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地方非遗资源融入小学美术课堂,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文化特色和历史传统,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在实际的融合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不利于美术教学质量的提升,也阻碍了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基于此,需要教师做出创新和改变,更好地融合地方资源,开发文化产业,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进步。
一、地方非遗资源融入小学美术课堂的意义
地方非遗资源融入小学美术课堂的意义深远:
非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将地方非遗资源融入小学美术课堂,有助于学生了解和认同自己的文化根源,增强文化自信,而且通过学习非遗技艺和欣赏非遗作品,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辉煌与璀璨,从而激发民族自豪感[1]。
小学美术课堂是非遗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通过课堂教学,非遗技艺能够实现活态传承,学生也可以在传承非遗技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融入现代元素,使非遗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地方非遗资源为小学美术课堂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根据当地非遗特色,能够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以通过动手操作、实践体验等方式,深入了解非遗文化的魅力。
通过学习非遗技艺,学生的美术技能可以得到有效提升,锻炼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在此期间的小组合作、交流分享等教学方式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将地方非遗资源融入小学美术课堂,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与此同时,非遗文化与生活紧密相连,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非遗技艺,提高美术学习的实效性。
二、非遗资源融入小学美术课堂存在的问题
非遗资源融入小学美术课堂固然具有积极意义,但在实际的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许多教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相对薄弱,缺乏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导致教师在教学中难以有效地将非遗资源融入美术课堂,而由于非遗资源在美术课堂中的呈现较少,学生对非遗的认知也相对有限,难以形成对非遗的深刻理解和认同。
目前的小学美术教材中,关于非遗的内容相对较少,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这使得教师在备课和教学时难以找到合适的教学资源,而且学校和非遗传承人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导致非遗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工作较为欠缺。
部分教师在将非遗资源融入美术课堂时,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和灵活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与此同时,由于教学资源和条件的限制,学生缺乏参与非遗实践活动的机会,难以亲身体验非遗的魅力[2]。
在非遗进课堂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对非遗作品的陌生感,甚至产生抵触情绪,难以形成情感上的认同,而且审美观念和审美经验有限的学生难以理解和欣赏非遗作品的独特魅力,导致审美认同的缺失。
除此之外,非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虽然国家和社会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给予了高度重视,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非遗资源融入小学美术课堂的政策支持还不够充分,许多学校在非遗教学方面的经费投入相对较少,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三、文化传承视域下地方非遗资源融入小学美术课堂的路径
(一)更新教学理念,提升专业素养
教师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桥梁,教师的非遗文化素养直接影响非遗文化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融入效果,提升教师非遗文化素养,能够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传播非遗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要组织定期的教师培训,邀请非遗传承人、专家学者进行授课,分享非遗文化知识和教学经验,鼓励教师参与非遗文化考察和实践活动,亲身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加深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从而丰富美术课堂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奠定坚实基础。
(二)结合地域特色,开发非遗资源
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非遗文化资源,这些资源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美术课堂的重要教学资源,结合地域特色开发非遗美术课程资源,能够让学生更加贴近自己的文化根源,增强文化自信。教师要对江苏扬州和陕西子洲县的非遗文化资源进行调研,了解其历史背景、艺术特色和价值,根据调研结果,结合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美术课程资源,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享两地非遗美术课程资源,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以此丰富美术课堂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增进两地学生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促进非遗文化的共同传承与发展[3]。
例如,在学习《设计文化衫》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江苏扬州的剪纸艺术、扬州漆器以及陕西子洲县的民间剪纸、石雕等非遗文化资源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欣赏并感受这些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而后提出问题:如果我们要设计一件文化衫,如何将这些美丽的非遗元素融入其中呢?以此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和思考。教师 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负责研究江苏扬州的非遗文化,另一组研究陕西子洲县的非遗文化,每组发放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每组学生需从所研究的非遗项目中提取出适合用于文化衫设计的图形、色彩、符号等元素,并讨论其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学生结合所提取的非遗元素,进行文化衫的设计构思,教师加以引导,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将扬州的柔美与子洲的质朴相结合,创造出既有地方特色又具创新性的设计。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构思,在绘画纸上绘制文化衫的草图,教师在旁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调整布局、色彩搭配等,确保设计既美观又富有文化内涵。学生根据草图进行绘制,而后展示自己的文化衫作品,并简述设计理念和创作过程,教师则采用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从创意性、文化内涵、技术表现等方面对作品进行全面评价。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三)创新教学模式,培养综合素质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非遗美术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传承非遗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可以采用项目式学习法,组织学生开展非遗美术创作项目,创设非遗文化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模拟的真实情境中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同时适当予以延伸和拓展,将非遗美术与语文、历史等学科相结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加深学生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促进文化的全面传承与发展。
例如,在学习《我做的乐器》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融合了江苏扬州古筝曲与陕西子洲民间音乐的音频,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感受两地音乐的独特韵味和差异。然后,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能从这段音乐中听出哪些不同的文化元素?如果我们要用乐器来表达这些文化,你们会怎么做?随即,教师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扬州和陕西子洲的非遗音乐文化资源资料,任选其中一个地区的某种乐器进行介绍,并简要说明其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和音乐特色。在学生展示后,教师进行总结,强调两地非遗音乐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为后续设计乐器奠定基础。学生在交流完毕以后,结合刚刚介绍的非遗文化资源,讨论并确定乐器设计的主题、形态、功能等,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将非遗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而学生则根据讨论结果,绘制乐器设计的初步草图。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调整设计思路,确保设计既符合非遗文化特色,又具有实用性和美观性。
在此基础上,教师为学生提供给各种材料、学生根据草图,开始动手制作乐器,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技术支持和安全指导,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制作方法和材料组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非遗工艺融入乐器制作中,使乐器更具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四)加强家校合作,推动文化传承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家校合作对于非遗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家校合作,可以共同营造非遗文化传承的良好氛围,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教师要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定期召开家长会,介绍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意义,鼓励家长参与学生的非遗美术学习和创作活动,如陪伴学生参观非遗展览、参与非遗文化讲座等,加强家校合作,形成非遗文化传承的合力,共同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例如,在学习《家乡变了样》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扬州与子洲的非遗文化图片和视频,提出问题:你眼中的家乡有哪些变化?你了解哪些非遗文化?引导学生感受两地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对家乡及非遗文化的兴趣。教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领取非遗文化探究任务,明确探究方向和目标,邀请家长协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在此期间,学生从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任选其一或者具象到某个物品,进行实践研究。之后,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展示探究成果,教师鼓励其他同学提问,促进班级内的互动与交流,并对学生的展示给予积极评价,强调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与此同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扬州与子洲的非遗元素,进行创意创作,同时鼓励家长参与孩子的创作过程,提供指导和帮助,共同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之后,教师还设立专门的交流环节,让学生和家长与来自不同地区的师生及家长进行互动,通过分享各自地区的非遗文化资源和学习心得,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五)促进地区交流,实现文化传承
通过地方文化的交流与创新,可以丰富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使各种文化在相互借鉴和融合中不断发展壮大,学生也可以在了解、欣赏和创作地方非遗文化的过程中,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在美术课堂中,教师要引入多个地方的非遗文化资源,通过对比学习,让学生感受不同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将不同地方的非遗元素进行创意融合,创作出具有个人风格和时代特色的美术作品,以此丰富艺术表现形式,还能促进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同时,教师要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传承意识,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作为文化传承者的责任和使命,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地方文化的交流与创新中来。
江苏扬州和陕西子洲县拥有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两地之间的非遗文化传承互动交流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促进非遗文化的共同传承与发展。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开展非遗文化交流活动,进行非遗文化展览、非遗技艺展示等,建立两地非遗文化传承的合作机制,共同开发非遗美术课程资源,开展联合教学和研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非遗文化传承的在线交流平台,实现两地非遗文化的资源共享和互动交流,增进两地之间的文化了解和友谊,促进非遗文化的共同传承与发展[6]。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化传承视域下地方非遗资源融入小学美术课堂是切实可行的,它有助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创造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针对地方非遗资源融入小学美术课堂存在的问题,教师要通过组织专题培训、研讨会等方式,不断提升对非遗的认知度和教学能力,积极开发适合小学美术教学的非遗教材和资源库,加强与非遗传承人的合作与交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组织学生参与非遗实践活动和展览,让学生亲身体验非遗的魅力,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苏有遵. "王船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王船文化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渗透研究[J]. 科学咨询,2021(16):110-111.
[2] 黄国存. 地方"非遗"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具体应用研究[J]. 课堂内外(初中版),2023(4):7-9.
[3] 李诺楚. 乡村小学美术校本课程融入地方非遗美育研究[J]. 空中美语,2021(10):2117-2118.
[4] 戴凡清,赵海燕. "三个文化"视域下地方美术元素进课堂的教学实践[J]. 小学教学研究,2024(20):71-72,80.
[5] 罗旎兮,罗吉林,张立秀. 传统手工艺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价值及应用——以荣昌折扇为例[J]. 美术教育研究,2022(20):152-154.
[6] 尉晓婧,顾晶. 非遗融入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价值与路径[J]. 天工,2024(18):75-77.