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正畸联合种植牙修复技术治疗创伤性牙缺失伴牙槽骨缺损的临床效果研究
汪幼梅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汪幼梅,. 口腔正畸联合种植牙修复技术治疗创伤性牙缺失伴牙槽骨缺损的临床效果研究[J]. 医学研究杂志,2024.6. DOI:10.12721/ccn.2024.157202.
摘要: 为了更好地提高创伤性牙缺失伴牙槽骨缺损患者的治疗效果,深入探究对患者采取口腔正畸以及种植牙修复技术的重要意义。方法:从我院诊治的创伤性牙缺损伴牙槽骨缺损患者中选取80例参与实验研究,诊治时间为2021年1月-2023年12月,分为两组,分别采取直接种植牙修复治疗和口腔正畸基础上的种植牙修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咀嚼和咬合功能、并发症发生情况、种植体稳定性情况以及牙槽骨宽度的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咀嚼和咬合功能没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咀嚼接触面积(192.47±8.15)、咬合功能(7.35±0.86),对照组的咀嚼接触面积(179.26±7.52)、咬合功能(6.18±0.62);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40);观察组患者的种植体留存率为100%,对照组为87.5%;初始状态下,两组病患的牙槽骨宽度并无显著区别。治疗完成后,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牙槽骨宽度没有显著差异,治疗后,观察组牙槽骨宽度为5.70±0.17,明显大于对照组的5.53±0.28;观察组满意度为(40/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4/40),经过统计检验,结果P<0.05,有力地证明了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牙槽骨宽度增加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创伤性牙缺失伴牙槽骨缺损的患者,在采取正畸与种植修复的联合治疗后,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咀嚼和咬合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牙槽骨再生,提高种植体留存率,提升美观效果。
关键词: 种植牙修复;口腔正畸;牙槽骨再生;种植体稳定性
DOI:10.12721/ccn.2024.157202
基金资助:

在当代口腔医学领域,创伤性牙缺失伴牙槽骨缺损是口腔外伤及咬合创伤后常见的临床问题,它不仅影响患者的咀嚼功能、发音清晰度,牙齿美观,还可能引发后续一系列的口腔健康问题,包括邻近牙齿移位、咬合关系紊乱、以及面部外形的改变,从而对患者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造成双重影响。特别是牙槽骨缺损,作为牙缺失后常见的并发症,大大增加了修复的难度,限制了传统修复方式如固定桥或可摘局部义齿的应用效果与长期稳定性[1]。随着口腔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口腔正畸与种植牙技术的联合应用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口腔正畸技术能够通过调整牙齿的位置和咬合关系,使牙槽骨改建并再生,为种植牙创造有利的条件;而种植牙则能有效恢复缺失牙的功能与美学效果,同时促进牙槽骨的再生与维持[2]。这种联合治疗策略旨在实现功能与美学的双重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关于口腔正畸联合种植牙修复技术在治疗创伤性牙缺失伴牙槽骨缺损中的具体临床效果,目前的研究尚不充分。因此,开展深入的临床研究,探索该联合疗法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行性,对于指导临床实践、优化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系统地观察和分析采用口腔正畸联合种植牙修复技术治疗创伤性牙缺失伴牙槽骨缺损的临床案例,评估其在改善口腔功能、提升治疗效果等方面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于我院诊疗的创伤性牙缺失伴牙槽骨缺损患者80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中,男26例、女24例,平均年龄(37.25±2.14)岁;观察组中,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龄(37.82±2.64)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统计,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排除标准:1.)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症,血液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传染病,风湿病,甲状腺疾病,精神系统疾病,妊娠期,哺乳期,放疗,夜磨牙,吸烟,饮酒等患者2).种植区拔牙创至少愈合三个月;3)拟种植部位无需骨增量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直接种植牙修复治疗。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口腔检查,包括X光片和CBCT扫描,以评估牙槽骨缺损的程度和确定种植位点。对于牙槽骨缺损较小的情况,采取直接进行种植手术,所有患者均植入同类型钛合金种植体,作为人工牙根[3]。再根据患者种植体稳定情况,进行二期手术暴露种植体,并安装愈合基台。最终制作牙冠,通过颜色、形态匹配周围牙齿,确保美学与功能的和谐统一。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口腔正畸治疗。观察组患者在种植治疗前,进行正畸及修复综合评估,制定个性化矫治计划,采用固定矫治器、隐形矫治器等手段,旨在为种植体创造足够的空间和理想的咬合关系,同时通过正畸使牙槽骨改建,以促进牙槽骨再生,为种植修复提供稳定和美观的基础。正畸治疗与种植治疗的时机需精心安排,先进行正畸治疗调整牙齿排列,再进行种植手术,或者在特定情况下两者交错进行,如利用种植牙做支抗拉动牙齿到达预定位置,确保治疗过程既符合生物学原则也满足美学需求[4]。在正畸和种植治疗过程中,定期复诊,监测牙齿移动情况、骨整合进展、牙槽骨宽度及整体口腔健康状况,必要时进行调整治疗计划。

1.3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患者咀嚼及咬合功能,咀嚼效率测试以及口腔肌肉电图等方法,详细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咀嚼功能改善情况。同时,利用咬合印模或三维扫描技术分析咬合接触模式的改善程度。还要评估患者自我感知的咀嚼舒适度与效率的变化。

2.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明确记录并分类所有出现的并发症,牙龈炎、牙周炎,种植体周围炎,口腔溃疡等,并计算各类型并发症的发生率。记录并发症的处理措施及其效果,评估两组治疗方案对预防和管理并发症的有效性。长期随访患者,监测并发症是否持续存在或有新并发症出现,评估长期安全性。

3.比较两组患者种植体期初稳定性、术后半年种植牙稳定性,通过X光片、CBCT等影像学手段,定期检查种植体周围骨密度变化、骨结合情况及有无透射区,评估种植体稳定性[5]。记录患者的日常口腔卫生习惯、定期复诊情况,分析这些因素对种植体留存的影响。

4.比较两组患者牙槽骨宽度变化。在本次临床研究中,我们详细比较了两组接受不同治疗方案的患者在术前与术后的缺牙区牙槽骨宽度变化情况,以此评估不同治疗方法对创伤性牙缺失伴随牙槽骨缺损的修复效果。

5.比较两组患者对于牙齿美观情况的满意度。根据调查问卷充分了解患者对于种植牙齿的美观程度进行点评,充分评估患者对于牙齿改变的满意程度。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23.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计量资料用(±s)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及X2检验,统计学意义用P<0.05表示。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咀嚼及咬合功能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咀嚼和咬合功能没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咀嚼接触面积(192.47±8.15)、咀嚼咬合功能(7.35±0.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79.26±7.52)、(6.18±0.62),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患者咀嚼及咬合功能

QQ图片20241010135619.png

2.2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发生牙龈炎1例,口腔溃疡1例,对照组发生并发症共计8例,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QQ图片20241010135630.png

2.3比较两组患者种植体初期稳定性

观察组患者的种植体初期稳定性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2.5%,见表3.

表3 比较两组患者种植体初期稳定性

QQ图片20241010135647.png

2.4比较两组患者牙槽骨宽度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牙槽骨宽度没有显著差异,治疗后,观察组牙槽骨宽度为5.70±0.17,明显大于对照组的5.53±0.28,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表4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牙槽骨宽度

QQ图片20241010135703.png

2.5比较两组患者对于牙齿的美观满意度

观察组满意度为(40/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4/40),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5。

表5 比较两组患者对于牙齿的美观满意度

QQ图片20241010135716.png

3讨论

本研究旨在探讨口腔正畸联合种植牙修复技术在治疗创伤性牙缺失伴牙槽骨缺损患者中的临床效果,通过对比单独种植牙修复治疗与联合正畸治疗的效果,结果显示了显著的积极影响。首先,口腔正畸治疗纠正了牙齿的错位和拥挤,为种植牙创造了良好的邻接和修复空间。通过调整牙齿的位置和咬合关系,使得上下颌牙齿能够更加理想地对合,增加了牙齿间接触的面积,减少了不正常的咬合接触点,还确保了咬合力量的均衡分布,有助于形成稳定的咬合状态,从而提高了咀嚼效率[6],使咀嚼过程更加顺畅高效。其次,正畸治疗改善了牙齿排列,减少了难以清洁的区域,使得患者更容易进行有效的口腔卫生维护。良好的口腔卫生是防止种植体周围炎、牙龈炎等并发症的关键[7]。正畸后的牙齿排列更有利于使用牙刷、牙线和其他洁牙工具,减少细菌聚集,维护种植体周围的健康微环境,从而减少术后感染和其他不良事件的发生。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仅出现2例轻微并发症,提示口腔正畸治疗通过优化种植位点选择、减少手术干预以及改善口腔卫生维护条件,有效减少了术后不良反应,增强了治疗的安全性。最后,正畸治疗还可以通过适当的力量引导,促进牙槽骨的再生及改建,为种植体提供更为健康的骨床,有利于种植体的长期稳定和功能发挥。观察组患者的牙槽骨宽度得到了一定提升,达到100%的种植体留存率,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7.5%,这强调了口腔正畸在预防种植失败、促进骨整合方面的重要性。口腔正畸与种植牙修复技术联合应用策略,在处理创伤性牙缺失并伴随牙槽骨缺损的复杂病例中,巧妙融合了正畸科学的原理与现代种植牙技术,旨在实现功能与美学的双重恢复。初期,通过正畸干预调整患者的咬合关系与牙弓形态,为缺损区域创造最佳的修复条件,同时利用正畸力的引导作用,促进骨组织的生理重塑和微环境优化,为骨再生打下坚实基础。随后的种植阶段,采用精密的外科技术植入种植体,术后进行全瓷冠修复,体现了口腔正畸学与修复技术进步的卓越成果。正畸治疗术后的患者,往往能在多方面感受到美观度的显著提升和由衷的满意度增长。

正畸矫正不仅解决了牙齿排列不齐、拥挤或错位等问题,还有效改善了面部轮廓,使得微笑线更加和谐自然。牙齿排列有序后,面部的对称性和整体协调性得以增强,许多患者在治疗后发现自己面部形态更加美观,自信心也随之增强。从社交角度看,改善的口腔外观极大地提升了患者的社交自信,不再因牙齿问题而在公共场合感到尴尬或羞涩,敢于自由展现灿烂笑容,促进了人际交往的积极发展。此外,正畸治疗还改善了咬合功能,减少了因牙齿排列不当引起的食物嵌塞、牙周疾病等问题,从而提高了口腔健康水平,患者满意度有效提升。

本研究提出的口腔正畸与种植牙修复技术的联合应用,代表了一种前沿的治疗思路。传统上,正畸治疗与种植牙往往是分开进行的,而该研究通过整合两种技术,为创伤性牙缺失伴牙槽骨缺损的患者提供了一站式解决方案,这不仅缩短了治疗周期,还提高了治疗的整体效果。通过临床案例的深入分析,该研究展示了这种联合治疗方式在恢复患者咀嚼功能、咬合稳定性等方面的显著优势。牙槽骨缺损的有效修复为种植体的成功植入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正畸治疗优化了牙齿排列,两者协同作用,确保了最终的修复效果既实用又美观[8]。

综上所述,在治疗创伤性牙缺失伴牙槽骨缺损患者时,口腔正畸与种植牙修复技术的联合应用能够显著改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提高种植体留存率,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模式。

参考文献:

[1]丁勇.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在口腔颌面部创伤后牙缺失伴骨缺损种植修复中的应用[J].中华养生保健,2022,40(22):183-186.

[2]赵竹兰,张庆宇,夏德庚,仲杨,张天翼,黄玉,张莉,马宁.重度侵袭性牙周炎正畸种植修复联合治疗的临床修复效果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21,47(5):1292-1297.

[3]李明炜.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种植修复口腔颌面部创伤后牙缺失伴骨缺损的临床效果分析[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20,7(5):84-84.

[4]王丽娜,王彭议,尚文静,孔春燕.探讨口腔正畸疗法联合种植牙修复技术治疗创伤性牙缺失伴牙槽骨缺损的效果[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2021(4):0015-0016.

[5]孙美英,徐英.口腔正畸联合种植牙修复治疗创伤性牙缺失伴牙槽骨缺损的有效性评价[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2023(4):0020-0023.

[6]李军杰,刘彩虹.口腔正畸疗法联合种植牙修复技术治疗牙缺失伴牙槽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探究[J].系统医学,2022,7(21):187-190.

[7]夏炜,彭国光,沈琳,潘桂芬.口腔正畸联合种植牙修复治疗创伤性牙缺失伴牙槽骨缺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30(16):109-110.

[8]於丽乔.口腔正畸疗法联合种植牙修复技术治疗创伤性牙缺失伴牙槽骨缺损的效果探究[J].当代医学,2021,27(1):148-149.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