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技术发展赋能高校思政工作的对策研究
郭凡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郭凡,. AI技术发展赋能高校思政工作的对策研究[J]. 国际教育论坛,20247. DOI:.
摘要: 高校思政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和道德观念,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思政教育多依赖于面对面的授课方式,教师通过讲解政治理论和组织讨论来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伴随着AI技术的引入,很多高校引入学习管理系统(LMS)实现教学内容的个性化推送,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理解能力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这种在线行为的实时监控和分析,能够及时发现学生思想上的异常变化,采取适当的教育干预措施。当然AI技术的应用也面临着挑战与争议,过度依赖技术可能会忽略教育的人文关怀和师生间的直接交流,影响学生的道德和情感发展。如何平衡技术应用与教育本质的关系,确保技术辅助下的教育活动更加高效且人性化,是研究和实践中迫切需要审视和思考的。
关键词:
DOI:
基金资助:

1 AI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已日益广泛。AI技术的核心优势在于其能够处理大量数据并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这使得在教育行业中的应用尤为有效,例如智能教学系统、个性化学习路径推荐、自动化评分系统、智能辅导、课堂教学智能评价等。AI的出现为教育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使得以及学习效率的提高成为可能。

1.1智能化教学辅助系统

智能教学系统利用AI算法,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测试结果和反馈来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这种系统可以识别学生的学习弱点和强项,根据“学生画像”提供定制化的学习材料,学生依需选择实现真正的个性化学习。例如,当一个学生在某个特定的复变函数、大学物理、离散数学上遇到困难,系统会自动提供更多相关练习和解释材料,甚至视频讲解,多角度阐释直到学生掌握该概念为止,极大的提高了学习效率,实现高质量教育教学[1]。

1.2个性化学习路径制定

AI技术还可以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历史和行为模式来推荐个性化的学习路径,这种推荐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习速度推送最适合的课程和资源。例如,对于那些表现出对科学课程高度兴趣和成绩优异的学生,系统可能会推荐更多的高级科学课程和相关竞赛,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兴趣。对于自律性不足,学习基础较弱学生进行视频内容的提炼与思维导图推送,学生根据自己需要的知识点进行选择性观看,并且后台根据学生使用手机的频率,进行学习消息的推送与提醒。

1.3自动化评分系统自测

自动化评分系统是AI在教育领域的另一个重要应用,通过使用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AI可以自动评估学生的作业和考试答案,根据做题的时间,准确率,即时反馈学生学习掌握的情况,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专注教学与互动。这不仅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还可以提供更客观、一致的评分标准,让学生知道问题所在,帮助学生更快地了解自己的错误并进行改正,加速学习过程。也可以进行智能组卷、自动生成考题、机器翻译、智能监考、自动情绪识别,帮助学生定制适合自己学习习惯和进度的学习内容、速度和方式,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学习,打破了传统的时间和地点限制。

AI技术的应用,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便捷性和效率。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互动和反馈动态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内容始终保持吸引学生的兴趣,提升了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了教育质量。

2 AI在思政教育应用中的意义

人工智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不仅是技术的运用,还是对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方式的革新。通过结合现代技术,可以构建一个更智能化、个性化和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框架,利于精准思政和数字思政研究,可以破解学科“信息茧房”,突破单一的学科视野,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创新教育模式,并为培养时代新人提供支持。

2.1实时监测学生学习行为和思想动态

利用AI技术,处理和分析大量数据,帮助教育者可以实时监测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思想动态,预测学生行为,为思政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比如,通过分析学生在在线学习平台上的互动数据(如登录频率、页面停留时间、讨论区参与情况、转发情况等),帮助思政教育工作者科学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难点,学生关注的热点事件与敏感事件,做好正向引导,避免学生在三观未定型的情况下被一些舆论带节奏。此外,AI还可以通过学生的搜索历史和网络浏览行为,结合学生的年龄、性别、行为习惯、观念倾向、思想特征等信息,来推测其兴趣点和思想倾向,精神需求,变化规律,为思政教育工作者提供决策依据,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和前瞻性。从而科学设计教育内容,实现精准思政。

2.2借力借势借智,助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质增效

通过数据的整理与分析,AI可以帮助教育者设计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结合国内外发展形势,从历史与未来、正确和错误多角度研判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意识。把握思政工作研究、发展趋势,紧跟时代发展大势,转变工作思路,研究学生成长规律、思政工作规律,将思政工作落小、落实、落细。把准学生的思想脉搏,积极回应学生思想关切,帮助学生解疑释惑,引领学生成长成才。适应学生网上学习生活新常态,推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人工智能时代,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重点在于把握好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主动占领网络这个战略“新阵地”、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新话语”、运用思想政治工作“新方法”,“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工作最大合力。

2.3AI赋能教学,探索教学无限可能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每个人都能享有专属的AI助理和私人学习顾问,使学习和教育教学更加个性化。做好教学活动设计,调动更多学生积极参与,积极使用AI工具整理了项目式学习、角色扮演、同伴教学、游戏化学习等教学法,探索教学的无限可能。比如,项目式学习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索、研究、合作,解决一个或一系列实际问题,最终制作出展示项目成果的作品。这种方法鼓励学生应用跨学科的知识,发展和提升批判性思维、创造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等能力。在角色扮演学习中,通过让学生扮演特定角色或参与模拟活动,来探索历史事件、政治过程、社会现象等。增强学生的同理心、批判性思维和沟通技能,让抽象或复杂的概念变得更加生动和实际。在游戏化学习中,将游戏设计元素应用于非游戏环境的教育策略,引入积分、徽章、排行榜、故事情节等游戏机制,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果。

3 AI技术发展对高校思政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以大数据、深度学习和强算力(云计算)三大技术为基石的人工智能技术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间接影响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中介系统、教育目标与内容、教育载体与方法等相互作用的有机教育过程和实践模式,使智能思政呈现出精准化、数据化和虚拟化的特征。

3.1 AI技术应用对思政教育带来的机遇

思政教育在AI技术的加持下更加的个性化与精准化,内容也更加贴合学生的个人需求与兴趣,形式多样也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参与感。对于提高学生思政课程的参与度有着显著表现。

3.1.1智能化预警研判:打造“数字画像”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总体来看是由教育者的主观经验进行研判,缺乏支撑性的数据,具有片面性。AI技术的出现极大程度上利于打破师生之间的“无形的墙”,客观、科学的解决了人物行为数据问题。精准的从浏览的网站、热搜词、社交网络、兴趣偏好等行为数据,构建出独特的数据模型,生成对特定个体或群体的“数字画像”,进而实现对特定对象行为特征与规律的把握,这些大数据背后所反应出的思想动态波动、价值取向、浏览性偏好,进行针对性的分析、梳理、加工,形成智能化预警研判。

3.1.2智能化精准施策:打造“督导伴学”

智能化督导伴学系统已经逐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根据算法借助技术编码,运算程序,捕捉用户喜好,实现与教学信息的精准匹配,推荐海量学习教育资源,这种科学化提供与学生认知发展,思想需求的信息,能够及时回复学生的热点话题与思想困惑,利于优化教育教学形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通过对学生学习数据的收集、分析、生成动态学习效果评价,帮助教育者及时了解情况,做好精准评估与干预[2]。发挥“督导伴学”系统在数据分析,结合学生学习习惯进行学习路径,学习策略的推送作用,实现精准施策教育,引发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方法、教育评价的深刻变革。

3.1.3智能化创设场景:打造“沉浸式体验”

虚拟现实VR(Virtual Reality)、增强现实AR(Augmented Reality)、混合现实MR(Mixed Reality)是当下热词,这种创建出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可以让用户在穿戴智能化设备后沉浸式体验感受,为思想政治教育创设出仿真虚拟的教学环境,使受教育者不受时间与地点的限制。比如,教师在讲述1919年五四运动,红军长征,上甘岭、抗美援朝战疫等各个革命事件时,体验者只需要戴上VR装备,就能“穿梭”于各个历史事件与英雄烈士超时空互动,充分调动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嗅觉,直接体验教学内容,极大弥补了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无法通过亲身经历的缺憾,让学习者亲身“参与”其中,多感官感受,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思想性和科学性,极大程度上实现思想情感和价值品质的升华。

3.2 AI技术应用对思政教育带来的挑战

人工智能技术被日益深入地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当智能伴学机器变得越来越具备人类“智慧”,甚至在某些层面替代教育者的身份,成为事实上的学生“导师”时,也暴露出新的问题,重新审思人工智能时代机器与人的关系、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关系、虚拟现实与生活实践的关系[3]。

3.2.1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被动

智能化预警研判依赖大数据抓取和分析,根据用户的“数字画像”,定向推送和精准匹配,然而一旦信息泄露就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思想政治教育如若依赖于算法来推荐教学策略、路径和资源,就会让思政教育的主体被架空。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有着承担教育目标、提升教学对象思想品德、行为道德等使命,受教育者也是有情感、有思想的人,智能技术只是丰富扩大了学习资源,限定了学习的空间与范围,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思考与选择,当生硬的数字反映一个学生的思想情况时,就出现了将学生量化、物化的嫌疑,严重偏离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情感互动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师生情淡漠。

3.2.2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性偏差

人工智能的精准匹配在算法的基础上可以将个体用数字、符号进行取代,然而人的行为、情感、喜好、审美、价值观是具有动态性,容易受不同环境因素影响发生变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在人工数据的影响下,就会产生偏差,个人会受主流价值观的影响,与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背道而驰,这些算法也只会根据只迎合用户的审美趣味、关注量、点击率进行推送,自动剔除了学生不感兴趣的内容,极易导致“信息茧房”困局。这些看似是自由、个性化的私人订制背后,其实是学生价值观的固化与封闭,阻隔着学生对多元信息的接触,严重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性。

3.2.3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性缺失

沉浸体验式的虚拟实践,可以帮助受教育者从MR、VR、AR等虚拟场景中,获取直接经验,有效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沉浸感、在场感和共情感,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各类资源的情感教育价值。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也进行了身份的叠加,不再是单纯的接收教育,而是作为信息源,这一变化有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动机与热情,但是也会让教育育人功能的“以人为本”理念被忽视。学生在习惯了数字空间构建的立体化、逼真化场景,学生惯性直观感受,逐渐丧失了主动探究能力与深度思考,学生不在具有反思与批判性,降低了学生分析演绎、逻辑推理、抽象综合等高阶思维能力[4]。

4 AI技术发展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

智能化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是必然趋势,要发挥思政教育在AI技术发展中的主流价值生命力,也要将技术的虚实结合与思政教育融合,是积极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变与不变。

4.1 坚持“以人为本”持续科技赋能

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大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从整体视角探究其科学发展路径就要研究构建技术赋能与“以人为本”理念的智能教育生态系统如何磨合,还包含教育基础设施完善、教学系统研发、政策补充、技术培训等,明确人工智能在思想教育中的应用边界,审视技术运用与人之间的关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重新定位,自觉担负起思政教育的价值担当,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4.2 坚持“边界感”重视情感输出

人工智能机器本身就有局限性,擅长的是基于数据对使用者进行行为、思想、动态分析,但是不具备情感、意志、思想等人类意识,这与思政教育一直以来强调的知、情、意、行相悖,根本上忽视了人是复杂而立体的,人的思想涌动,心理波动,情感触动等都是不可控的。我们要转变思想,实现机器要做人做不到的事情,而不是替代人,让机器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而不是成为人的替代与竞争对手。

4.3 坚持“求同存异”创新拥抱变革

人工智能时代下VR、AR虚拟情境教学,从技术、方法、观念上丰富了传统的教育教学形式,学生能够通过技术感受到知识点的具象化,便于理解与记忆,很大程度上也开拓了学生眼界,增长了知识,还培养了他们对科学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但是机器毕竟无法取代人类,教与学的互动是需要情感的双向互动,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融入思政,让知识充满温度,填补人文关怀与情感缺失[5]。

4.4 坚持“主流价值”强化思想引领

智能思政中算法设计与研发者的智能系统需要在正确的价值导向指引下发挥关键作用,主动将思政教育主流价值导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设计理念与基本规则。此外,加强人工智能算法的网络法律监管,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约束研发团队,加强研发人员的意识形态教育进行从源头上杜绝意识形态异化,这样才能让技术为教育服务,才能避免算法技术的局限性。

5 结语

当课堂在虚拟仿真技术的加持下,思政课堂上的历史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有趣、有温度,一个个鲜活立体的人物,学生们可以身临其境感受家国情怀、个人与国家命运的紧密相连,不仅极大丰富了党建思政资源,更是让全新互动式、沉浸式的教学方式与体验,带给学生前所未有的新体验,思政教育越来越具象化,更好地满足“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未来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智能化,“互联网+思政”已经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高校思政课堂。尤其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拔节孕穗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借助AI技术发展赋能高校思政工作,能够打破时间、空间的局限性,根据学生们的偏好、学习习惯、兴趣进行数据的追踪与分析,从而研判学生的思想特点,未来发展趋势,帮助学生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性,实现思政教育的引领作用。参考文献:

[1]胡华.智能思政: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工智能的时代融合[J].思想教育研究,2022(1):41-46.

[2]万光侠,焦立涛.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双重向度[J].思想教育研究,2023,(5).

[3]张杨.高德毅.算法推荐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应对[J].思想理论教育,2021(7):91-96.

[4]郑志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景式教学创新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7(1):72-76.

[5]黄冬霞.场景化传播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22(1):115-120.去评价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更好地践行作为新时代青年人的时代责任。
作者信息:郭凡(1992.8—),汉族,籍贯:陕西省商洛市,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