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罗丹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罗丹 ,. 论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历史必然性[J].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2023.6. DOI:10.12721/ccn.2023.157049.
摘要: 科学社会主义制度自发展以来,为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制度保障。苏联、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自建国后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初步显示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由此可见社会主义制度没有固定的适合各国的模式,需要通过不断改革促进社会主义国家的不断发展进步,本文以苏联和中国为例,阐述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关键词: 社会主义国家;改革;马克思主义
DOI:10.12721/ccn.2023.157049
基金资助:

一、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必然性

(一)理论要求: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自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全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充分吸收借鉴人类优秀科学思想技术成果的理论基础上创立科学社会主义以来,众多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接纳并效仿。“两个必然”理论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理论的基本核心,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充分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趋势和途径。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基本结束后,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繁荣迅速发展以及东欧社会剧变和苏联社会解体,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遭受严重历史挫折。当时社会最根本的问题是社会主义生产力能否比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得更好,因为只有发展生产力,经济才会得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才会得到提高,人民才会拥护和发展社会主义。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永恒的人文情怀,马克思主义归根到底就是为人类求解放。本文介于当时的政治社会经济条件和当代社会发展背景,结合当代马克思主义作为与时俱进的重要理论精神品质,社会主义国家只有改革才能寻求新出路,只有改革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改革是一种理论要求,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二)现实需要:是社会主义现实发展的需要

纵观社会主义发展史,社会主义国家每一次深刻的改革都会带来一次巨大的飞跃。比如,从1956年开始到1968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国家出现了第一次经济改革开放浪潮,第一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国家经济改革开放浪潮的重要主题也就是如何突破苏联式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首先,在政治方面,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权利高度集中,干部主义和官僚主义严重,没有考虑到人民的感受,不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其次,在调整产业结构经济模式结构方面,苏联中国特色化的社会主义产业经济模式只是局限于高度重视如何保持均衡发展具有我国特色重工业,忽视了如何保持我国农业和其他主要轻工业的高度协调均衡发展,使我国经济产业结构不均衡,不利于整体经济的发展。最后,在提高人民基本生活水平方面,苏联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完全忽视了人民的基本生活,压低人民生活和延缓民用工业发展,人民日用品匮乏,人民的生活得不到保障。苏联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模式论在本质上也就是一种社会主义斗争模式,在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这种模式不符合和平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后来,随着苏联解体和此后历代国家领导人和集团的不断深化改革,才真正使得这个现代社会主义第一建设大国重新焕发展现出勃勃生机。此后还有中国的不断改革创新开放,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前中国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人民生活依旧比较困苦,直到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才逐步使我国人民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对中国时代发展潮流的深刻分析洞察,同我们追赶中国时代前进步伐追求是相辅相成的。对当时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深入分析了解,增强了我们共产党不断推进我国改革创新开放和不断加快经济发展的现实紧迫感和责任感。因此作为始终站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国家战略阵营的我们党需要深刻学会准确把握我国社会发展进程出现存在的问题时及时发现和有效解决存在问题,这也正是社会主义国家现实经济发展的必然需要。

二、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一)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三大客观规律特点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体制改革的历史性和必然性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认为,生产力始终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往往反作用于社会生产力,从人类社会上的物质财产生活发展过程规律出发,主张这种社会关系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这种社会变化规律是持续发展中自然必有的社会客观规律。但是适合我国社会经济变化持续发展的这种社会客观规律也就是生产关系持续发展是否适合我国社会经济生产力变化发展实际状况的一种客观规律。就苏联而言,虽然斯大林在任期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许多宝贵的经验,但是高度集权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过分墨守成规,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忽视了人民的感受,严重挫伤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积极性。就中国而言,也是在建国初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提出了“赶英超美”的口号,但是过分强调发展重工业,忽视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人民日常生活需求得不到满足,使人民的生活得不到保障。直至到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提出要“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大规模发展。在农业方面也不落下,提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我国产业结构得到了均衡发展。生产劳动是一切人类历史的基本劳动条件,是人们为维持生命而必须努力进行的一种历史伦理活动,只有生产力不断发展,经济才会繁荣,社会才会不断进步,社会主义国家才能立足于世界。社会主义社会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改革贯穿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全过程中。只有坚持改革,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和自我完善。

(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国家的基本矛盾推动着中国社会主义的伟大改革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一个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与现有的生产关系进行激烈的斗争,矛盾由此浮出水面。这些关系将从生产力的发展形式转变为生产力发展的压迫和制约。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充分揭示了这一基本原理,矛盾表现即对立统一,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矛盾推动着我国现代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深化改革。以中国为例,首先,在我国现代社会主义革命和党的建设两个不同时期,我国的主要矛盾这一典型现象表现已发展成为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残余势力的主要矛盾。这一关系直到1952年以前我国的主要国民经济政治实力全部得到基本恢复,并逐步完成“一化三改”,到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全部建立并发展成熟起来,使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变化。其次,在党的八大中指出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当时我国注重发展重工业,但是落后农业国的实际国情限制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再次,在推进创新改革开放和推进社会主义特色现代化社会建设新发展时期,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首次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将当时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当时我国改革开放浪潮日益兴起,人民对于物质的需求越发高涨,虽然经过改革开放但当时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仍然比较低下,所以社会主要矛盾由此显现。最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先后取得了推进改革创新开放和推进社会主义特色现代化建设的多项历史性重大成就,201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提出了社会主要矛盾的最新论断,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时我国由1987年时的“基本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需要发展到2017年时的基本实现“总体小康”,人民对于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在物质上提出了基本要求,还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基本要求,故社会主要矛盾才发生了改变。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以中国的实际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实践验证了我国社会主义这个国家的基本矛盾推动着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改革。在每一个历史时期,我们都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矛盾的基本原理,做到特殊问题特殊分析。

三、总结

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性质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当代社会主义国家通过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对本国家进行的改革都是为了本国社会的持续进步发展,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国家社会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制度的形成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也为当今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制度保障,促进了社会主义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洪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三维逻辑[J].人民论坛,2021(32):48-51.

[2]王圣祯,董桂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认知及实践向度[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22):4-6.

[3]毛莉虹.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智慧与力量[J].山东教育,2021(Z8):30-31.

[4]郭春生.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第一次改革浪潮辨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8(02):64-69.

[5]曲青山. 改革开放是党的一次伟大觉醒[N]. 人民日报,2021-12-09(009).

[6]夏兴有,韩金强.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J].红旗文稿,2008(16):6-9.

[7]吕妍. 马克思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20.

[8]李克.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历史必然性[J].江西社会科学,1987(06):3-5.

作者简介:

罗丹(1997-)女,彝族,云南丽江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