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2020年全国两会上,“把体育纳入高考”的提议再次为社会所聚焦。高考是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设置的全国性统一考试,其突出特点是选拔性,核心价值是公平性,在制度设计上要求高等学校对报考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考察。然而,目前的高考制度中重智育倾向仍然严重。一方面,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已经上升为“国家意识”,中央多次出台相关文件;另一方面,体育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都扮演着“强身健体”的角色,却在高考这场大考面前不断为其它学科做出让步。因此,如何在“体育进高考”这场热议面前保持冷思考,推出科学、合理的高考方案将成为整个基础体育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2体育进高考改革研究5W1H分析
2.1Why——体育进高考的动因
2.1.1青少年身体素质问题亟需改善
自2000年开始,我国已经开展了四次国民体质健康监测。其中,青少年身体形态呈现持续增长趋势,肥胖检出率持续上升[1]。尽管体育在健康促进方面的作用区别于其它学科,但因其与高考成绩无直接关联,在学校、家长和学生本人心中的重视程度一直不高,这一局面持续到中考体育加试方案的全面推广才有所改观。
高考是场利害考试,一方面,高等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短缺,是否接受高等教育,对于个人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另一方面,社会竞争激烈,不同种类劳动的收入存在着较大差异,为获得未来更好的生存条件,学生必然要把握高考的机会全力以赴[2]。因此,获得高考制度的助力,推动学生及家长早做谋划,将会成为提高体育课程地位的重要一环。
2.1.2教育深化改革和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需要
高考大纲:总纲中指出:普通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照招生章程和计划,德智体美劳全面衡量,择优录取。但在长久以来的高考制度中智育的地位长期领先于其它,形成了唯分数、唯升学的应试教育之风,遑论要求高校对学生智育以外的考察与衡量。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办法更加多元”作为改革目标之一。并提出“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中高考改革,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高考作为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在这场教育改革当中首当其冲,其自身的评价方法、评价内容等也将围绕这一方案进行优化完善。因此,体育进高考是教育深化改革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需要。
2.2Who——体育进高考的改革主体
学校和家庭是青少年(中小学生)主要停留的场所,因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样重要,子女在家所涉猎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知识不仅包括日常锻炼,更包括日常饮食与营养科学。单纯认为体育是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会影响子女升学,这是一种反科学的教育理念。父母应当对子女的价值观形成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鼓励子女全面发展,不以唯分数的视角去评价子女的学习和成长。学校则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培养让学生认识到身心不健康所引起的危害,从健康知识、健康行为、运动技能等多个角度切入,积极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推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正向联结,协同发展。
2.3What——体育进高考的考核内容
2.3.1回归课程标准,重构评价方式
在体育进高考的主要内容设计上,以既定的几项体质健康测试指标形成“高考体育”的考试内容,会在很大程度上将原本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突破口”的学校体育催化成新的应试教育[3]。以运动技能传习为主旨的体育课也将步入中学体育课的后尘——服从于考试内容,变为单纯的体能训练课。只有评价方式的构建回归课程标准,保持其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才能避免高考体育走上应试教育的老路。
2.3.2中考体育加试方案的借鉴价值
虽然目前的中考体育加试方案还需要完善和健全,但它的可取之处也为体育进高考提供了借鉴。2017年发布并计划于2021年起在上海市施行的《上海市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实施方案》区别于单纯的体质测试,分值占比的分配为日常考核分值15分+统一考试成绩15分。这套方案对学生的体育课程学习效果从多个方面进行了考察,既包含了课程内的理论知识,又囊括了初中各年级段的体测成绩。
2.4Where——体育进高考的教育资源差异
区域教育资源的配置状况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我国财政体制的分权化,使得地方政府在教育投入中的作用变得更大。特别是在义务教育方面,尽管政府不断通过行政命令等手段干预义务教育资源的配置均衡问题,但区域间的差异还是显而易见的。另一方面,高考制度的实行有别于中考,参照高考试卷的使用情况,分为全国一卷、二卷、三卷及江苏卷、北京卷等,而中考体育加试方案在省、市乃至区之间都可能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因此,体育高考方案的设计在从考核内容、评价方式、组织形式等多个角度切入时,必须要考虑到区域间的教育资源差异,兼顾公平公正原则与方案实施的适配性。
2.5When——体育进高考的时机选择
实际上,围绕“体育要不要进高考”的争论已经由来已久。自2006年全国政协委员冯玉良在全国两会上提出“体育进入高考”这一话题后便多次活跃在大众视野。但相对于中考,高考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更为深远,近几年中央发布的关于教育领域的文件、纲领中也仅提出提升体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与智育协同发展等,并无将体育纳入高考的计划。因此,体育纳入高考的时机选择还需要再作理性分析。可以推动现行的中考体育加试方案更为成熟完善时,再选取部分地区作为试点推行。
2.6How——体育进高考的评价方式
相比较将体育直接提升为高考必考科目,选考似乎是一项不错的选择。以易获高分为前提条件的科目选考,其乏力性不言而喻。另一方面,即使“体育高考”不会遇冷,选考的开设也并不利于全面推动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改善,势必会有学生会选择体育以外的科目,那么体育进高考对这批人就没发挥到应有的干预作用。
在具体内容的考核方式上,以上海市和青岛市现行的中考体育加试方案为例,上海市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不仅在运动能力的考核上为学生设立了四大类选考科目,还将初中生三年的体测结果与体育课成绩共同纳入中考成绩当中。而“青岛模式”采用的是“1+2Y”模式,即必考一项加选考两项。对比来看,上海的加试方案对于检验学生的运动能力和健康行为更具有借鉴意义,而“青岛模式”仅对学生的运动能力作出评价。
参考文献
[1]张洋,何玲.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动态分析——基于2000—2014年四次国民体质健康监测数据[J].中国青年研究,2016(06):5-12.
[2]于涵.新时代的高考定位与内容改革实施路径[J].中国考试,2019(01):1-9.
[3]习近平:完善包括机会公平在内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EB/OL].[2018-12-16].
[4]彭小伟.“高考体育”的动因、困境与出路[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07):84-88.
[5]季浏,我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J].体育科学,2018,38(02):3-20.
[6]岳昌君.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对教育资源配置的影响[J].教育与经济,2003(01):35-41.
[7]上海市学生体质健康研究中心 .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指数评估报告:2016—2018[R].2019:1.
[8]袁振国,柯政,田爱丽,等 .我国高考改革的昨天、今天和明天[J].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18:1-39.
[9]唐炎,陈佩杰.体教融合发展中的高考动力因素[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0,44(10):28-33+47.
[10]夏贵霞,舒宗礼.政府购买服务视角下社会力量参与学校体育发展的现实基础与路径选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9,53(12):5-10.
[11]徐烨,朱琳.体育中考的公平诉求及因应之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11):30-35.
作者简介:王嘉(1998.09.07)女,汉族,籍贯:山西省交城县,学历: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社会体育指导,单位:哈尔滨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