系联想和发散性的思维模式,就某一个关键性单词或语句,制定其特定的思维导图,从而把握文章的主体,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2]。

(一)针对单词和词汇表

 在小学英语单词教学中,教师可使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整理和记忆英语单词和词汇表,学生可根据不同的主题或词汇类别创建一个中心节点,并将相关的单词和词汇链接到该节点上,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单词之间的关系,提高他们的词汇记忆和表达能力。例如,在进行闽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3 Numbers”教学时,教师首先应在思维导图的中心节点上写下主题“Numbers”,并在周围的节点上写下数字1-10,用颜色区分不同的数字。其次,将与每个数字相关的词汇链接到相应的数字节点下,如与数字2相关的词汇可以包括“two”,“second”等,并让学生在课堂上跟随教师一起创建思维导图,或将思维导图作为课后作业。例如,在进行闽教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6 Weather”教学时,教师应在思维导图的中心节点上写下主题“Weather”,并在周围的节点上写下与天气相关的单词,如“rainy”、“sunny”、“windy”等。其次,将与每个天气词汇相关的其他词汇链接到相应的节点下,如与“rainy”相关的词汇可以包括“umbrella”、“cloudy”等,并使用图片或符号来表示不同的天气状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此外,教师需引导学生将学到的单词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天气选择合适的衣物,并用思维导图记录衣物和天气的相关性。最后,鼓励学生创造自己的思维导图,可在家庭环境或户外观察并记录不同的天气现象,并用相应的单词添加到思维导图中,以此强化教学效果。

(二)语法规则和句子结构

针对小学英语中的语法规则和句子结构,教师可引导创建一个思维导图中心节点表示语法规则或句子结构,然后将相关的例子和细节链接到该节点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法知识。例如,在进行闽教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1 Days of the week”教学时,在进行小学英语“Days of my week”单元教学时,首先需在思维导图的中心节点上写下主题“Days of My Week”,在周围的节点上写下每个星期几的单词,如“Monday”、“Tuesday”等,并将与星期相关的语法规则和句子结构链接到相应的节点下。其次,在每个星期几相关的节点下,解释相应的语法规则,如在“Monday”节点下写下“+ verb”或其他相应的语法规则,并引导学生理解每个语法规则的含义和用法。可以使用例句、图表或其他可视化工具帮助学生理解。再次,在每个星期几相关的节点下,建立句子模型,如在“Tuesday”节点下,写下“On Tuesday, I do something”,让学生理解不同句子结构的使用方式。此外,还需在每个星期几的节点下,展开更多的子节点,用来写下与该天相关的活动或事件。例如,在“Tuesday”节点下,展开子节点写下“play soccer”、“visit my grandparents”等,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想象力,添加更多的描述性词汇或短语到相应的子节点中。最后,教师需充分利用思维导图中的句子模型和展开的子节点,进行口头或书面的句子练习,让学生用所学的语法规则和句子结构,构建有意义的句子。通过使用思维导图来教授语法规则和句子结构,学生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深对语法规则的理解和应用,并通过展开子节点,自由创造英语句子,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针对文章结构和写作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思维导图可以用来教授文章结构和写作技巧,学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分支节点来组织和排列文章的不同部分,如引言、主体和结论,并使用节点中的关键词和短语来帮助组织思路和展示逻辑关系,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例如,在进行闽教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8 My friends”教学时,首先应在思维导图的中心节点上写下主题“My Friends”,在周围的节点上写下不同的朋友的名称,如“Tom”、“Sarah”等,并将与每个朋友相关的文章结构和写作结构链接到相应的节点下。其次,在与每个朋友相关的节点下,解释相应的文章结构,如在“Tom”节点下,可以写下“Introduction - Description - Conclusion”或其他相应的文章结构,并引导学生理解每个文章结构部分的含义和顺序。此外,在与每个朋友相关的节点下,建立一个写作模型。例如,在“Sarah”节点下,写下“Sarah is my best friend. She is tall and has long curly hair. We enjoy playing sports together. In conclusion, I am grateful to have Sarah as my friend.”,以这种方式引导学生为每个朋友建立一个写作模型,让学生理解不同写作结构和句子的使用方式。最后,在每个朋友的节点下,还需展开更多的子节点,用来写下与该朋友相关的细节描述。通过使用思维导图来教授文章结构和写作结构,学生可以更清晰地组织和展示他们的想法,加深对文章结构和写作流程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展开子节点和添加细节描述,可以帮助学生丰富文章内容,提高他们的写作表达能力和创造力[3]。

结语

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帮助小学生提高英语学习能力、培养发散性思维、构建科学成熟的英语学习体系,进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充分拓展小学生的英语视野范围,展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及其性格特点,提高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发散性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尤为重要,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小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克服了许多小学生对英语的畏惧,提高了小学生的自信心,这对于小学生日后的学习道路、人生未来都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周菊芬.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实践研究[J].苏州大学,2015.

[2]刘青青.有关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综述[J].2015(07):66-68.

[3]田娜.王林.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2011(04):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