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儿科护理来讲,儿科护理工作十分复杂,受患儿年龄因素的影响,护理人员要强化对护理工作的重视,以提升患儿护理配合,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出现。静脉留置针在静脉给药中十分常见,能够减少因静脉给药造成的皮肤穿刺,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儿痛苦。在进行静脉留置针的操作过程中,整个操作十分简单,各个位置均能进行穿刺,但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患儿存在拒不配合的问题,这也就导致护理满意度难以提升,甚至在护理不当的情况下,会出现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由此,为提升静脉留置针应用效果,文章就细节护理的应用与落实展开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22年12月-2023年12月为研究起止时间,选择我院儿科使用静脉留置针治疗的患儿120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平均分组,观察组用留置针进行静脉给药,对照组行常规静脉穿刺。其中120患儿中,患者疾病包含上消化道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等类型,其中男患儿74例、女患儿46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可比。
1.2方法
对照组使用常规给药方式,主要是对患儿用药进行核对,将具体药物进行皮试后进行静脉穿刺给药,确保用药安全,在给药结束后,及时对输液针进行拔出。再次进行静脉给药时重新进行静脉穿刺。
观察组使用留置针穿刺给药。在使用留置针的时候,首选要根据患儿情况选择静脉留置针,对患儿手部、足部、头皮位置的静脉血管进行观察,选择血管弹性高、血流丰富,相对粗直的血管作为穿刺首选,在进行穿刺前,需要对准备穿刺位置进行消毒,使用15-30°角进行穿刺,回血后,再次向前推进2mm,结束穿刺后,对静脉留置针进行固定。将静脉留置管针芯进行抽出,使用药用胶布进行固定,对穿刺时间等信息进行标明,在结束使用的情况下,及时进行封管,以避免并发生的出现。静脉留置针一般使用4天,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进行细节护理,及时对穿刺位置是否出现红肿、渗血进行观察,一旦出现异常现象要及时对留置针进行取出,重新寻找穿刺点进行穿刺。同时也要对静脉留置针是否出现堵管问题进行观察,根据患儿状态,及时进行热敷处理,减少静脉堵管与静脉炎的出现。患儿具有活动、好动的特点,要求护理人员对静脉留置针是否移位进行观察,以保障静脉输液治疗,确保静脉留置针的使用安全。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儿静脉给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包含感染、渗液、脱管等指标,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指标计算。
在不同的静脉给药方式下,对比患儿及家属护理满意度,评价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效果。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总有效率)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儿静脉给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数据对比,观察组患儿数据优势明显(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静脉给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2.2两组患儿护理满意度对比
数据表明,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较高(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护理满意度对比
3 讨论
3.1儿科护理与静脉给药
儿科属于医院的重要科室之一,受科室内部患者群体特征的影响,护理工作十分重要。儿科患儿年龄较小,且病情相对复杂,需要护理人员高质量的提供护理服务。同时,从临床来讲,儿科护理工作中,护患纠纷发生率高,这也是儿科护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儿科护理要求护理人员具备专业的护理理念,同时也要求护理人员责任意识不断提升,以按照临床护理标准为患儿提供高质量护理。
静脉治疗在各科室中十分常见,但对于儿科来讲,科室患儿年龄小,血管自身较细,且大部分患儿无法配合护理人员进行静脉穿刺,这也就导致静脉治疗存在一定的问题。静脉治疗是静脉给药的主要方式,在患儿疾病治疗的需求下,通过静脉通道进行给药,与其他口服药物方式相比,治疗效果好。但在患儿血管较细的情况下,静脉穿刺往往相对难度较高,加之患儿会出现抗拒、害怕等心理,这也就导致患儿静脉治疗不太理想。
从常规静脉穿刺给药的角度来讲,是通过一次性钢针进行输液治疗,此类治疗方式相对便捷,且治疗成本低,临床应用十分广泛,但是对于需要长期治疗的患儿来讲,反复的静脉穿刺,会提升患儿对静脉治疗的抵触,甚至会出现血管炎等问题,这也就要求科室护理人员强化对儿科静脉治疗的重视。静脉穿刺需要在找好目标穿刺血管后进行消毒,并且按照规定严格执行相关操作,同时要对输液管及针头进行固定,以保障患儿在输液过程中不会出现渗液、移位等问题。此类问题一旦发生需要重新进行静脉穿刺,不仅仅会增加工作人员工作量,也会对患儿增加痛苦,患儿情绪将愈加不稳定,严重影响着儿科护理质量的提升。
静脉给药是临床治疗的主要方式,但对于儿科患儿来讲,此类治疗过程将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部分患儿皮肤娇嫩,同时患儿家属对患儿的关注度强,在患儿出现明显哭闹的情况下,患儿家属也难以配合护理人员甚至会出现护患纠纷,这也不利于儿科护理工作的开展。对此,在儿科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要不断探索护理方式与静脉给药途径的改善,致力于患儿治疗的有序落实,减少患儿家属对相关护理工作的抵触,提升其对相关工作的配合。
3.2静脉留置针
作为常见的输液处理方法,临床操作十分简单,同时具备套管柔软,安全性高的特点,在儿科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患儿在年龄小,认知不成熟的时候,会对静脉给药存在抗拒性,在患儿情绪激动、哭闹等影响下,静脉留置针在固定安全的情况下,可长时间进行使用,能够减少静脉穿刺造成的皮肤红肿,也能减少患儿疼痛。通过对静脉留置针的细节护理,留置针能够使用4天,对患儿治疗具有重要价值。静脉留置针能减少反复的静脉穿刺,在临床治疗中应用广泛,且静脉留置针型号多,能够根据患儿实际情况选择留置针类型,这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患儿疼痛。在不断使用的过程中,静脉留置针在使用结束后需要进行封管处理,这也是保障静脉留置针长时间应用的关键。
静脉留置针在使用过程中也需要进行护理管理,以确保患儿能够高质量的得到护理。患儿皮肤娇嫩,部分药物会存在刺激性,在药物剂量大等因素的影响下,患儿容易出现穿刺点红肿、渗液,甚至是静脉炎,这也会不利于患儿的治疗。静脉炎是静脉留置针的主要并发症,急性无菌性炎症,患儿会出现明显的疼痛和发热现象,在解决不当的时候,会出现医疗纠纷。细节护理属于较为新颖的护理方式,能够在保障护理质量的情况下,对患儿护理需求进行满足,是缓解患儿疼痛、提升患儿治疗依从性的关键。从临床实际来讲,细节护理包含皮肤护理、疼痛管理等,属于预见性护理方式,在细节护理的加持下,患儿静脉留置针病并发症将得以控制,同时患儿情绪相对稳定。这也是缓解临床儿科护患纠纷的关键,能提升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配合。
对此,护理人员要强化静脉留置针的护理工作,在患儿输液量较大的情况下,需要对患儿的给药速度进行调整,尤其是对于刺激性药物来讲,同时也要做好患儿家属的告知,防止他们自行调节输液速度。对于护理人员来讲,在进行静脉穿刺前,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消毒注射的用品进行检查,保持好手卫生的情况下,执行静脉穿刺,在使用医用胶布固定的时候,在出现胶布松脱、污染等情况时,要立即进行更换。同时护理人员要强化与患儿家属的沟通,尽量约束患儿活动,避免患儿哭闹、乱动导致的留置针脱落、静脉炎等问题。
3.3儿科护理中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效果
从上文研究数据来讲,此次研究过程中,120例患儿在分别接受不同的静脉给药方式后,观察组患儿治疗明显较好。对照组用常规静脉穿刺给药,观察组使用留置针给药,在治疗的过程中,对比护理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护理满意度,结果发现,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达到95%,而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这些数据分析能够确定,在该试验中采用静脉留置针护理手段,不仅可以促进患儿身体快速恢复,还能够减轻并发症的发生,对于缓解医患关系有着积极帮助。
从静脉炎的角度来讲,静脉炎属于常见的静脉给药并发症,但在使用静脉留置针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能够减少静脉穿刺次数,这也有利于患儿静脉刺激的减少。针对已发生静脉炎患儿需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如1级静脉炎患儿,可用碘伏消毒液局部擦拭;2~3级静脉炎患儿,可局部使用50%硫酸镁湿热敷;4级静脉炎患儿,局部使用50%硫酸镁湿热敷的基础上,可采集脓液样本进行病原菌检测和药敏试验,合理使用抗生素,同时密切观察静脉炎变化情况。
从患儿配合治疗的角度来讲,静脉留置针的使用能够减少反复的静脉穿刺,能减少患儿痛苦,因此患儿配合度较高。在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情况下,患儿能够提升护理配合,有利于患儿家属的护理配合,也是降低不良并发症的关键。儿科属于护患纠纷发生的主要科室,且医患关系十分紧张,在静脉留置针的使用过程中,患儿身体健康更加容易恢复,在治疗工作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患儿家属能够不断提升护理配合,这也有利于临床护理工作质量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儿科护理工作中,静脉留置针的使用效果好,价值高,能够减少传统静脉穿刺造成的刺激,患儿能够增强护理配合,且整个护理工作满意度较高,能够获得患儿家属的认可。
【参考文献】
[1]林杜娟,陈雄英,戴柳青等. 基于循证护理模式的静脉留置针不完全置入法在小儿静脉输液治疗中的应用 [J]. 妇儿健康导刊, 2023, 2 (24): 133-135.
[2]郑芳燕. 基于互联网的家庭延伸护理对静脉留置针患儿留置针留置时间及并发症的影响 [J]. 基层医学论坛, 2023, 27 (30): 121-123.
[3]张迪. 延续护理对儿科静脉留置针的应用及对留置时间的影响 [J]. 中国医药指南, 2023, 21 (06): 128-130.
[4]高昊. 儿科护理中小儿静脉留置针置入长度与外套管根部打折率的关系研究 [J]. 中国医药指南, 2022, 20 (16): 171-173.
[5]刘赛珠,苏芳. 改良留置针在儿科静脉输液中的护理效果分析 [J].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2, 8 (03): 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