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在2023年风景园林年会中,北京林业大学李雄教授提出了风景园林专业发展的六个方向,其中新增了风景园林经营与管理领域。这表明风景园林不仅需要掌握设计、施工技能,还需具备后期维护和运营的能力。传统教学更注重规划设计,忽视了景观全生命周期的运维管理。这种模式将“前期调研分析—方案规划设计—活动策划运营—后期效益评价”逐步引入教学中,强调规划设计项目后期的运营及效益评价。《花园管理》课程通过景观全生命周期的理念,将设计、种植、维护等环节结合,探索植物的生长过程及管理策略,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实践体验,培养了生态意识和运维思维。
1 课程开设背景
风景园林学科实践性强,许多高校设有不同类型的校内实践基地,主要分为四种模式:第一种是利用校园绿地进行园林植物认知实习,例如华南农业大学的树木园和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竹类专类园,通过校内植物认知学习,帮助学生掌握植物基本特征;第二种是利用校内植物苗圃进行生产演示和训练,部分高校如湖南农业大学通过苗圃基地的实际种植活动,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第三种是开设承担设计和工程项目的小型实训基地,如南京林业大学的园林基地,这些基地与校园景观结合,形成灵活的实训场地;第四种是校园和社区结合的开放型花园,如西安建筑大学的南门花园和湖南农业大学的“娃娃农园”,将实践基地与教学、研究功能结合。
前三种模式多由后勤人员维护,学生参与度有限,仅涉及植物认知和场地构建。虽然模式四包含运维管理,但仅增强了部分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大多数高校将繁杂的维护工作交由专门人员管理,这虽保障了实践基地的正常运转,却让学生失去了全过程管理的机会,导致学生缺乏景观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思维。
基于此,长沙理工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增设了《花园管理》课程,将全生命周期理念引入教学。该课程不仅涵盖植物认知与建设,更强调从规划设计到后期维护的全方位实践,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景观的“设计—种植—维护—调整”管理闭环,形成更完整的运维思维。这一课程的设置,旨在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培养学生全面的景观管理能力,为未来更好地服务行业奠定基础。
2 花园管理课程目的
《花园管理》课程旨在通过全面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对植物及其生态系统的深入理解,并掌握景观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与维护技能。
2.1植物全生命周期教学
课程的首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熟悉植物习性。传统风景园林教学常侧重于认知层面的参观式教学,学生很难形成对植物生命系统的立体认识。因此,《花园管理》课程通过在实际场地中接触各种植物,包括园艺植物、自生植物及入侵植物,让学生在全生命周期中观察植物不同生长阶段的变化,理解其生态习性 。
2.2观察与记录植物生长周期
工科学校的植物教学占比较少,学生通常缺乏对植物生态系统的全面理解。课程设计不仅仅是认识植物,还强调通过长期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物候周期,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生态思维。例如,学生可以在四季交替中观察植物的生长、开花、结果等状态,结合理论课程,逐步掌握植物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
2.3 植物组合的选择与搭配
在设计教学中,学生经常因为不了解植物习性而导致设计方案模式化。课程通过对植物物候的长期观察,让学生记录不同植物在不同时期的形态、颜色、开花和结果等数据,为后期设计奠定基础。这种全面的观察和记录使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能够根据植物的生态习性和群落特征,科学地选择和搭配植物组团,避免单一化和平面化设计 。
2.4全生命周期的景观管理教学
为应对市场需求,课程还注重培养学生在景观设计、施工及运维方面的综合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从感知类学习转变为观察、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课程不仅强调前期的规划设计,还关注后期的使用和维护,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运维思维,增强其动手能力和对实际问题的应对能力 。
3花园管理课程的设置与实施
3.1课程设置
长沙理工大学风景园林专业隶属于建筑学院,为建筑大类招生,学制五年,其中前三学期不分专业,采用大类教学培养方案。《花园管理》是风景园林专业课程,该门课程为实践必修课,从二年二期开始连续开设4个学期至四年一期,0.5学分/学期。课程在学期中采取分散式教学,根据植物的物候周期以及与本学期相关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知识点设置,每学期进行5次,每次半天。每次课程开始为集中讲授,学生分别认领任务,集中讲授后按任务分别完成,最后进行课堂总结。
在内容设置上,课程打通学期内相关理论课在实践场地内可以完成的知识点,进行从理论到实践过程。二年二期《花园管理(一)》与《园林植物基础》、《景观自然系统(一)》、《场地生态环境认知实习(一)》进行联系,从植物学相关基础和环境因子关系问题设置课程内容;三年一期《花园管理(二)》与《风景园林植物(一)》、《景观考察:森林植被认知与建植》进行联系,从树木学以及群落相关关系进行内容设置;三年二期《花园管理(三)》与《景观生态学》、《风景园林植物(二)》进行联系,从花卉学相关知识和生态设计思维进行内容设置;四年一期《花园管理(四)》与《植物景观规划与设计》、《设计前期与项目管理》进行联系,从群落空间构建到项目运营管理进行内容设置(图一),整体上遵循由实际认知到思维构建的由简至难的课程设置;除此之外,贯穿4个学期的课程的为物候观察以及四季植物基本维护工作。
图1:花园管理课程设置及其与相关课程知识点联系
3.2课程设置特点与实施案例分析
3.2.1课程间系统融合联动
《花园管理》课程性质为实践类型课程,其目的在于解决工科应用性问题,在学期中打破单门课程配合相应的实践课的设置方式,实践类型的课程是解决该学期理论学习的综合性问题,因此在课程知识内容上与多门理论课程融合。以三年二期花园管理(三)知识点一教学内容为例,本学期初开设《风景园林植物(二)》内容为花卉学教学的相关知识,《风景园林植物(二)》理论课堂中,教师讲授花卉学分类、生物学习性、环境生态与花卉的关系、相关栽培技术与方法,面对理论教学需求中的实际应用,学生们以教学实践基地的花卉开展分类、生物学习性的现场认知,《花园管理》则在开学第一次课进行秋播花卉的选择、方案设计、播种以及常规养护,具体任务书如下:
《花园管理》秋播花卉播种课程任务书
周次 | 作业内容 | 作业描述 | 开展形式 | 作业要求 |
1 | 场地测量 | 确定一年生花卉的播种地块(6块),测量场地基本大小 | 自主完成,数据共享 | 场地CAD |
1 | 植物配置 | 做出植物搭配,确定选用方案,计算面积,采购花卉种子 | 老师指导,第一周内完成 | 设计CAD |
3 | 种植放线 | 根据设计地块进行种植放线,划定种植轮廓线(需提前平整地块) | 课上进行,1人/场地 | 完成场地放线 |
3 | 播种准备 | 依照设计面积称重、分装种子(3-5g/㎡),做好地块标记; | 课上进行,2-3人/一种植物 | 实验室内分装 |
3 | 现场撒播 | 在场地中将种子与干沙混合,均匀撒播,完成播种,薄土覆盖, | 课上进行,放线与播种同学配合 | |
3 | 插牌标识 | 在每个地块内标识播种植物名称,方便后期观察和园区科普 | 每个地块完成标识 | |
3 | 种植记录 | 将实际放线与原始设计进行校对,记录真实完成种植的组团图纸便于后期参考 | 放线同学校对,播种同学配合 | 种植分块CAD |
-- | 后期观察与维护 | 观察自己负责植物的生长情况,配合物候记录表记录出苗、间苗、开花等情况,以及群落生长对比情况(生境) | 分散进行 | 物候记录表 |
注:教师提前准备种子、干沙、腻子粉、一次性筷子、棉绳、分装带、记号笔、标线
图2 课程记录照片 |
3.2.2全生命周期观察记录
全生命周期记录伴随上述活动展开,长沙理工大学风景园林教学实习基地面积5500平方米,建园至今1年时间内,种植灌木、花卉植物超过180种,种植模拟自然主义花镜进行,为学生提供了记录这些植物全生命周期的有利条件。
实践基地建设之初,定位就是开放花园+实践基地,即是美好景观的记录,又是学生观察研究的窗口,针对花卉植物的习性,制定物候记录表。该作业的完成,不计入具体课时,横跨整个学期,开学初第一次课程会布置调查表的记录植物,并让学生自主认领植物,所有记录在后期进行汇总,生成每学年植物周期表。
表1:植物物候周期表样表
该过程是认识、了解和熟悉植物的过程,通过经常性的观察记录,深入花园,培养了学生对场地和植物的情感,班级中有1/3的学生由最初的作业驱动,变为学期末的自主驱动,随时想走进花园看看植物的生长的情况。
3.2.3周期性动态任务更新
课程设置对教师自身具有提高和促进的作用。实践基地位于教学楼前坪,建设之初就定位为开放式花园+课程实践基地,相关课程教师在进出办公室之前或者午餐休息后,经常会进入花园关注植物群落的生长情况,在此过程中,会根据园内植物生长情况进行类似案例一的播种、间苗、修建以及杂草清除等维护活动。长沙理工大学风景园林系每个班级人数在22-26人之间,以6月清除杂草的课程设置为例,课程内容:1.认识入侵物种,区分杂草与入侵物种概念。课程开始之前,教师集中讲授,根据花园分区情况,识别区域主要杂草,并确定对场地造成较大影响的入侵植物品种(图3),认识不影响景观,并能增加组团稳定性的低层杂草;2.寻找夏季花园常见入侵物种(自行先识别,拔出样株集中向老师汇报)。借助刚才学习的内容,以花园分区为单位,指定相应的责任人进行寻找并拔除入侵物种;3.记录入侵物种的名称,了解其不同阶段的形态;4.清除入侵物种,并妥善处理拔除的入侵植物。不同于一般杂草,部分入侵物种生长极其顽强,不能直接放入堆肥箱,同时部分已经生成种子的植物亦不能直接投放,在这里需要向学生进一步进行解释。
图3 入侵植物分布位置图 | 图4 学生负责任务安排单 |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具体到哪些同学负责哪个区域或者具体什么事项上,通过有序引导,实现责任制划分(图4)。这个过程与传统植物认知过程有所区别,以往更加注重观赏类植物的讲解,而对杂草、入侵植物的介绍往往忽略的,最突出的弊病是在社会实践中,工人在整理地块的过程中,采取极端的不是指定观赏类植物一刀切的拔除,造成更加严重的入侵。通过课程的内容,学生很容易记住和判断这些入侵植物,日常在走进花园的过程中,对非景观植物的杂草多了包容性,看到恶性入侵的物种也会自觉进行拔除。
4课程成效
花园管理课程的开设有效建立了学生的生态理念,打通了教学、实践与科研的结合。学生通过观察不同植物的生长阶段,逐步形成了生态意识,并积极参与校园及城市的植物调研项目,开展公益宣传活动,清理公共绿地的入侵植物。同时,课程关联了前期设计与后期维护,健全了学生对景观设计周期性、动态性和系统性的认识,提升了其综合设计能力与行业适应性。此外,课程还培养了学生的运维思维,增强了他们对场地的情感和责任感。许多学生在看到花园中破坏性行为时,会自发进行维护,并积极承担花园的灌溉等管理任务。这不仅提升了他们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过程中塑造了他们对场地和植物的热爱,形成了深厚的花园情感。
参考文献:
[1]蒋涛.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海洋公园规划设计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8.
[2]汪默英,彭文洁,史育玉. 社区花园全生命周期管理——以中关村小花园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成都市人民政府.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更新).中国建筑工业出社,2021:12.DOI:10.26914/c.cnkihy.2021.029555.
[3]林征,陈融.基于永泰地域特色的风景园林教学实践基地构建——以福州工商学院风景园林专业为例[J].广西农业机械化,2020,(01):68-70.
[4] 刘倩如,蒋瞻.依托教学科研基地,促进风景园林类专业与学科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12):228-230+248.DOI:10.16791/j.cnki.sjg.2015.12.061.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普通教育项目(HNJG-202100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