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R47
周围性面瘫还被称作贝尔氏麻痹,此疾患发生原因多样,常见患者仅单侧脸部受影响。研究显示,该疾患并不特定于某一性别或年龄群体。当病发时,患者将出现包括面部无法控制、眼角斜视、流口水及言语不清等病状。在病程中,患者难以执行如闭合眼睑、吹气和挑眉等动作。有的患者还会出现口水减少、味觉丧失听力问题等症状,这些问题将对患者的心理及生理健康造成严重不良影响,进而降低其生活质量[1]。在治疗实施的阶段,普遍使用西方医学手段进行治疗,然而大多数西医用药含有类固醇,服用这些药品后可能提升副作用的出现比例,从而对总体的疗效产生负面效应。传统中医学界普遍认为,周围性面瘫大多由气血运行不畅和寒气侵扰引起,导致患者的面部神经通路受阻。因此在临床治疗中,重点应放在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瘀血和畅通神经经络上。有研究认为针灸护理方式运用在周围性面瘫中,可有效缓解肌肉紧张和促进血液循环,显著增进患者面部血流[2]。此做法不仅有利于面部神经的恢复,也有助于提升患者面部的神经功能,基于此,本文将分析针灸护理运用在周围性面瘫中的价值,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3年06月-2024年06月到本院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患者共7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36例,年龄21-67(42.34±1.54)岁,病程1-8(4.14±0.34)天;对照组36例,年龄21-68(42.30±1.51)岁,病程1-7(4.08±0.32)天,一般资料(P>0.05)。
纳入标准:患者在进行了医疗诊断后,被确认患有周围性面瘫;患者呈现面部肌肉无力、言语不清以及口角歪斜等典型症状,且所有参与者均已获得相关病情说明。
排除标准:不宜接受针灸疗法的患者;对有其他面部病症的患者也予以排除。
1.2方法
1.2.1对照组
常规护理包括健康教育、抗病毒治疗措施、补充微量营养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以及面部肌肉康复指导在内的一系列标准护理程序。
1.2.2研究组
在对照组基础之上,辅以针灸护理,具体为:
(1)健康教育及心理干预
在周围性面瘫治疗及护理阶段,护士需积极地与患者及其亲属建立高效的沟通渠道,系统阐明病因、症状特征、针灸护理的目标和治疗价值等方面的信息,帮助于患者及亲属深入了解。此过程可以通过展示多媒体教材、视频讲授、直接对话以及分发保健指南等多种方法实现,旨在纠正患者对疾病的片面理解,增进对病情的全面认识。同时,护士在与患者互动中也需细致评价其心理状态,如遇到患者显现焦虑、紧张或忧虑等消极情绪,护士须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援助患者认清针灸护理在加速面瘫恢复上的正面作用。此外,还能够利用成功案例来进行具体说明。确保患者对该治疗手段的疗效有清晰的认识,从而增强患者对针灸疗法和相关护理的遵循性。
(2)针灸治疗
在患者的面部神经发炎症状显著缓解之后,护士可以遵照医嘱,在患者面部选定攒竹穴、合谷穴、阳白穴及四白穴为针灸的主要穴位,针对具体情况可能会追加新的穴位进行治疗。如果患者出现了风寒表现,可以在已选穴位的基础上增加针灸风池穴;如果患者的鼻唇沟有变浅或消失的迹象,针灸时可加入迎香穴;若患者失去味觉或舌头感到麻木,昆仑穴应加入治疗穴位之中;如果患者有风热的症状,廉泉穴将被纳入治疗方案中;若患者难以闭眼,可以增加针灸昆仑穴以缓解症状。在施行针灸疗法时,主要穴位应用留针技术,而辅助穴位则使用均衡调和的补泻手法;根据患者的实际承受力适当调整针灸的强度;每次治疗20分钟,每天一次,连续进行30天。
(3)针灸护理
在施行针灸之前,护士需指示患者正确进行深层次的吸气并寻找一个使自己感到舒服的姿势,同时让患者尝试放松全身与心灵;可以尝试交谈或播放轻音乐来帮助患者分散注意力;在针灸进行过程中,需指导患者保持平和的心情,注重保持温暖,适宜地调整病房的温度及湿度;要密切监视患者脸部的针灸反应,检查有无出血或感到疼痛的情况,如有不适,应立刻中止针灸操作;针灸结束之后,进行标准消毒程序,并观察患者脸部是否有红肿现象,询问是否有感觉到疼痛或发痒;治疗完成之后,等到患者恢复到某种程度,护士就可以引导患者进行脸部表情肌肉的训练,诸如吹腮帮子、闭眼以及皱鼻等动作;使用热的湿毛巾对患者进行热敷治疗,接着进行面部按摩,直到患者感受到穴位温热为止。膨胀至所需程度,每日一次。
(4)日常生活护理
护士需提醒患者,在开展日常生活活动过程中,要妥善保护面部,防止直接受风;外出时,则建议戴上帽子和遮口布。平日里要留意适当休息,并养成优良的生活方式;节制看东西和思考的时间,预防眼睛过度疲劳;避开用冷水洗面,收敛笑容以免嘴角偏斜现象恶化;在睡前,宜恰当地泡泡脚和揉搓脚底;日常宜做一些恰当的有氧操练。
(5)饮食指导
护士需为患者实施饮食管理,明确指导患者不得饮用含酒精饮品、吸用烟草,并且应远离刺激性较强的食品如辣椒、生食等;同时要加强维持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适量摄入;还要减少摄入过于油脂和多脂的食物。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护理满意度:选用本院自制的调查量表分析,总分100分,特别满意(≥90分)、较满意(≥80分,<90分)、一般满意(≥60分,<80分)、不满意(<60分);
面神经功能:面神经肌电图检查结果,对治疗前后患者的面部神经功能进行评估时,分别采用了面部神经组织分级测试量表(HB)和多伦多面神经功能评估系统(TFGS)对两组患者的面部神经功能进行量化打分。经由日本光电生产的MEB-9200K型肌电图诱发电位仪,在治疗前后潜伏期以及波幅进行监测。
(3)负面情绪、面瘫症状评分:Portmann量表得分的升高表明面部神经瘫痪的症状得到了较好的缓解;而SAS与SDS量表得分升高则反映出患者的焦虑与抑郁情绪更严重。
1.4数据处理
SPSS 34.0软件统计,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满意度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护理满意度比较 (n/%;例)
2.2面神经功能
护理后,研究组面神经功能HB指标、潜伏期指标低于对照组,TFGS、波幅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负面情绪、面瘫症状评分
护理后,研究组负面情绪、面瘫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讨论
在临床中,急性周围性面瘫的发作通常来势凶猛,症状迅速恶化。该病症多在数小时至数日(比如1到3天)时间段内迅速攀升至顶峰,从而令患者面临吞咽困难、嘴角斜曲和面部肌肉无力等表现[3]。极个别病例还可能在已有症状的基础上,额外出现听觉过敏、味觉失调、泪腺功能异常和耳道剧烈疼痛等并发症状,这不但严重妨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职业和教育活动,而且对其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4]。现阶段,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医疗策略主要集中于增进患者面部血流循环和减轻面部神经的炎症与肿胀现象,同时致力于防止任何可能的并发症,并在患者面瘫康复阶段助力面神经功能的逐步恢复[5]。以往临床中,医师常会为此病症的患者配备诸如抗病毒剂、各类维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治疗性药品,然而这类治疗手段并不理想。所以,有必要探索更加高效的疗法[6]。
此研究结果指出,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P<0.05;护理后,研究组面神经功能HB指标、潜伏期指标低,TFGS、波幅高,P<0.05;护理后,研究组负面情绪、面瘫症状评分低,P<0.05。研究结果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根据中医的理论,周围性面瘫的产生和进化通常与个体的身体健康状态紧密相连。尤其是当一个人的身体素质低下,身体虚弱,或者身体的经络系统遭遇阻塞,再加上外部的寒湿邪气的入侵,都可能引起各类疾病的产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借助于中医的传统治疗方式,能够精确地刺激并调节身体的某些部分,从而提升患者的血流速度,缓解相应的病痛[7]。尤其是在处理面部神经的问题上,中医会专门挑选一些与面部神经功能紧密联系的部分,比如攒竹、合谷、阳白等。利用这些穴位的刺激,可以大幅度地推动血液流动,辅助清理身体中的淤积,排出冷空气,清理湿气,并且有利于打开身体的经络与经路。对于周围性面瘫的患者,它不只是推动面部神经功能的重建,而且还能明显优化患者的临床症状。另一方面,在进行针灸疗法时,向患者提供全面的针灸护理,同样是增强疗效的关键步骤。透过周密的护理,患者的治疗遵从度会得到提升,患者会更加配合医生的治疗,这对于增强整个疗法的成功率,毫无疑问发挥着正向的驱动力[8]。
综上,周围性面瘫患者采取针灸疗法联合适宜的护理,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的面部功能,亦可缓解消极情绪与症状评分,提升护理满意度,建议运用。
参考文献
[1]同赟洁,刘艳梅,卢丹丹,等.接纳与承诺疗法在周围性面瘫病人中的应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23,48(5):669-672.
[2]许梦雅,朱庆华,姜波,等.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治疗重度周围性面瘫的效果[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22,25(1):68-72.
[3]何芳,王向荣,孙晶,等.火龙罐综合灸用于周围性面瘫患者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23,38(8):40-43.
[4]邓薇.早期康复护理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的作用评价[J].吉林医学,2023,44(9):2575-2578.
[5]邓徐英.温针灸疗法联合康复护理对周围性面瘫患者面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J].医疗装备,2022,35(19):169-171.
[6]付凤新.针灸护理对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3,38(9):189-191.
[7]张丽丽,刘园园,张芳芳.针对性护理干预用于临床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23,21(35):119-121.
[8]唐异玲,曾艳春,林明,等.低频脉冲电流刺激治疗联合热敏灸在周围性面瘫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当代护士,2023,30(28):77-79.
作者简介:高姗(1992—),女,汉族,,河南漯河人,大专,初级职称(护师);刘萌萌(1994—),女,汉族,河南周口人,本科,初级职称(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