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STEM教育理念的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实践
刘焕丽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刘焕丽,. 融合STEM教育理念的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实践[J]. 国际教育论坛,202310. DOI:.
摘要: 文章探讨了融合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理念于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实践中的可行性及策略。通过分析STEM与小学语文的结合点,包括跨学科整合、实践能力培养及创新思维激发,文章提出了具体的实践策略,包括课程设计策略以融合多学科知识,教学方法革新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索,以及资源整合利用以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这些策略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他们在语文学习中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STEM教育;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
DOI:
基金资助: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培养未来社会所需人才的需求。STEM教育以其跨学科、实践性和创新性的特点,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需要通过跨学科的教学实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将STEM教育理念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教育价值。

一、STEM教育理念与小学语文教学的结合点

(一)跨学科整合

STEM教育理念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教育视角,其中跨学科整合成为两者结合的关键桥梁。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远不止于文字符号的掌握与运用,它更像是一扇窗,透过这扇窗,学生可以窥见丰富多彩的文化、深邃悠远的历史以及日新月异的科学世界。STEM教育的融入,为这扇窗添上了更加多彩的玻璃。在科学探索方面,小学语文教学不再局限于文本的描述,而是鼓励学生像小小科学家一样,去探究文字背后的自然现象与规律。比如,在学习描绘山川湖海的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地理知识,通过地图、卫星图像等现代科技手段,直观感受不同地域的自然风貌,理解地理环境对文学创作的深远影响[1]。技术应用的引入,则让语文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如多媒体课件、在线资源库等,自主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探索。同时,他们还可以尝试用电子笔记、思维导图等工具整理学习心得,提升信息整合与表达能力。工程思维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同样不可或缺。通过组织项目式学习,如编写剧本、设计舞台剧布景等,学生需要像工程师一样,进行需求分析、方案设计、材料选择、实施调整等一系列活动。这些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还让他们学会了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寻找最优解决方案。数学逻辑的融入,则为语文教学增添了严谨与理性的色彩。在解析古诗词中的意象、结构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数学中的对称、比例等概念,来感受诗词的韵律美与结构美。通过数据分析、图表制作等手段,学生还可以更直观地了解文学作品的传播范围、影响力度等,提升对文学现象的认知能力。

(二)实践能力培养

STEM教育对于实践能力的高度重视,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与拓展空间。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小学语文教学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与实践操作,旨在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巧妙地设计实践活动,使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比如,在教授与传统节日相关的课文时,不仅讲解节日的由来、习俗和象征意义,更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进行实地考察或采访调查。他们可以走进社区,观察人们如何庆祝节日,采访老人了解节日背后的历史故事;也可以亲自动手,制作节日装饰品如灯笼、剪纸、对联等,或是尝试烹饪传统食品如粽子、月饼等[2]。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亲身参与到了节日文化的传承中,更通过动手操作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使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也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比如,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平台搜集资料、整理信息,制作电子小报或PPT来展示学习成果;或者鼓励学生录制朗诵视频、音频,通过声音的表达来诠释文本的情感与内涵。这些实践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还提升了他们的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创新思维激发

STEM教育对创新思维的推崇,为小学语文教学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灵感,推动教育者们重新审视并优化传统的教学方式,旨在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已成为教育领域不可忽视的重要目标。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与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学科,语文教学更是肩负起了这一重任。语文教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字词讲解与课文分析,而是积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构建一个自由想象与创造的广阔舞台。创意写作成为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学生被鼓励跳出常规的思维框架,勇于尝试新颖的写作手法与主题,使文字成为他们展现个性、探索世界的独特工具。在创作过程中,学生们不断构思情节、塑造角色、构建世界观,这一过程不仅锤炼了他们的文字表达能力,更极大地促进了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另外,角色扮演活动也为学生提供了激发创新思维的另一扇窗。通过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学生们需要深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情感变化及行为动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演绎[3]。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学生更深入地领悟文本的内涵与意义,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我、发挥创造力的宝贵机会。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们需要不断思考如何更好地诠释角色、如何与同伴协作等问题,这些思考过程正是对他们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锻炼。辩论演讲等活动同样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辩论中,学生们需要针对某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寻找有力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论点,同时还要具备反驳对方观点的能力。这一过程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逻辑推理和口头表达等多种能力,还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与竞争意识。而在演讲中,学生们则通过生动的语言、恰当的肢体语言和丰富的表情来传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这同样是对他们创造力与表现力的有力锻炼。

二、融合STEM教育理念的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实践策略

(一)课程设计策略

在融合STEM教育理念的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实践中,课程设计策略是奠定坚实基础的核心。以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的《观潮》一课为例,可以精心策划一系列跨学科的教学活动,使语文的核心知识与STEM元素紧密交织,共同构建一个充满探索与发现的学习天地。

课程内容规划上,教师深入剖析《观潮》的语言魅力和意境深远,同时挖掘其中丰富的自然科学内涵。通过介绍潮汐现象的科学原理,学生得以理解海水涨落的自然规律,将文学阅读与科学知识无缝对接。此外,鼓励学生运用数学的比例、测量等概念,尝试估算潮水的高度与速度,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精确与美妙。为了深化学习体验,一系列主题明确、情境逼真的学习任务被巧妙设计。例如,“小小气象员”实践活动,让学生化身气象观测者,通过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细致观察并记录潮水在不同时间点的变化,再与课文描述进行对照分析,从而深刻领悟文章的意境之美。而“潮水成因探索小报告”项目,则要求学生主动查阅资料、参与小组讨论,深入探究潮汐现象的成因,并撰写科学小论文,实现了语文写作与科学研究的融合。整个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观察潮水时,学生需运用语文表达能力记录所见所感;分析潮水数据时,则需借助数学计算能力得出准确结论;在探究潮汐成因的过程中,科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更是不可或缺。这样的课程设计,不仅促进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还全面培养了他们的STEM素养和综合素养。最终,《观潮》一课超越了单纯的课文学习范畴,成为了一个集语文、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多领域知识于一体的综合性学习项目。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够拓宽知识边界、增强实践能力、激发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二)教学方法革新

教学方法革新在跨学科融合教学中如同春风化雨,引领着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教师毅然告别了传统填鸭式的单调模式,转而拥抱探究式、合作式与项目式等多元化的教学策略,为学生的学习旅程铺设了一条充满探索与发现的道路。

在《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化身为小小探险家,主动踏入故事的深处,去挖掘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奥秘。探究式学习让学生不再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提出问题,如“每粒豆子为何拥有不同的命运?”、“它们的经历与我们的生活有何联系?”等,通过自主阅读、讨论和资料搜集,学生们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不仅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还自然而然地融入了STEM元素,比如观察植物生长的现象,思考自然界的规律等。合作式学习成为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生们分组协作,共同承担任务,如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他们彼此倾听、相互启发,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中,学生们或许会分组演绎豆子的不同命运,通过团队合作,将文本中的情节生动再现,这样的过程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和团队协作能力,还让他们在共同探索中深化了对文本主题的理解。项目式学习更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平台[4]。教师围绕《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设计了一系列实践活动,如“种子的成长观察”、“豆荚创意手工”等,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亲身体验生命的奇迹,感受知识的力量。通过这些项目,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如何观察、分析和记录数据,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STEM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另外,启发式教学的智慧光芒始终照亮着学生的学习之路。我们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通过教师的巧妙引导和适时点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的教学中,我们可能会引导学生思考“豆子们的选择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挑战?”等问题,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文本,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资源整合利用

在《麻雀》这篇课文的教学实践中,资源整合利用如同一座坚实的桥梁,巧妙地将知识的浩瀚海洋与学生的求知渴望紧密相连,为教学过程注入了勃勃生机与无限创意。

教材作为教学的基石,首先被深入挖掘其内在的文学价值、生态寓意及深厚的情感世界。学生被引导通过字里行间的细腻描绘,感受麻雀虽小却展现出非凡勇气的精神风貌。同时,辅以丰富的教辅资料,如图文并茂的解读和深入浅出的评论文章,为学生搭建了多角度、多层次的学习框架,促进他们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文本。网络资源的广泛运用,更是为教学增添了无限可能。通过互联网搜集的麻雀科普知识、生动直观的生态视频以及多样化的文学作品,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呈现给学生,让他们在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享受中,近距离观察麻雀的生活习性,领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谛。这些资源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实物模型与模拟实验虽非直接针对《麻雀》一课的传统实验手段,但其在教学中的创新应用同样效果显著。通过制作麻雀模型,学生可以细致观察其外形特征,了解身体结构;而模拟麻雀生存环境的活动,则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深刻体会麻雀的生存智慧与勇气,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更是为教学插上了翅膀。在线学习平台如教育APP、网络课程等,为学生提供了灵活便捷的学习途径[5]。学生可以在课后随时复习巩固,参与讨论交流,甚至与全国各地的同龄人共享学习成果,这种跨越时空的学习方式极大地拓展了学习的边界,提升了教学效果。另外,校内外资源的紧密合作与共享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鸟类学家、生态环保专家的进校讲座,为学生带来了专业前沿的知识;而科技馆、自然博物馆等校外实践基地的参观活动,则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的魅力与自然的奥秘,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实践经验。

三、结语

融合STEM教育理念于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实践,不仅拓宽了语文教学的视野,更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通过跨学科整合、实践能力培养与创新思维激发,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融入科学探索、技术运用、工程思维和数学逻辑,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与能力的多元发展。这一实践策略的实施,为小学语文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江琳. 基于STEM教育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路径[J]. 教育科学论坛, 2022, (26): 69-71.

[2]王芸萍. 基于空中课堂实施线上教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J]. 数据, 2022, (09): 191-193.

[3]姜艳艳, 孙宗秀. 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基础课程融合模式研究[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1, 37 (09): 162-166.

[4]徐丽娜. STEM概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J]. 才智, 2020, (18): 9.

[5]颜佳凤. 谈STEM教育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运用[J]. 才智, 2020, (18):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