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舞武同源”视角的舞蹈教学新模式构建
高月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高月,. 基于“舞武同源”视角的舞蹈教学新模式构建[J]. 国际教育论坛,20245. DOI:.
摘要: 本文基于“舞武同源”视角,探讨了舞蹈教学新模式。通过分析舞蹈与武术的共性与差异,提出了新模式的基本理念、原则、目标与内容,并阐述了创新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构建了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此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舞蹈与武术的深度融合,以适应新时代舞蹈教育要求。
关键词: 舞武同源;舞蹈教学;新模式;武术;跨学科融合
DOI:
基金资助:

一、引言:

舞蹈与武术,作为中华文化的两大瑰宝,自古以来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在形式、内容和精神上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情趣。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如何基于“舞武同源”的视角,构建一种新型的舞蹈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成为当前舞蹈教育领域亟待探讨的课题。

二、文献综述

(一)舞蹈与武术的历史渊源

自古以来,舞蹈与武术之间便存在着紧密而深远的联系,它们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共同发展,相互影响。在原始社会,舞蹈作为一种肢体语言,不仅用于娱乐和宗教仪式,还与武术的雏形——原始的格斗技巧紧密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在周代,周武王通过“制礼作乐”将用于模拟战争训练或庆祝战争胜利的舞蹈编排为歌功颂德的“武舞”《大武》。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表现战功的“秦王破阵乐”改为舞蹈形式,汉代的“百戏”中的《剑舞》《戟舞》等“武舞”均体现出武舞融合的特性。唐代时期,剑客如李白、杜甫、裴旻等都善“剑器之舞”,元代时期,蒙古人颁布禁武令,武术衰落,明代戏曲成为最重要的艺术形式,戏曲中的“武戏”便是“武舞”融入戏曲后的产物。这些历史事实表明,舞蹈与武术在形式、内容和精神上都有着深刻的交融。

(二)“舞武同源”理论的发展与现状

“舞武同源”理论认为,舞蹈与武术在起源上具有共同的文化基础,它们在形式、技巧和精神内涵上都有着相似之处。这一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从古代的武舞交融到现代的舞蹈与武术的独立发展。现代研究表明,舞蹈与武术在身体语言、文化传承和教育价值上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舞蹈与武术的交融不仅体现在动作的外在形态上,更重要的是内在的意蕴和精神追求。当前,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舞蹈与武术的交融性、同源性以及相互影响,探讨如何将武术的元素融入舞蹈教学中,以丰富舞蹈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

(三)新文科背景下的舞蹈教育发展趋势

新文科强调跨学科的融合,倡导创新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为舞蹈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在这一背景下,舞蹈教育正逐步从传统的技能训练转向综合素质的培养,强调舞蹈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结合,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舞蹈人才。例如,一些高校开始探索“互联网+舞蹈”的教学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打破时空限制,提供更加丰富和便捷的学习资源,同时,通过跨学科的课程设计,将舞蹈与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相结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其文化素养。这些探索和实践表明,新文科背景下的舞蹈教育正朝着更加开放、多元和创新的方向发展。

三、舞蹈与武术的融合理论基础

(一)舞蹈与武术的共同文化根源

舞蹈与武术的共同文化根源可追溯至古代的祭祀活动和战争演练。在原始社会,人们通过模仿狩猎动作和战斗技巧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胜利的庆祝,这些活动逐渐演变成了舞蹈和武术的雏形。古代文献中,“舞”与“武”字的通用,如《诗经》中的“象舞”与《礼记》中的“象武”,体现了二者在文化根源上的紧密联系。随着社会的发展,舞蹈与武术虽然在形式和功能上有所分化,但它们在文化传承上依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共同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情趣。

(二)舞蹈与武术在身体语言上的共性与差异

舞蹈与武术在身体语言上的共通性体现在对力量、速度、柔韧性和协调性的追求上。它们都强调身体各部分的和谐运作,以及动作的流畅性和连贯性。武术中的“手眼身法步”与舞蹈中的“身体线条”和“空间流动”有着相似的训练要求,都追求在动作中展现美感和力量的平衡。此外,武术的“内外合一”与舞蹈的“情感表达”都要求身体动作与内在情感相统一,通过身体语言传达更深层次的意义。然而,舞蹈与武术在重视的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舞蹈更侧重于“艺”,即艺术性和审美价值。它强调情感的表达、身体语言的流畅性和动作的美感。舞蹈追求的是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通过身体动作来传达情感和故事,使观众在视觉和情感上产生共鸣。相比之下,武术更侧重于“技”,即技术和实用性。武术的动作设计和训练都围绕着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力量和协调性,以及在实战中的自卫能力。武术的实践不仅仅是为了表演,更是为了在实际对抗中取得优势。尽管武术也具有表演性和艺术性,但其核心仍然是技术和实战能力。

(三)舞蹈与武术在精神内涵上的共鸣

舞蹈与武术在精神内涵上的共鸣体现在对“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追求上。它们都试图通过身体运动来达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武术中的“刚柔并济”、“动静结合”等原则,与舞蹈中的“虚实相生”、“刚柔并济”等美学追求不谋而合。这种精神内涵的共鸣使得舞蹈与武术在表现力上能够相互借鉴,共同创造出富有哲理和情感深度的艺术作品。

(四)舞蹈与武术在教学方法上的互补性

舞蹈与武术在教学方法上的互补性主要体现在技能训练和创意表达两个方面。武术的训练方法可以增强舞者的身体素质和动作的准确性,而舞蹈的创意表达可以丰富武术的表演形式和艺术内涵。例如,武术的基本功训练可以帮助舞者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而舞蹈的即兴创作可以激发武术练习者的艺术创造力。通过这种互补性,舞蹈与武术的教学可以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学习者的身心素质和艺术修养。

四、舞武同源视角下的舞蹈教学新模式构建

(一)新文科背景下舞蹈教育的新要求

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舞蹈教育正面临深刻的变革。新文科强调跨学科的融合与创新,要求舞蹈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新文科背景下的舞蹈教育需直面现实、确立建设目标和明确实施手段,以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及新文科建设目标相适配。首先,舞蹈教育需突出中国特色的目标,用中国价值作统领,强化对中国传统舞蹈学经验的梳理、总结、提炼和升华,在融会贯通世界各国舞蹈学科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凝练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核心理念、理论知识、话语体系、学术体系等舞蹈文化深层次价值体系。其次,舞蹈教育需突出教育理念的交叉融合、学科发展的交叉融合、本土文化与国际人文之间的交叉融合,以及人才培养与新时代发展之间的交叉融合,进一步完善舞蹈艺术创新与舞蹈技术应用的相关专业建设,将学生培养与时代发展及国家发展战略有效融合,以培养出符合新时代中国发展的高水平、高质量一流人才,并产出更为丰富的舞蹈形式和新的舞蹈文化样态。

(二)新模式的基本理念与原则

舞武同源教学新模式扎根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强调舞蹈与武术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融合。这一模式的基本理念是将舞蹈艺术的表现力与武术的内在力量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身体素质和艺术修养。在这一模式中,教学原则首先强调身体与精神的统一。舞蹈和武术都追求身心合一,通过身体训练达到精神层面的提升。其次,注重个性化教学,鼓励学生在掌握基本技巧的同时,发展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新模式的教学目标与内容设计

舞武同源教学新模式的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身体协调性、音乐感、创造力、表现力以及对舞蹈和武术文化的深入理解。具体而言,教学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结合舞蹈和武术的基础训练,提高学生的身体柔韧性、力量和平衡感。第二,鼓励学生通过舞蹈和武术的练习,探索身体语言的表达潜力,增强艺术表现力。第三,教授学生舞蹈和武术的历史背景,培养其对文化传统的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第四,通过即兴创作和跨学科项目,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作能力。第五,通过多元文化的舞蹈和武术学习,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内容设计上,新模式将包括以下几个核心模块:一是要涵盖舞蹈和武术的基本技巧,如步伐、身法、呼吸控制等。二是要探讨如何通过身体动作传达情感和故事,包括舞蹈和武术中的表达技巧。三是要研究舞蹈和武术的历史发展、文化意义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四是要通过工作坊、即兴表演和创作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五是要结合音乐、戏剧等其他艺术形式,进行跨学科的艺术探索和创作。六是要组织学生参与舞蹈和武术的演出,以及社区文化交流活动,提高其舞台表现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四)新模式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在舞武同源的教学新模式中,教学方法与策略的创新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首先,舞蹈教学新模式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应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为目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教学手段上,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虚拟现实技术等,提高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同时,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通过一对一指导、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等形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此外,教学评价方式也应多样化,除了传统的考试和作业评价外,还应增加过程性评价、同伴评价、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其次,在表演和创作环节,鼓励学生将舞蹈和武术的元素融合在一起,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作品。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动作上,更体现在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上。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武术的哲学思想和舞蹈的艺术表现中寻找灵感,将武术的内在力量与舞蹈的情感表达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深度和广度的作品。例如,通过编排一系列结合了武术动作和舞蹈语汇的段落,学生可以在表演中展现出武术的力量与舞蹈的柔美,使作品具有更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最后,在理论教学中,深入探讨舞蹈与武术的同源性,帮助学生理解两者在历史、文化和艺术表现上的联系。通过分析舞蹈和武术的共同点和差异,学生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两者的相互影响和融合。理论教学不仅包括对舞蹈和武术历史的研究,还应涵盖对两者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探讨。通过比较分析,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舞蹈和武术在文化传承和艺术创新中的价值。此外,理论教学还应包括对舞武同源理念在实际教学和表演中的应用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

(四)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

为确保全面、准确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需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首先,该体系应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过程评价侧重于考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步及努力程度,包括动作理解、技能熟练度和学习态度等方面,通过课堂观察、练习反馈进行持续跟踪。而结果评价则聚焦于学生一段时间后的最终成果,如期末考试或汇报演出,不仅评估技能,还注重创造力、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其次,为增强评价的客观性和有效性,该体系还应融入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的多元化模式。学生自评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和自我监控能力,互评则加强了学生间的交流与批判性思维,教师评价则提供全面、客观的总结与指导。这一综合评价体系不仅肯定学生的努力和进步,更为其后续学习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李北达.舞武同源论[J].中华武术:研究, 2013(1):10.

[2]易辛.基于多元文化时代下高校舞蹈教育创新模式分析[EB/OL].(2022-11-10)https://reader.gmw.cn/2022-11/10/content_36151270.htm.

[3]孟琳,王森.论武术与舞蹈共同发展之路[J].当代体育科技,2016,6(27):178-179.

[4] 李北达.武舞同源 形意相融——中国武术与舞蹈的不解之缘[EB/OL](2022-11-26)https://www.chncpa.org/zwzt/spzt/jdysjtzt/videos/zwwd/202212/t20221201_246097.shtml.

[5]段琼.互联网形势下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方法的探讨[J].黄河之声,2016(22).

[6]刘少辉. 新文科视域下高师舞蹈学科变革之道[N].中国教育报(2021-12-06).

[7]陈沛菊,乔凤杰.武术与舞蹈[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01):12-16.

[8]李雨荠,马静.中国古典舞与太极文化的深层关联探究--以《觉》舞蹈中的舞与武相融为例[J].艺术科技,2024,37(1):79-81.

课题名称:湖北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文科背景下的高等体育院校舞蹈教学方法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